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圆悟克勤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碧岩录译注最新章节!

    二一

    原典

    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钩在不疑之地,泥里洗土块,那里得这消息来?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僧云:“出水后如何?”莫向鬼窟里作活计,又恁么去也。门云:“荷叶。”幽州犹自可,最苦是江南,两头三面,笑杀天下人。

    评唱

    古人露机处,已是漏逗[1]了也。如今学者,不省古人意,只管去理论出水与未出水,有什么交涉。不见僧问智门:“如何是般若体?”门云:“蚌含明月。”僧云:“如何是般若用?”门云:“兔子怀胎。”看他如此对答,天下人讨他语脉不得。或有人问夹山道:“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只对他道:“露柱[2]灯笼。”且道与莲花是同是别?“出水后如何?”对他道:“杖头挑日月,脚下太泥深。”

    注释

    [1]漏逗:漏逗即年高体弱。而禅家多用来形容“老婆心切”的意思,就像老婆婆溺爱孙子那样,有一颗慈悲心。

    [2]露柱:四周显露的柱子。位置在殿堂的东西两壁之间。《五灯会元》卷十六,雪峰思慧禅师:“僧问:‘古殿无灯时如何?’师曰:‘东壁打西壁。’曰:‘恁么则撞着露柱也。’”

    译文

    有一位僧人问智门和尚:“莲花还没有出水时是什么?”智门答道:“莲花。”僧又问:“那么出水之后又是什么呢?”“荷叶。”

    评唱

    古人应时说法,显露机锋,用心已是极诚极切。如今的参学之人,不解古人意,只管在出水与未出水有什么关系上做文章。正如还有一位僧人问智门:“什么是般若的本体?”智门回答:“蚌含明月产珍珠。”僧人又问:“什么是般若的证用?”智门回答:“兔受月精孕玉子。”看智门如此回答,参学之人如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思,就会与真意失之交臂。也有一僧曾拿同样的问题向夹山和尚请教:“莲花未出水时是什么?”夹山只对他说:“露柱上的灯笼。”且说这与莲花有何相干?当僧又问:“莲花出水后是什么?”夹山答道:“杖头上挑着日月,脚底下陷入泥滩。”你且说夹山的回答是也不是?可别错会了它的真意。

    二二

    原典

    举雪峰示众云:“南山有一条鳖鼻蛇,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大小大怪事,不妨令人疑着。汝等诸人切须好看。!一场漏逗。”长庆云:“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普州人送贼,以己方人。僧举似玄沙,同坑无异土,奴见婢殷勤,同病相怜。玄沙云:“须是棱兄始得。虽然如此,我即不恁么。”不免作野狐精见解,是什么消息?毒气伤人。僧云:“和尚作么生?”也好拶着这老汉。玄沙云:“用南山作什么?”钓鱼船上谢三郎,只这野狐精,犹较些子,丧身失命也不知。云门以拄杖撺向雪峰面前,作怕势。怕他作什么?一子亲得,一等是弄精魂。诸人试辨看。

    评唱

    百丈问黄檗:“甚处去来?”檗云:“大雄山下采菌去来。”丈云:“还见大虫么?”檗便作虎声,丈便拈斧作斫势。檗遂打百丈一掴,丈吟吟而笑便归,升座谓众云:“大雄山有一大虫,汝等诸人切须好看,老僧今日亲遭一口。”

    赵州凡见僧便问:“曾到此间么?”云“曾到”,或云“不曾到”,州总云:“吃茶去!”院主云:“和尚寻常问僧,曾到与不曾到,总道‘吃茶去’,意旨如何?”州云:“院主!”主应:“诺!”州云:“吃茶去!”

    紫胡门下立一牌,牌上书云:“紫胡有一狗,上取人头,中取人腰,下取人脚,拟议则丧身失命。”或新到才相看,师便喝云:“看狗!”僧才回首,师便归方丈[1]。

    注释

    [1]方丈:佛教称谓,指一寺之主,即“长老”“住持”。有时亦用以指住持僧人的住所。

    译文

    雪峰禅师有一次对众僧徒说:“南山有一条毒蛇,你们可都要当心点。”高徒长庆便说:“今天我在禅堂里,就被咬了一口,丢了性命。”后来有一僧把这件事对玄沙讲了,玄沙说:“那样回答的一定是长庆师兄。妙虽妙,换了我就不这么说。”“你怎么说?”玄沙说:“何必要什么南山,毒蛇何处没有啊?”与雪峰的这两位徒弟的回答不同,另一位高徒云门把禅杖抛在雪峰眼前,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

