舍罪福品第一

提婆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百论译注最新章节!

    原典

    顶礼①佛足哀世尊②,于无量劫③荷众苦。

    烦恼④已尽习亦除,梵释⑤龙神⑥咸恭敬。

    亦礼无上照世法,能净瑕秽止戏论⑦。

    诸佛世尊之所说,并及⑧八辈⑨应真⑩僧。

    外?曰:“偈?言世尊之所说,何等是世尊?”

    内?曰:“汝何故生如是疑?”

    外曰:“种种说世尊相,故生疑。有人言韦纽天?(秦言遍胜天)名世尊;又言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天)名世尊,又言迦毗罗?人、优楼迦?人、勒沙婆?等仙人皆名世尊。汝何以独言佛为世尊?”

    内曰:“佛知诸法实相?,明了无碍。又能说深净法?,是故独称佛为世尊。”

    外曰:“诸余道师亦能明了诸法实相,亦能说深净法。如迦毗罗弟子,诵《僧佉经》?,说诸善法总相别相?,于二十五谛?中,净觉?分,是名善法。优楼迦弟子,诵《卫世师?经》,言于六谛、求那谛?、日三洗、再供养火等,和合生神分?善法。勒沙婆弟子,诵《尼乾子?经》,言五热?炙身、拔发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如是等皆是深净法,何以言独佛能说耶?”

    内曰:“是皆邪见,覆正见,故不能说深净法。是事后当广说。”

    注释

    ①顶礼:五体投地,以自己的头顶尊者之足为礼。

    ②世尊:音译为薄伽梵或者婆伽婆,原为婆罗门教对长者的尊称,佛教用此尊称佛陀释迦牟尼。

    ③无量劫:无量,多且大,不可计量之谓;劫,指世界的一次成毁。历经无数次世界之成毁,谓无量劫。

    ④烦恼:亦译惑。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指扰乱众生身心,使发生迷惑、苦恼等精神作用的总称。

    ⑤梵释:梵天与帝释天。对人及其所处世界的总称,叫梵天。对一切有情欲者所处世界之主云帝释。

    ⑥龙神:龙具不测之能力,故称龙神。

    ⑦戏论:错误无益的言论。梵文中,戏论一词本身有增长衍生之意,既指现象世界,也指概念。译为汉文,语意双关。

    ⑧并及:敬僧云并及。

    ⑨八辈:即八圣,(一)指四向四果,或四向四得、八补特伽罗等,小乘佛教的修行果位。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二)指八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

    ⑩应真:又作阿罗汉、杀贼、不生、无生等,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

    ?外:指外道,意即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

    ?偈:文体之一,由固定字数的四名组成。也称颂、讽颂、孤起颂。主要有两种:一通偈,固定由梵文三十二音节构成;二别偈,共四名,每一名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可不定。

    ?内:佛教信徒称己为内,与外道相对。

    ?韦纽天:即遍胜天,大自在天的别名之一,生于劫初大水中,有千头两千只手,从其脐上生出大莲花,莲花上生出梵天王,梵天王生出八子,八子生出天地人民。古印度把他看作是开创天地的最高神。

    ?摩醯首罗天:作莫醯伊湿伐罗,摩醯伊湿伐罗等。摩醯为大,伊湿伐罗为自在,即大自在。位于色界顶上之天神名,八臂三眼,骑白牛,因其在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名。

    ?迦毗罗:全称迦毗罗大仙,乃数论外道之祖。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生而自然具备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见此世间之盲暗沉迷,遂起大悲心,先为婆罗门阿修利说二十五谛之义,次为般遮尸诃说法,所说之法达十万偈,名为《僧佉论》。

    ?优楼迦:传为佛出世前八百年左右的仙人,是胜论派(古代印度的思想派别之一)的思想家。

    ?勒沙婆:勒沙婆仙外道即尼犍子,佛出世前盛行于印度的三种外道仙人之一,其意为苦行。

    ?实相:与真如、涅槃、性空、法性、无相、真性、实际、实性等概念义同。佛教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均是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事物的真实的面貌,故称实相。

    ?深净法:指非常深刻纯粹的道理。

    ?僧佉经:即《数论经》,数论外道的经典。

    ?总相别相:一切有为造作生成之事物有总别二相。如无常无我之相,通于一切,故谓之总相,而每一具体事物又有其特殊形态,谓之别相。

    ?二十五谛:数论外道说明宇宙万有发展状况顺序的根本原理。

    ?净觉:清净的觉悟。

    ?卫世师:又译鞞世师,新称吠世史迦,同时又指古代仙人所作的经论,即《胜论》。远古之时,有外道出世间,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达到很高的智慧,其后继者不绝。

    ?求那谛:求那意为依,谛为真实不虚之理。求那谛即依谛,共有异、合、离、数、量、好、丑等二十一种性质。

    ?和合生神分:每日三次洗浴是灭罪,供养火则为生福,而神是恒常存在的,故灭罪与生福,同神结合。

    ?尼乾子:六大外道之一,裸形苦修、乞食而存。

    ?五热:外道的修行方法之一,即在火上烧烤身体。

    ?牛戒:牛是印度人心目中的圣物。外道以牛的合眼低头吃草为戒法,如此,则可死后得生天上。

    译文

    头顶着佛陀的脚行礼而为世尊伤痛,

    在无尽的成毁中担负着众生的痛苦。

    圣者已除去了俗情与染习,

    一切神灵都对他无比敬重。

    向无上的照亮人间的智慧致敬,

    它可使污秽变得纯净,让误见消泯。

    我们称颂且崇敬的佛陀和各位先觉,

    均是真正获得解脱的修行者。

    外道说:“偈颂所讲的世尊,世尊是什么呢?”

    释子诘问:“你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疑问?”

    外道说:“世尊有种种的说法,因此有疑问。有人说遍胜天叫世尊;又说大自在天叫世尊,又说迦毗罗、优楼迦、勒沙婆等仙人都叫世尊。你为什么只称佛为世尊?”

    释子答:“因为佛认识万事万物的本质,他对世界的认识明白透彻,没有疑滞。而且可以宣谕深刻纯粹的教诲,因此,我们只称佛为世尊。”

    外道说:“别的派别的导师对世界的底蕴也有着深入的见解,也能讲出深刻的透彻的道理。比如迦毗罗的门徒,诵习《僧佉经》,论及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讲出了各种令人信服的道理,能够对宇宙的生灭成毁,以二十五种根本原理予以阐发,使人达到了悟,所以他们所言叫善法。又如优楼迦的门徒,念诵《卫世师经》,讲到了六谛,也深入细致到求那谛这样的程度。每日洗浴三次,供奉火神等,其对火神的供奉崇拜与他事结合,产生了消魔除障、神灵福佑的善法。再如勒沙婆的徒众,持诵《尼乾子经》,讲到了以炙烤身体、拔去头发等痛苦的修行方法,以获解脱,这也叫善法。另外,六外道各导师,或节食忍受饥饿、或投渊而死、或炙烤身体、或自己从高山上坠落、或在坟墓间缄默不语而长久站立、或持守牛戒等,这都叫善法。像以上列举的这些都是深刻纯粹的道理和修持方法,为什么说只有佛才能诵谕精微的道理?”

    释子答:“你说的都是错误的见解,却遮盖了正确的观点,所以不能以深刻纯粹的道理和方法来相称。对此,下面将为你详尽说明。”

    原典

    外曰:“佛说何等善法相①?”

    内曰:“恶止善行法(修妒路)②。佛略说善法二种,止相、行相。息一切恶,是名止相。修一切善,是名行相。

    “何等为恶?身邪行、口邪行、意邪行③。身杀、盗、淫;妄言、两舌、恶、绮语;意贪、嗔、恼、邪见④。复有十不善道⑤,所不摄鞭杖系闭等。及十不善道种种罪,是名为恶。

    “何等为止?息恶不作。若心生,若口语,若受戒,从今日终不复作,是名为止。

    “何等为善?身正行,口正行,意正行⑥。身迎送合掌、礼敬等;口实语、和合语、柔软语、利益语⑦;意慈悲正见等。如是种种清净法,是名善法。

    “何等为行?于是善法中,信受修习,是名为行。”

    注释

    ①法相: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事物的性质、形状、名词、概念及其含义等等。一指真如、实相。此处指后者。

    ②修妒路:也作修多罗,文体之一。意为以线穿花使不散落。有两种,一指三藏中的经,一指简而又简的诠释文体,此处指后者。意译为契经、经本等,是说言教可以贯通法意,使不散失。

    ③身邪行、口邪行、意邪行:身、口、意,佛教称之为“三业”。业的本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身业即行动,身邪行即指身做坏事;口业即言语,口邪行即指说坏话;意业即思想活动,意邪行即指起坏念头。

    ④邪见:五见之一。执着于无因果的认识而不能自拔,是最为错误的认识。

    ⑤十不善道:指上所举身、口、意三业所犯邪行,其中以杀生和邪见为最。

    ⑥正行:真正的行业,意为可招致善报之因。

    ⑦利益语:语善为七善之一。实语、和合语、柔软语、利益语均为语善的内容。意即以极好、轻柔温存、和睦顺畅、尊慧等八音吐露、会理直说,悦乐菩萨之心。

    译文

    外道问:“佛宣谕的使人得益的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怎样的呢?”

    释子说:“佛陀的教诲是息恶行善(修妒路)。大致说来,佛宣谕的善的道理和方法有两种,一叫止相,一叫行相。灭绝一切罪恶,这叫止相。修习所有善道,这叫行相。

    “什么是恶呢?亲自去做坏事,说坏话,起坏主意。身做坏事包括杀生、偷盗、邪淫;口邪行则指随意说三道四,搬弄是非、骂人、讲淫秽下流的话;意的坏事是起贪爱、贪欲、怨恨他人、烦恼、偏执于妄见。还有十种不善的行为,还不包括鞭打和禁闭等。由十种不善的行为而产生的罪业,这就是恶。

    “什么是止呢?灭除罪恶永不生起。如果心里敬信,如果口说善语,如果身实行戒律,从今之后始终不再产生恶,这就叫止。

    “什么是善呢?身、口、意三者都做可得善报之业。自己迎送客人要合掌行礼、以礼相待等;说真话、说和睦顺畅的话、温存和悦的话、有益的话;心怀慈悲和正确信念等等。如是身、口、意种种清净,就名为善法。

    “什么是行呢?在这样的善法的指导下,信奉接受,修持实践,这叫作行。”

    原典

    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诸师作经法,初说吉故义味易解,法音流布。若智人读诵念知,便得增寿威德①尊重②。如有经名《婆罗呵波帝》③(秦言《广主经》),如是经等,初皆言吉,以初吉故,中后亦吉。汝经初说恶故是不吉。是以言汝经有过。”

    内曰:“不然。断邪见故说是经(修妒路)。是吉是不吉,此是邪见气④,是故无过。复次,无吉故(修妒路)。若少有吉,经初应言吉,此实无吉。何以故?是一事,此以为吉,彼以为不吉,或以为非吉非不吉,不定故无吉。汝愚人无方便⑤,强欲求乐,妄生忆⑥想,言是事吉,是事不吉。

    “复次,自他共不可得故(修妒路)。是吉法不自生。何以故?无有一法从自己生故,亦二相过故。一者生,二者能生,亦不从他生,自相无故,他相亦无,二俱过故。凡生法有三种,自、他、共。是三种中,求不可得,是故无吉事。”