    评唱

    百丈和尚问弟子黄檗:“今天你去哪儿啦?”黄檗回答:“上大雄山采山菇去了。”百丈又问:“你可曾遇见老虎?”黄檗闻言马上作虎叫,百丈见势便作拿斧头砍虎状。黄檗随即扑上去打了百丈一掌,百丈大声而笑,回去便在法堂上对众僧徒说:“大雄山下有一只大老虎,你们要小心着点,老衲今日就亲遭一口。”

    赵州和尚一见到有修行僧来,总是问:“你以前到禅院来过么?”无论说“没有来过”,还是说“来过”,赵州都对他们说:“吃茶去!”院主不解其意,便向赵州问道:“师长平常问僧来过没来过,都叫他们吃茶去,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赵州和尚闻言便喊道:“院主!”院主马上应诺:“在!”赵州接着说:“吃茶去!”

    紫胡和尚在禅室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紫胡有狗一只,上取人头而食,中取人腰而食,下取人脚而食,谁若不相信,稍有不慎即丧身失命。”有一位新到的僧人才看到牌子,紫胡便大喝一声:“看狗!”僧人刚回头,紫胡便回到方丈。

    二三

    原典

    举保福、长庆游山次,这两个落草汉。福以手指云:“只这里便是妙峰顶。”平地上起骨堆,切忌道着,掘地深埋。庆云:“是则是,可惜许。”若不是铁眼铜睛,几被惑了。同病相怜,两个一坑埋却。雪窦着语云:“今日共这汉游山,图个什么?”不妨减人斤两,犹较些子。傍人按剑。复云:“百千年后不道无,只是少。”少卖弄,也是云居罗汉。后举似镜清,有好有恶。清云:“若不是孙公,便见髑髅遍野。”同道者方知,大地茫茫愁杀人,奴见婢殷勤,设使临济、德山出来,也须吃棒。

    雪窦后面颂出更显焕。颂云:

    “妙峰孤顶草离离,和身没却,脚下已深数丈也。拈得分明付与谁?用作什么?大地没人知。干屎橛堪作何用?拈得鼻孔失却口。不是孙公辨端的,错。看箭!着贼了也不知。髑髅着地几人知?更不再活,如麻似粟。阇黎拈得鼻孔失却口。”

    译文

    保福和尚与长庆和尚一起在深山云游时,保福用手指着远方说:“这里就是妙峰顶。”长庆说:“妙峰顶好是好,可还不完美。”雪窦对此评述道:“长庆和尚跟保福一起游山,究竟想说什么呢?”又说:“长庆这类人物,不能说千年难遇,也是稀有的。”后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镜清和尚,镜清说:“若非长庆,僧人尽习死人禅。”

    雪窦后面的颂偈更使两人的对话禅机显露。这首颂说:

    “妙峰孤顶草离离,拈得分明付与谁?不是孙公辨端的,髑髅着地几人知?”

    二四

    原典

    评唱

    刘铁磨久参,机锋峭峻,人号为“刘铁磨”。去沩山十里卓庵。一日去访沩山,山见来,便云:“老牸牛[1],汝来也!”磨云:“来日台山大会斋,和尚还去么?”沩山放身便卧,磨便出去。

    僧问风穴:“沩山道:‘老牸牛,汝来也!’意旨如何?”穴云:“白云深处金龙跃。”僧云:“只如刘铁磨道:‘来日台山大会斋,和尚还去么?’意旨如何?”穴云:“碧波心里玉兔惊。”僧云:“沩山便作卧势,意旨如何?”穴云:“老倒疏慵[2]无事日,闲眠高卧对青山。”

    注释

    [1]牸牛:母牛。牸,雌性的牲畜。

    [2]老倒疏慵:年老体弱。

    译文

    评唱

    刘铁磨长年参学,机锋锐利。因此,人们都不叫她的真名,而称她“刘铁磨”。刘铁磨在离沩山十里外的一个草庵里修行。有一天她去拜访沩山,沩山见她来了,便说道:“老母牛,你来了!”刘铁磨说:“明天台山大供斋食,你还去吗?”沩山闻言倒身躺在禅座上,刘铁磨转身便走。