    注释

    ①威德:可畏为威,可爱为德,即是威德。

    ②尊重: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而不怠慢。

    ③《婆罗呵波帝》:经名,译作《广主经》。

    ④邪见气:内怀邪见,口宣于外,故称邪见气。

    ⑤方便:方,方法;便,便用。意为可以便利开启众生智慧的手段、方法。

    ⑥忆:心悬一处而不忘。

    译文

    外道说:“你们的经典有错误。起头就讲述诸恶,这是不吉利的(修妒路)。历史上的导师制作经典,没有起头是讲不吉的。因为,开始即讲经的好处,经的含义易于被人理解,可以使它广泛得到流行。如果有智慧的人阅读研究,就能够延年益寿,庄重可亲,笃学力行。如有叫《婆罗呵波帝》的经典,像这样的经,开头讲的都是福德,因为它开头就如此,所以它的中间和结尾,也都很好。你们的经典开口即言恶,所以不吉利,因此说你们的经有毛病。”

    释子说:“不对。这部经是扫除澄清错误的认识的(修妒路),当然没有过失。说它吉利不吉利,这是因心有邪见而有这样的判断,因此,它本身没有错误。再者,如果没有吉,经若稍稍有吉,经的起首就应说其吉,但这部经实在没有如此的吉。为什么呢?对于一件事,有人认为吉,有人认为不吉,还有的人认为不是吉也不是不吉,吉与不吉意见不一,所以无吉可言。你们愚蠢之人没有方便的意识,固执地追求快乐,荒谬地产生出对吉的执着之心,对事物总是下这事吉,这事不吉的判断。

    “其次,从另一面看,因为自、他、共是不能一起得到的(修妒路)。因为这种吉的事不会是自己产生的。何以见得呢?由于没有一个事物是能够从自己中产生出来,这也即言吉与不吉的错误所在。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成,二是能够生成。也不从他事物中产生,因无自相的缘故,所以他相也就不存在了。其次,继续推究下去以至无穷无尽,依然是因为生成中还有生成,同样是自、他不能共同产生,所以说,对吉与不吉的判断都是错误的。一切生成的东西有三种要素,自、他、共。从这三种要素中,找不到独立自存的吉与不吉,所以,没有吉事可言。”

    原典

    外曰:“是吉自生故,如盐(修妒路)。譬如盐自性咸,能使余物咸;吉亦如是,自性吉,能使余物吉。”

    内曰:“前已破故。亦盐相盐中住①故(修妒路)。我先破无有法自性生。复次,汝意谓盐从因缘出,是故盐不自性咸。我不受汝语,今当还以汝语破汝所说。盐虽他物合,物不为盐,盐相盐中住故。譬如牛相不为马相。”

    外曰:“如灯(修妒路)。譬如灯,既自照,又能照他,吉亦如是,自吉亦能令不吉者吉。”

    内曰:“灯自他②无暗故(修妒路)。灯自无暗。何以故?明暗不并故,灯亦无能照。不能照故,亦二相③过故。一能照,二受照,是故灯不自照。所照之处亦无暗,是故不能照他。以破暗故名照,无暗可破故非照。”

    注释

    ①住:四有为相生、住、异、灭之一。指事物形成后的相对稳定性。

    ②自他:自己与他物。自,对于作为而言,是自然之义,对于他而言,是自己之义。此处指与他对立的自己。

    ③二相:同相与异相,或总相与别相等。

    译文

    外道说:“这样的吉是它自身产生出来的,所以称吉。就像盐一样(修妒路)。以盐为譬而论,盐的本性是咸,它可以使别的东西变咸;正如同吉的东西一样,因其本性吉,故能使别的东西变吉。”

    释子答:“因为前面已指出了你的看法是自相矛盾。这也是盐的相状藏于盐中的缘故(修妒路)。我先批驳没有事物是从它自身的性质中产生。再次,你的意思是说,盐是从其相关的条件中产生的,因此盐不会有咸的自性。我不能接受你的意见。现在依你所说,来揭露、指出你的看法的荒谬。盐虽然是由别的事物和合而产生,但别的东西却不是盐,因为盐的相状本藏在盐中。譬如,牛的形相就不是马的形相。”

    外道说:“以灯为例(修妒路)。譬如灯,既能够照自己,又能够照他物,吉也如此。自己吉的话,也可使不吉的变吉。”

    释子答:“灯因为从其自身和他事物看,都是没有暗(修妒路)。如果是灯,自身当然没有暗。为什么呢?因为明与暗是不能并存的,如果二者并存,那么灯也就不具有照之能。从其不能照看,这也就说明自与他二相有不同,一是能够照,二是可被照,因此决定了灯不能自照。又因所照的地方也没有暗,故而不能照他物,因为使黑暗变光明才称为照,既然无暗可照使之变明亮,所以说不是照。”

    原典

    外曰:“初生时二俱照故(修妒路)。我不言灯先生而后照,初生时自照,亦能照他。”

    内曰:“不然。一法有无相不可得故(修妒路)。初生时名半生半未生。生不能照,如前说,何况未生能有所照?复次,一法云何亦有相亦无相?

    “复次,不到暗故(修妒路)。灯若已生,若未生,俱不到暗,性相违故。灯若不到暗,云何能破暗?”

    外曰:“如咒星故(修妒路)。若遥咒远人能令恼,亦如星变在天,令人不吉,灯亦如是。虽不到暗,而能破暗。”

    内曰:“太过实故(修妒路)。若灯有力①不到暗,而能破暗者,何不天竺②燃灯,破振旦③暗?如咒星力能及远,而灯事不尔,是故汝喻非也。

    “复次,若初吉余不吉(修妒路)。若经初言吉,余应不吉,若余亦吉,汝言初吉者,是为妄语。”

    注释

    ①力:能力,力量。

    ②天竺:又作身毒等,即今印度。

    ③振旦:又作震旦,古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

    译文

    外道说:“灯刚刚生成时候,就可以自照、照他(修妒路)。所以我没说灯先出现了之后,才可以照别的东西。其刚生成就可自照,也能够照别物。”

    释子说:“不是如此。因为一事物在其有与无之相还没分化时是不能获得的(修妒路)。刚刚产生的状态叫半生半不生。连生成都是不能照的,正如我们前面已论证的,更何况是没有生成即能有所照?其次,一事物怎么说它既有形相,又没有形相?

    “再次,因为是照不到暗(修妒路)。灯如果已经生成,如果还未生成,都照不到暗,因为违背了灯的本性。灯如果照不到黑暗,为什么说能冲破黑暗?”

    外道说:“正如施咒星术有杀伐的神奇功能(修妒路)。如果远远地念咒,能使很远的人产生烦恼,这也如同天上的星辰的变化,可以给人不吉利,灯也是这样的。即使不到暗的地方,但能消除黑暗。”

    释子说:“太离谱了(修妒路)。如果灯有能量可以不在暗处,却能消除黑暗的话,为什么不在印度点灯,来消除中国的黑暗?如同念咒可使星辰有力量去很远的地方影响人的命运,而灯却不能,因此,你的比喻是不对的。

    “进而言之,如果经的开头吉,但余下的不吉(修妒路)。如果说经的开头吉,那余下的应该是不吉;如果余下的是吉,你说开头是吉,这是你瞎说。”

    原典

    外曰:“初吉故余亦吉(修妒路)。初吉力故余亦吉。”

    内曰:“不吉多故,吉为不吉(修妒路)。汝经初言吉,则多不吉,以不吉多故,应吉为不吉。”

    外曰:“如象手(修妒路)。譬如象有手①故名有手,不以有眼耳头等,名为有眼耳头。如是以少吉力故,令多不吉为吉。”

    内曰:“不然。无象过故(修妒路)。若象与手异,头足等亦异,如是则无别象。若分中有分具者,何不头中有足,如《破异品》中说。若象与手不异者,亦无别象。若有分与分不异者,头应是足,二事与象不异故,如《破一品》中说。如是吉事,种种因缘②求不可得,云何言初吉故中后亦吉?”

    注释

    ①有手:象有七肢,以手胜故,从胜受名为有手。

    ②因缘:形成事物,引起认识和造就业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内在根据为因,外部条件为缘。

    译文

    外道说:“起首吉因此余下的也吉(修妒路)。那是因为起首吉具有的能力,能使余下的也吉。”

    释子答:“因为不吉的比例为多,所以吉的也变为不吉(修妒路)。由于不吉的比例为多,所以即使有吉的成分,吉利的也变为不吉。你们的经典起首讲吉,那么,更多的则是不吉。因为没有讲吉的部分为多,所以应吉的却不吉。”

    外道说:“如同大象的手(修妒路)。譬如,象的手很灵巧,所以俗称象‘有手’,不因为象有眼睛、鼻子、头而不说它有手。正因为这样,虽其少吉的能力的缘故,可使后面多的部分没有吉而有吉。”

    释子答:“不对。因为这将造成没有象的过失(修妒路)。如果象与象手不同,头、脚等也不同。这样的话,那么大象也就不会别有大象。如果每一部分肢体中分别具有其他的部分,为什么头中没有脚,如同在第四品《破异品》中所说。如果大象与大象手没有区别,这也别无他象了。如果部分与部分没有差异,头应该是脚,因为头和脚与大象没有差异,如同在第二品《破一品》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一类的吉事,从各种根据和条件中是找不出来的,怎么能说经的开头部分吉,因而其中间和结尾也吉呢?”

    原典

    外曰:“恶止止妙①,何不在初?”

    内曰:“行者要先知恶,然后能止,是故先恶后止。”

    外曰:“善行应在初,有妙果②故(修妒路)。诸善法有妙果,行者欲得妙果故止恶。如是应先说善行,后说恶止。”

    内曰:“次第法故先除粗垢,次除细垢。若行者不止恶,不能修善,是故先除粗垢,后染善法。譬如浣衣,先去垢然后可染。”

    外曰:“已说恶止,不应复言善行。”

    内曰:“布施等是善行故(修妒路)。布施是善行,非是恶止。复次,如大菩萨,恶已先止,行四无量心③,怜悯众生守护④他命,是则善行非止恶。”

    外曰:“布施是止悭⑤法,是故布施应是止恶。”内曰:“不然。若不布施便是恶者,诸不布施悉应有罪。复次,诸漏尽⑥人悭贪已尽,布施时止何恶?或有人虽行布施,悭心不止,纵复能止,然以善行为本,是故布施是善行。”

    注释

    ①妙:精微深远。

    ②妙果:殊妙的结果,即菩提涅槃之二,由妙因而致。

    ③四无量心:又名四等、四梵行。一、慈无量心,能给人以快乐之心。二、悲无量心,能解脱人苦之心。三、喜无量心,见人能离苦得乐,而生欢喜庆悦之心。四、舍无量心,舍却以上三心,而心无所存。

    ④守护:此处指守护心。以自己所见皆实而别人则非,如同其人守护财物。

    ⑤悭:对财产与教义深为耽着不能惠舍之心。

    ⑥漏尽:漏,漏泄、烦恼之异名;漏尽,以圣智断灭烦恼之谓。

    译文

    外道说:“除灭罪恶,达到精微深远不可思议之境,为什么不在开头即言之?”