    有一位僧人曾拿着这个话头,去请教风穴和尚。僧问:“沩山说的‘老母牛,你来了’是什么意思呢?”风穴回答:“白云深处金龙跃。”僧人又问:“刘铁磨对沩山说的‘明日台山举行的法会,你还去吗’这又是什么意思呢?”风穴说:“碧波心里玉兔惊。”僧人又追问道:“沩山闻言作卧势,这又是干什么呢?”风穴回答说:“老倒疏慵无事日,闲眠高卧对青山。”

    二五

    原典

    举莲花峰庵主拈拄杖示众云看!顶门上具一只眼。也是时人窠窟。:“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不可向虚空里钉橛,权立化城。众无语。千个万个,如麻似粟,却较些子。可惜许,一棚俊鹘。自代云:“为他途路不得力。”若向途中辨,犹争半月程。设使得力,堪作什么?岂可全无一个。复云:“毕竟如何?”千人万人只向个里坐却,千人万人中,一个两个会。又自代云:“楖栗[1]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也好与三十棒,只为他担板,脑后见腮,莫与往来。

    评唱

    雪峰一日僧堂前拈拄杖示众云:“这个只为中下根人。”时有僧出问云:“忽遇上上人来时如何?”峰拈拄杖便去。云门云:“我即不似雪峰打破狼籍。”僧问:“未审和尚如何?”云门便打。

    严阳尊者路逢一僧,拈起拄杖云:“是什么?”僧云:“不识。”严云:“一条拄杖也不识?”严复以拄杖地上札一下,云:“还识么?”僧云:“不识。”严云:“土窟子也不识?”严复以拄杖担云:“会么?”僧云:“不会。”严云:“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注释

    [1]楖栗:一种树木。

    译文

    莲花峰庵主手持禅杖,对众僧徒说:“古代高人来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下呢?”众僧皆哑口无言。庵主于是自问自答:“只因为他们在路途中,没有得这个的力,蒙这个的福荫。”又问:“结果他们怎么样呢?”又自答道:“横担禅杖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评唱

    有一天,雪峰和尚在僧堂前,手持禅杖对众僧徒说:“这个只为中下根器的人做的。”这时,有一位僧人站出来问道:“如果忽然遇到上乘根器的高人来了怎么办?”雪峰手持禅杖,转身便走。云门说:“要是我回答,就不似雪峰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僧人便问:“不知师长将如何作答?”云门举手就打。

    严阳师尊在云游的途中遇见一位僧人,他拿起禅杖问道:“这是什么?”僧人回答说:“不知道。”“连一条禅杖也不认识?”严阳于是拿禅杖在地上戳了一下,问道:“还知道吗?”“不清楚。”严阳说:“一个小土坑也看不出来吗?”说罢,他又把禅杖担在肩上,问道:“你懂吗?”僧人回答:“不懂。”严阳于是说道:“横担禅杖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二六

    原典

    举僧问百丈:“如何是奇特[1]事?”言中有响,句里呈机。惊杀人,有眼不曾见。丈云:“独坐大雄峰。”凛凛威风四百州,坐者立者二俱败缺。僧礼拜,伶俐衲僧,也有恁么人,要见恁么事。丈便打。作家宗师,何故来言不丰?令不虚行。

    评唱

    僧问马祖:“如何是佛法大意?”祖便打云:“我若不打尔,天下人笑我去在。”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云:“近前来,向尔道。”僧近前,祖劈耳便掌,云:“六耳不同谋。”

    注释

    [1]奇特:梵语Ascarya阿阇理贰,又作遏部多Adbhuta,译曰“奇特”。原指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奇特,即神通奇特、慧心奇特、摄受奇特。禅宗僧人常以有佛之智慧、能明心开悟为奇特。

    译文

    一位僧人问百丈怀海禅师:“禅悟究竟是怎么样?”百丈回答道:“独坐大雄峰。”僧人作揖礼拜,百丈举手打了他一掌。

    评唱

    一位修行僧问马祖道一禅师:“什么是佛法禅理?”马祖举手便打,并说:“我若不打你,便被天下人嘲笑。”这僧虽挨打,却又问道:“什么是祖师达磨西来弘扬的佛法妙理?”马祖说:“你走近些,我对你讲。”僧人刚近前,马祖举手便给他一个耳光,说道:“六耳不同谋。”

    二七

    原典

    举僧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是什么时节?家破人亡,人亡家破。云门云:“体露金风。”撑天拄地,斩钉截铁,净裸裸、赤洒洒,平步青霄。

    评唱

    颂曰:“问既有宗,深辨来风,箭不虚发。答亦攸仝[1],岂有两般,如钟待扣,功不浪施。三句可辨,上中下,如今是第几句?须是向三句外荐取始得。一镞辽空。中,过也。着磕着,箭过新罗。大野兮凉飙飒飒;普天匝地,还觉骨毛卓竖么?放行去也。长天兮疏雨蒙蒙。风浩浩,水漫漫,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君不见少林久坐未归客[2],更有不唧汉,带累杀人。黄河头上,泻将过来。静依熊耳[3]一丛丛。”开眼也着,合眼也着,鬼窟里作活计。眼瞎耳聋,谁到这境界,不免打折尔版齿。

    注释

    [1]攸仝:是相同,仝,即“同”字。

    [2]少林久坐未归客:指达磨大师。传说中达磨从天竺(今印巴次大陆)入汉地,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静修默坐,圆寂于中土。

    [3]熊耳:即嵩山少林。

    译文

    有一天,一位僧人问云门和尚:“叶落树枯,生死烦恼的情识已尽时,僧人再如何修禅呢?”云门答道:“体露金风。”即让枝残叶败的树木本体在飒飒秋风中显露出来。

    评唱

    雪窦对这则公案,以颂评道:“僧人问得巧,云门答得妙。辨得句中深意,便若一箭透空穿,顿悟大千世界。茫茫的旷野中,凉风飒飒;无际的苍穹下,细雨蒙蒙。达磨祖师面壁九年,安详地睡在了东土,可他弘扬的佛法真理,如嵩山上的丛丛草木,长存人间。”

    二八

    原典

    举南泉[1]参百丈涅槃和尚,丈问:“从上诸圣,还有不为人说底法么?”和尚合知,壁立万仞,还觉齿落么?泉云:“有。”落草了也,孟八郎作什么?便有恁么事。丈云:“作么生是不为人说底法?”看他作么生,看他手忙脚乱,将错就错,但试问看。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果然纳败阙,果然漏逗不少。丈云:“说了也。”莫与他说破,从他错一平生。不合与他恁么道。泉云:“某甲只恁么,和尚作么生?”赖有转身处,与长即长,与短即短,理长则就。丈云:“我又不是大善知识,争知有说不说?”看他手忙脚乱,藏身露影,去死十分。烂泥里有刺,恁么那赚我。泉云:“某甲不会。”乍可恁么?赖值不会,会即打尔头破。赖值这汉只恁么。丈云:“我太杀为尔说了也。”雪上加霜,龙头蛇尾作什么?

    雪窦颂出云:“祖佛从来不为人,个元字脚在心,入地狱如箭。衲各自守疆界,有条攀条,记得僧今古竞头走。踏破草鞋,拗折拄杖,高挂钵囊。明镜当台[2]列像殊,堕也,破也,打破镜来与尔相见。一一面南看北斗。还见老僧骑佛殿出山门么?新罗国里曾上堂,大唐国里未打鼓。斗柄垂,落处也不知在什么处。无处讨,瞎,可惜许,碗子落地,楪子成七八片。拈得鼻孔失却口。那里得这消息来,果然恁么?便打。”

    注释

    [1]南泉:公元七四八——八三四年。唐新郑(今属河南)人,又名普愿。十岁出家为僧,先参大隈山(今属河南)大慧禅师,后从嵩山会善寺僧嵩学律藏。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至池阳(今安徽太平)南泉山隐居,究心禅学。著有《语录》。

    [2]明镜当台:神秀大师有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

    南泉和尚去拜访涅槃禅师,涅槃问他:“各位祖师们是不是还有一些佛法妙理秘而不宣呢?”南泉说:“有。”“那么,那是些什么真理呢?”南泉答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就这些吗?”“我就知道这些,你怎么样?”涅槃说:“我又不是博学的经师,怎么知道说什么、不说什么?”南泉说:“我也是一知半解,你就说点吧!”涅槃答道:“不!我已经把我知道的对你说了。”