    释子答:“修行的人要首先知道恶是什么,然后能够克制,达到胜境,因此要先言恶是什么,之后才能行有所归。”

    外道说:“善行应该置于开头,是因为可得殊妙不可思议的结果(修妒路)。各种好的言教能得无上的解脱,修行的人期待获得最终的觉悟,所以能止息罪恶。如此而言,理应先说善行,后说息恶。”

    释子答:“因为是循序而进的法门,故而要先扫除显见的污秽,再扫除细微的。如果修习的人不止息恶行,就不能修学善行,因此要首先扫除粗垢,然后就习善法。譬如洗衣服,先要洗去脏物,其后则可漂染。”

    外道诘问:“已经说过止息恶,不应该再说行善了。”

    释子答:“因为布施等是善行(修妒路)。由于布施等是行善,故不是止息恶。再者,如德业圆备的菩萨,早已止息了恶,善施慈、悲、喜、舍四种深切心力,怜悯众生执着自己所见皆为真实,而别人则非,如愚者守护财宝,如护身命,不肯舍施,这是行善而不是止恶。”

    外道说:“布施是止息耽着于财物,和教化偏狭之心的方法,因此,布施应该是除恶。”

    释子答:“不是的。如果不布施就是罪恶的话,一切不布施的行为都应该是有罪过的。进而言之,以圣智断灭了一切烦恼的人,所有贪着都已克尽,他布施时要止息什么恶呢?或者有人虽然在做布施,耽染之心没有绝灭,纵使其还能止息,但是以做善事为根本,因此布施是善行。”

    原典

    外曰:“已说善行,不应复说恶止。何以故?恶止即是善行故。”

    内曰:“止相息,行相作。性相违故,是故说善行不摄恶止。”

    外曰:“是事实尔。我不言恶止善行是一相,但恶止则是善法。

    是故,若言善行,不应复言恶止。”

    内曰:“应说恶止善行。何以故?恶止名受戒①时息诸恶,善行名修习善法。若但说善行福,不说恶止者,有人受戒恶止,若心不善,若心无记②,是时不行善故不应有福,是时恶止故亦有福。是故,应说恶止,亦应说善行。

    “是恶止善行法,随众生意故,佛三种分别:下中上人施、戒、智(修妒路)。行者有三种,下智人教布施,中智人教持戒,上智人教智慧。布施名利益他,舍财相应思,及起身口业;持戒名若口语、若心生、若受戒,从今日不复作三种身邪行、四种口邪行③;智慧名诸法相中,心定不动。何以说下中上?利益差降故。布施者少利益,是名下智;持戒者中利益,是名中智;智慧者上利益,是名上智。复次,施报下,戒报中,智报上,是故说下中上智。”

    注释

    ①戒:防禁身心之过的手段方法。

    ②无记:记,判断、断定。为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

    ③邪行:指身杀、盗、淫,口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译文

    外道说:“已经说了行善,不应该再说息恶。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息恶也就是行善。”

    释子说:“灭绝该克制的东西,积极向善之行即产生。因为这是不同的内容,因此说行善不含摄息恶。”

    外道说:“这是事实。我没有说息恶与行善是同一的,只是息恶就是善法。因此,如果说了行善,就不应该再说息恶。”

    释子答:“应该说罪恶止息善心就施展。为什么呢?息恶是指接受戒条时止息一切恶,善行是指修习善法。如果只说行善得福,不说息恶,有人受戒律息恶,如果心地不善,如果心地之善恶不能判别,此时没有善行,因此不应该有福,此时息恶故而也应该有福。所以应该说息恶,也应该说行善。

    “这样的息恶行善的法门,因众生的悟性的缘故,佛作了三种分别:下、中、上三等人实行的布施、受戒、智慧(修妒路)。修习的人有三种不同,智力迟钝的人教导他施舍,智力中等的人教导他持守戒律,聪明颖悟的人教他解脱的智慧。布施就是给他人利益,与施舍财物相应,还包括亲身带领别人去行善和实现口正业等;持戒指的是言语、心意、受戒三方面,从今天起不再产生三种身邪行、四种口邪行,能够精进不息;智慧是指在各种事物中,心地牢固,无有动摇。为什么说下中上三种呢?是因为利益有差等。布施的利益少,这就叫下智;持戒的获得中等利益,这就叫中智;智慧获得最高的利益,这即是上智。另外,施舍的果报是下,持戒的果报是中,智慧的果报是上。因此演说下中上三种智。”

    原典

    外曰:“布施者皆是下智不?”

    内曰:“不然。何以故?施有二种,一者不净①,二者净。行不净施是名下智人。”

    外曰:“何等名不净施②?”

    内曰:“为报施是不净,如市易故(修妒路)。报有二种,现报后报。现报者,名称敬爱等;后报者,后世富贵等,是名不净施。所以者何?还欲得故。譬如贾客远到他方,虽持杂物,多所饶益,然非怜愍众生,以自求利故,是业不净,布施求报亦复如是。”

    外曰:“何等名净施③?”

    内曰:“若人爱敬利益他故,不求今世后世报。如众菩萨及诸上人④,行清净施,是名净施。”

    外曰:“持戒皆是中智人不?”

    内曰:“不然。何以故?持戒有二种,一者不净,二者净。不净持戒者,名中智人。”

    注释

    ①不净:指污秽、鄙陋、丑恶、罪过等。

    ②不净施:两种布施之一,以妄心求福报而行布施者。

    ③净施:与不净施相对,以清净心所行不求名誉与福报,只以资助解脱的善根及涅槃为目的。布施本指给他人以福利,原义为施与财物即财布施,还有以法度他的法布施,及救人危难的无畏施。

    ④上人:上德之人,佛家谓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者。

    译文

    外道问:“布施的人是否都智力平庸呢?”

    释子答:“不是。为什么呢?就给予施舍来说有两种,一是为求福田而进行的不纯净施舍,二是以慈悲心救度他人而布施的净行。只有作求福利益施舍的才叫下智人。”

    外道问:“如何是不纯净的施舍呢?”

    释子答:“只为了个人有所利益的施舍是不纯净的,就好像人们在市集中进行交易(修妒路)。果报有两种,现世就报和来世报应。现世报应的,是生时就获得人们的尊敬和亲誉等;后世报应的,是后代享有荣华富贵等,这就叫不纯净的施舍。原因何在呢?因为布施的人心中还有欲求。就如同商人远走他方从事贸易,虽然他带的货物,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益处方便,但他本人不是怜悯众生,因为他是为了自身求利的缘故。这样的行为是不纯洁的,以布施来求好果报正是如此。”

    外道问:“如何是纯净的施舍呢?”

    释子答:“如果人们是爱护他人,为了他人能得到利益,不是追求自己今世或后世的果报,像各位菩萨以及上人,所做是纯粹无染的布施,这叫作纯净的施舍。”

    外道问:“持守戒律的人都是中等智力吗?”

    释子答:“不是的。为什么呢?持守戒律有两种,一是不纯净的持守,二是纯净的持守。只有不纯净持守戒律的人,叫中等智力之人。”

    原典

    外曰:“何等不净持戒?”

    内曰:“持戒求乐报,为淫欲故,如覆①相(修妒路)。乐报有二种,一者为生天②,二者人中富贵。若持戒求天上,与天女娱乐,若人中受五欲乐。所以者何?为淫欲故。如覆相者,内欲他色,外诈亲善,是名不净持戒,如阿难③语难陀④:

    ‘如羝羊相触,将前而更却。

    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

    身虽能持戒,心为欲所牵。

    斯业不清净,何用是戒为?’”

    外曰:“何等名净持戒?”

    内曰:“行者作是念,一切善法,戒为根本。持戒之人,则心不悔,不悔则欢喜,欢喜则心乐⑤,心乐得一心⑥,一心则生实智⑦,实智生则得厌⑧,得厌则离欲⑨,离欲得解脱,解脱得涅槃,是名净持戒。”

    外曰:“若上智者,郁陀罗伽⑩、阿罗逻?等为上(修妒路)。若行智人是名上智,今郁陀罗伽、阿罗逻外道等,应为上智人。”

    内曰:“不然。何以故?智亦有二种,一者不净,二者净。”

    外曰:“何等名不净智?”

    内曰:“为世界系缚?故不净,如怨来亲?(修妒路)。世界智?能增长生死,所以者何?此智还系缚故。譬如怨家?,初诈亲附,久则生害,世界智亦如是。”

    注释

    ①覆:隐藏自己罪愆的作用。

    ②生天:生于天界之意。有关因善业而生天之说,散见于诸经典。《阿含经》中即载有诸多生天之因,如礼敬佛迹、父母、六方等,修习梵行、善行、持戒等,供养沙门衣食等。此外,《般若经》《金光明经》《楞伽经》等,皆有生天之说。

    ③阿难:阿难陀之略,意曰欢喜、庆喜。佛陀的堂弟,后随佛出家,受一切戒法,为佛十大弟子之一,多闻第一。

    ④难陀:意译作欢喜、嘉乐。释尊之异母弟。娶妻孙陀利,出家后犹难忘其妻,屡归妻处。后以佛陀之方便教诫,始断除爱欲,证阿罗汉果。于佛弟子中,被誉为调和诸根第一者。

    ⑤乐:遇好缘好境而身心愉悦。

    ⑥一心:心无异念。

    ⑦实智:权实二智之一。各种教诲,有方便和真实二种,能够认识如来方便立言教诲差别者,为权智;能通彻诸法之实相之根本,为实智。

    ⑧厌:精神活动之一,与欣相对。背离苦、集的无量过患的精神作用。

    ⑨离欲:摆脱贪欲、淫欲。

    ⑩郁陀罗伽:又作优多梨,仙人名。有追求正道的坚定信念,自剥己皮为纸,析骨为笔,和血为墨,听授书写婆罗门经典。

    ?阿罗逻:又作阿蓝,意为懈怠。佛出家之始,就学于此人。

    ?系缚:为烦恼缠绕身心而不能获得自在。

    ?怨来亲:怨为害我者,亲为爱我者。意为为了害人而与其亲近。

    ?世界智:即世间智,凡夫外道之俗见。

    ?怨家:与己结怨的人。

    译文

    外道问:“什么是不净持戒呢?”

    释子答:“持守戒律是为了求得日后的快乐的果报,为的是满足自己的淫欲,如同隐藏起自己的肮脏的意欲而去施舍(修妒路)。乐报有两种,一是常人修道最后可达之天界,二是获得为人称羡的富贵。如果持守戒律以求升入天界,和天女嬉戏游玩,如同人们享受到由色、声、香、味等所引发的感官愉悦。为什么呢?是因为淫欲的缘故,像把自己欲心掩盖起来,内心贪求天女的美色,而外表装作真诚和善,这就叫不净的持戒。像阿难告诉难陀的:

    ‘如同公羊打架相互抵触,想进却要更后退。

    你是为了邪欲而持戒,所做的事都是为此。

    自身虽能持戒,可心灵却被欲望所牵制。

    这是不清净的活动行为,哪里是真正持戒的表现?’”

    外道问:“如何是纯净的持戒?”