    对这则公案,雪窦有颂评论说:“自古至今,诸方祖师皆是观众生心,随机应病,与药施方,不曾为人说法论道。参学僧人却踏破草鞋,云游四方,到处问是问非、问佛问祖。其实,人人各有一面古镜,森罗万象,长短方圆,一一于中显现。但切莫论长论短,须是面南看北斗,感受其光而不究其形。若一味品头论足,斗柄垂落了,去哪里找呢?恐怕只会摸着鼻孔找不到嘴,失去了本来面目。”

    二九

    原典

    举僧问大隋:“劫火[1]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这个是什么物?这一句天下衲僧摸索不着,预搔待痒。隋云:“坏。”无孔铁锤当面掷,没却鼻孔。未开口已前勘破了也。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没量大人语脉里转却,果然错认。隋云:“随他去。”前箭犹轻,后箭深。只这个,多少人摸索不着。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若道随他去,在什么处?若道不随他去,又作么生?便打。

    评唱

    大隋真如和尚承嗣大安禅师,乃东川盐亭县人。参见六十余员善知识。昔时在沩山会里作火头,一日,沩山问云:“子在此数年,亦不解致个问来看如何?”隋云:“令某甲[2]问个什么即得?”沩山云:“子便不会问如何是佛?”隋以手掩沩山口。山云:“汝已后觅个扫地人也无。”后归川,先于堋口[3]山路次,煎茶接待往来。凡三年,后方出世,开山住大隋。

    其僧既不会大隋说话,是他也不妨以此事为念。却持此问,直往舒州投子山。投子[4]问:“近离甚处?”僧云:“西蜀大隋。”投云:“大隋有何言句?”僧遂举前话。投子焚香礼拜云:“西蜀有古佛出世,汝且速回。”其僧复回至大隋,隋已迁化。

    注释

    [1]劫火:佛法中毁坏世界的三灾之一,其余为劫水、劫风。

    [2]某甲:自称,我。

    [3]堋口:分水堤坝之开口处。此处指汉代李冰所建都江堰附近地区。

    [4]投子:公元八一八——九一四年。唐怀宁(今安徽潜山)人,法名大同。少小出家于洛阳保唐寺,后参翠微和尚得法。归隐故里投子山,卒谥“慈济大师”。

    译文

    有一位僧人问大隋和尚:“世界的末日来临之时,毁灭的大火燃烧之际,不知道那时佛性是否也毁灭?”大隋回答说:“会灭的。”僧人又问:“是与世界一起毁灭吗?”大隋答道:“是的,是与这个世界一起毁灭。”

    评唱

    大隋和尚是大安禅师的法嗣,是东川盐亭县人。早年云游四方,参学过六十余位博学高僧。他在沩山和尚的禅院做火头时,有一天沩山问他:“你在这里已待了数年,也不提个问题,看看你修行得怎么样?”“你让我问你什么呢?”沩山提示道:“何不问一问什么是佛?”沩山刚说完,大隋便用手把他的嘴堵住。沩山赞叹道:“你已经参透禅的真意啦!”后来,大隋返回四川,在堋口山路边,煎茶接待来往旅客。三年之后才移至大隋院,出世传法。

    这位僧人虽不懂大隋和尚说话的真意,可他把此事念念在心。拿着这个话题,踏着草鞋便来到投子山。投子和尚问他:“你刚从哪里来?”“从西蜀大隋和尚处来。”投子又问:“大隋对你说什么没有?”这僧便把在大隋那里的前话又说了一遍。投子听罢,烧香礼拜,并说道:“西蜀有高僧出世,你快回去吧!”等到这僧返回去,大隋和尚已圆寂了。

    三〇

    原典

    举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千闻不如一见,拶眉分八字。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撑天拄地,斩钉截铁,箭过新罗,脑后见腮,莫与往来。

    评唱

    僧问九峰[1]:“承闻和尚亲见延寿来,是否?”峰云:“山前麦熟也未?”

    注释

    [1]九峰:唐、五代时人,生年不详,祖籍福州,法名道虔。少即喜禅,后参石霜庆诸和尚,得法为青原五世。后迁住九峰,世称九峰虔。同光元年(公元九二三年)圆寂。

    译文

    有一位僧人问赵州和尚:“听说老师曾亲随南泉禅师,承继了他的衣钵,是吗?”僧人故意设置机锋,赵州却也不慌,他缓缓说道:“镇州出大萝卜头。”

    评唱

    还有一位僧人问九峰和尚:“听说师长是延寿禅师的法嗣传人,是吗?”九峰置若罔闻,而是反问道:“山前的麦子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