    释子答:“修行的人树立这样的信念,一切都是为了证得觉悟,使持戒成为根本。这样持守戒条的人,心里就不会悔恨;不悔恨就可情顺于物,心生喜悦则感到一切和畅,心境和畅则得以使信念精纯无染,专一之心则可产生根本的认识;圣智产生则能得到对人生的明见和实践,如此即可脱离超越贪欲和淫欲的牵制,脱离欲望的深渊就可获得解脱,摆脱了物我生死,而走向超出轮回。这叫作纯净持戒。”

    外道问:“如果说到智慧特出之士,像郁陀罗伽、阿罗逻等人为上智(修妒路)。如果就其智力的表现,叫上智。现今郁陀罗伽、阿罗逻等外道,应该是上智人。”

    释子答:“不是。为什么呢?智慧也分为两种,一是不纯净,二是纯净。”

    外道问:“如何才叫不纯净之智呢?”

    释子答:“被世间的烦恼扰乱身心,不能自由,叫不纯净智,像因害人而加以亲近(修妒路)。世俗的巧智能使生死增长。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智慧还有烦恼缠缚。譬如与己结怨的人,他为了害人,起初伪装与我们亲近,日子长了就有危害,世俗的智慧也是这样的。”

    原典

    外曰:“但是智能增长生死,施戒亦尔耶?”

    内曰:“取福舍恶是行法①(修妒路)。福名福报。”

    外曰:“若福名福报者,何以修妒路中但言福?”

    内曰:“福名因,福报名果。或说因为果,或说果为因,此中说因为果。譬如食千两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名食金。又如见画,言是好手,因手得画故名好手。取②名著,着福报,恶先已说。行名将人常行生死中。”

    外曰:“何等是不行法?”

    内曰:“俱舍(修妒路)。俱名福报罪报,舍名心不着福,心不着福,不复往来五道③,是名不行法。”

    外曰:“福不应舍,以果报妙故,亦不说因缘故(修妒路)。诸福果报妙,一切众生常求妙果,云何可舍?又如佛言,诸比丘,于福莫畏。汝今又不说因缘,是故不应舍福。”

    内曰:“福灭时苦(修妒路)。福名福报,灭名失坏。福报灭时,离所乐事,生大忧苦,如佛说,乐受生时乐,住时乐,灭时苦,是故应舍福。又如佛言,于福莫畏者,助道④应行故。如佛说,福尚应舍,何况罪?”

    注释

    ①行法:法宝中有四,一为教法,二为理法,三为行法,四为果法。教法指佛言教,理法为所阐义理,行法为依理而行之戒定慧(戒律、禅定、般若智慧),果法为所修而得的成绩。

    ②取:由于受外界对象影响而产生喜怒、爱恨等情感意识。又为爱之异名,烦恼之总名。

    ③五道:为有情往来之所,故称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道、天道,与五趣同。

    ④助道:资助止观、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名助道。

    译文

    外道问:“只是这种智可令生死增长,实施戒律也能这样吗?”

    释子答:“追求福德,舍除罪恶是依理而修之法(修妒路)。这个福叫福报。”

    外道问:“如果福叫福报的话,为什么契经中只讲福而不言福报呢?”

    释子答:“福叫作因,福报叫作果。有人说因福而有福报之果,有人说福报之果有其福因,这里是指因行福业而为福报之果。譬如说,吃了千两黄金,但黄金是不能吃的,由于有黄金而买食物吃,因此叫吃了千两黄金。又比如欣赏画,看到画好而称赞高手,是因为画家以手画出了画,因此称作高手。取是指由于外界对象的作用,从而造成心灵的耽染,耽染执着于福报,其罪恶已经在前面讨论过了。行是指人总是在生死中流转。”

    外道问:“什么是不行法呢?”

    释子答:“都要舍弃(修妒路)。俱包括福报罪报,舍叫作心不执着。心不执着于福,就不再往返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中,这叫作不行法。”

    外道问:“福不应该舍弃,因为果报精微深远不可思议,也不说舍弃的原因(修妒路)。各种福德的报应是奇妙不测的,所有的众生总是追求这一奇妙的结果,为什么说可以舍弃呢?况且佛说,各位比丘,不要畏惧福德。你现在又讲不出舍弃的根由,所以不应舍弃福德。”

    释子答:“福灭绝时是苦(修妒路)。福叫福报,灭叫作失去毁坏。福报失去毁坏之时,与所乐的事脱离,就产生了很大的忧愁和苦恼,如同佛说的那样,遇到快乐的事情时快乐,快乐还在的时候快乐,但快乐失去时痛苦,因此应该舍弃福德。而且正如佛说,对于福不要畏惧,是因为它可与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相互资助。依照佛的教道,福尚且都应舍弃,更何况是罪呢?”

    原典

    外曰:“罪福相违故,汝言福灭时苦者,罪生住时应乐。”

    内曰:“罪住时苦(修妒路)。罪名罪报,罪报生时苦,何况住时?如佛说苦,受生时苦,住时苦,灭时乐。汝言罪福相违故,罪生时应乐者,今当答,汝何不言福罪相违故,罪灭时乐,生住时苦。”

    外曰:“常福无舍因缘故不应舍(修妒路)。汝说舍福,因缘灭时苦,今当说福报中,无灭苦故不应舍。如经说,能作马祀①,是人度衰老死,福报常生处常,是福不应舍。”

    内曰:“福应舍,二相过故(修妒路)。是福有二相,能与乐,能与苦。如杂毒饭,食时美,欲消时苦,福亦如是。复次,有福报是乐因,多受则苦因。譬如近火,止寒则乐,转近烧身则苦。是故福二相,二相故无常,是以应舍。

    “又汝言马祀报常者,但有言说,无因缘故(修妒路)。马祀福报实无常。何以故?马祀业因缘有量故,世间因若有量,果亦有量。如泥团小,瓶亦小。是故马祀业有量故无常。

    “复次,闻汝天有嗔恚,共斗相恼故不应常。又汝马祀等业,从因缘生故皆无常。

    “复次,有漏净福无常故尚应舍,何况杂罪福(修妒路)?如马祀业中,有杀等罪故。复次,如《僧佉经》言,祀法不净,无常胜负相故,是以应舍。”

    注释

    ①马祀:以马为祭品的外道的修习方法。

    译文

    外道说:“因为罪与福的性质是不同的,你说福灭绝时苦的话,那么罪恶生起存留时应该是乐。”

    释子说:“罪恶存留时是苦(修妒路)。这罪叫罪报。罪报产生时苦,更何况罪报应验了呢?诚如佛言,遭受罪报生成时是苦,存留不去时是苦,苦灭绝时是乐。你说,因为罪与福的性质是对立的,所以罪报产生时应该快乐的话,如今来答复你,你为什么不说福与罪是对立的,所以罪报灭绝时快乐,产生存留时苦。”

    外道说:“恒常不变之福因其形成的根据没有变化,所以不应舍弃(修妒路)。你主张要舍弃福德,福德成立的条件变化时则苦,现在处在恒常不变的福报之中,没有灭绝福的忧患,所以不应舍弃。如同经中所说,能够作马祀,人就能摆脱衰老死亡,福报恒常地产生,处在这样的恒常状态下,所以这福不应舍弃。”

    释子答:“这福应该舍弃,是因其有两种情况(修妒路)。这种福有两种状态,能给人乐,能给人苦。如吃掺了毒药的饭,满足了食欲为美,消除了食欲困扰的问题,却生出了害怕毒性的苦,福也是这样。再者,享有福报是快乐之因,领受得多则变成苦之因。譬如在火旁边,驱除了寒则乐,靠得太近烧了身体则苦。因此说福有两种情况,由于不是恒常不变,所以应该舍弃福。

    “再讨论你言及的马祀。你说马祀的福报是恒常不变的,只是有这样的说法,但它没有根据(修妒路)。马祀的福报实际上是不恒常的。为什么呢?依据马祀的福报,因为存在着量的问题,世俗的福因如果有量的问题的话,那么果报也有量的限制。如泥块小,依其所制成的瓶也就小。所以,以马祀的祈福有量的局限,因此其福报不是恒常。

    “进而言之,听你的论述,天是有嗔怒怨恨的,其相互争持而烦恼,所以不应该为恒常。而且你所举马祀等祈福活动,因为是为了祈福而杀马以祭神灵,是有因缘和合的关系,所以都没有常性。

    “再者,含有烦恼的福是无常性的,所以尚需舍弃,更何况夹杂了罪业的福(修妒路)?如马祀的活动里,因为有杀生等罪。再者,如《僧佉经》所说,祀法不洁净,无常性且因有供奉神灵之胜心和杀生之罪业的缘故,因此应该舍弃。”

    原典

    外曰:“若舍福不应作(修妒路)。若福必舍,本不应作,何有智人空为苦事?譬如陶家作器还破。”

    内曰:“生道次第法,如垢衣浣染(修妒路)。如垢衣先浣后净乃染,浣净不虚也。所以者何?染法次第故,以垢衣不受染故。如是先除罪垢,次以福德熏心,然后受涅槃道染。”

    外曰:“舍福依何等(修妒路)?依福舍恶,依何舍福?”

    内曰:“无相最上(修妒路)。取福人天①中生,取罪三恶道②生。是故无相智慧第一。无相名一切相不忆念,离一切受,过去、未来、现在法心无所著。一切法自性无故,则无所依,是名无相。以是方便故能舍福。何以故?除三种解脱门③,第一利不可得。如佛语诸比丘,若有人言我不用空无相无作④,欲得若知若见、无增上慢⑤者,是人空言无实。”

    注释

    ①人天:人趣与天趣。趣,通道之意。因众生之业因不同,而其归宿有天上、人间、地狱等差别。

    ②三恶道:因作恶而入地狱、饿鬼、畜生三处所。

    ③三种解脱门: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一)空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二)无相门,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三)无愿门,又作无作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而入,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

    ④空无相无作:指三解脱门中,修行至于诸事物无所愿乐,则可无所造作的境界。

    ⑤增上慢:慢为恃己而凌他,增上慢则为本没有证得圣道,而自谓已证。

    译文

    外道问:“如果舍弃福,原本就不应去做(修妒路)。如果必须舍弃福,原本就不应该去做了,为什么还有智者徒劳地做这苦差事呢?譬如陶匠制成器皿,再把它打破一样。”

    释子答:“这是达到觉悟解脱之道的先后方法,像对脏衣服的洗染(修妒路)。如同脏衣服需先洗涤,变干净之后才能染色一样,这样洗染的目的才不落空。原因何在?这是染色方法的先后顺序决定的,因为脏衣服不能染上均匀的颜色。像这样先除去人的罪业,再用福德陶冶心灵,之后使其受涅槃正道的化裁。”

    外道问:“舍弃福要依靠什么方法手段(修妒路)?依靠福来舍恶,依靠什么来舍福呢?”

    释子答:“超绝一切众相的无相最好(修妒路)。造福可投生在人道、天道,作恶轮回至地狱、饿鬼、畜生三界。因此,无相智慧是第一。无相叫一切状态都不容心,脱离了所有外境对己的影响制约,过去现在未来的事物与现象在心灵中无所耽染。因为一切事物没有独立自存的本性,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依赖,这叫无相。用这种方便之法,就能舍弃福德。原因何在?没有断灭烦恼的修持方法和圣智的运作,不能获得解脱的利益。如同佛晓谕诸比丘,如果有人说我不用空、无相、无作,欲达到忘情无偏执之境,想得到这样的智慧、认识和无增上慢,这人是信口空谈,言而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