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圆悟克勤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碧岩录译注最新章节!

    八一

    原典

    举僧问药山:“平田[1]浅草,麈[2]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麈?”把髻投衙,擎头带角出来,脑后拔箭。山云:“看箭!”就身打劫,下坡不走,快便难逢,着。僧放身便倒,灼然不同,一死更不再活,弄精魂汉。山云:“侍者!拖出这死汉!”据令而行,不劳再勘,前箭犹轻后箭深。僧便走。棺木里瞠眼,死中得活,犹有气息在。山云:“弄泥团汉有什么限!”可惜许放过,据令而行,雪上加霜。雪窦拈云:“三步虽活,五步须死。”一手抬,一手搦,直饶走百步,也须丧身失命。复云:“看箭!”且道雪窦意落在什么处?若是同死同生,药山直得目瞪口呿,一向似无孔锤,堪作何用?

    评唱

    三平[3]初参石巩[4],巩才见来,便作弯弓势云:“看箭!”三平拨开胸云:“此是杀人箭、活人箭?”巩弹弓弦三下,三平便礼拜。巩云:“三十年一张弓、两只箭,今日只射得半个圣人。”便拗折弓箭。三平后举似大颠[5],颠云:“既是活人箭,为什么向弓弦上辨?”三平无语。颠云:“三十年后,要人举此话也难得。”法灯有颂云:“古有石巩师,架弓矢而坐。如是三十年,知音无一个。三平中的来,父子相投和。子细返思量,元伊是射垛。”石巩作略,与药山一般。

    注释

    [1]平田:指平田寺,当时药山在此做住持。

    [2]麈:鹿中之王。

    [3]三平:唐时禅僧,福州人,生卒年不详。通内外之学,独好禅法,游行参谒,访求心要。初参石巩,问答契合,继参大颠,得悟奥旨,遂嗣其法,住漳州三平接引众生,化缘盛极,为一方表率。

    [4]石巩:唐时禅僧,抚州人,又名慧藏。本为猎户,一次入山狩猎,过马祖庵前,祖接以禅机,当下顿悟,自截其发,依祖而住,获其心印,后入石巩山结茅庵,世称石巩和尚。凡有参学,即以弓矢作问,罕有应机者。

    [5]大颠:唐时禅僧,又名宝通,生卒年不详。参石头得法。贞元间立精舍于潮州牛岩,名声大振,后又建灵山禅院。长庆年间圆寂。

    译文

    有一位修行僧问药山和尚:“平田浅草处,麈鹿成群结队,怎样才能射得住麈中之麈?”药山是平田寺住持,僧人如此问,显然问中有机锋,欲与药山比高低。药山也不点破他,而是厉声喝道:“看箭!”僧人立即倒地,似乎是在向人们显示:我才是鹿中之王。药山和尚见状,也不慌忙,招唤众僧道:“徒儿们,把这死家伙拖出山门外埋掉。”僧人见势不妙,自知不是药山的对手,转身便走。药山随后骂道:“虎头蛇尾的家伙,有什么能量!”雪窦最后着语评论道:“这僧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终究也逃得了三步,活不过五步。”

    评唱

    三平和尚去参学石巩禅师,石巩一见他来,便弯弓搭箭,喝道:“看箭!”三平也不惊慌,而是敞开胸,问道:“这是支杀人箭还是活人箭?”石巩拨了三下弓弦,三平便连忙作揖。石巩说:“三十年来,我持这一张弓、带两支箭,踏遍天下,只有今日才遇见半个对手。”说罢便把弓箭折断了。后来,三平把他在石巩处的这段因缘说给大颠和尚听。大颠问他:“既然是活人箭,还向弓弦上辩个什么?”三平无言以对。大颠便又说:“即使三十年后,让人说出这话,也是难得。”法灯和尚曾对此有颂:“古有石巩师,架弓矢而坐。如是三十年,知音无一个。三平中的来,父子相投和。仔细返思量,元伊是射垛。”

    八二

    原典

    举僧问大龙:“色身[1]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话作两橛,分开也好。龙云:“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无孔笛子撞着毡拍板,浑仑擘不破。人从陈州来,却往许州去。

    评唱

    此事若向言语上觅,一如掉棒打月,且得没交涉。古人分明道:“欲得亲切,莫将问来问。”何故?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这僧担一檐莽卤,换一檐鹘突[2]。致个问端,败缺不少。若不是大龙,争得盖天盖地?他恁么问,大龙恁么答,一合相,更不移易一丝毫头。一似见兔放鹰,看孔着楔。

    雪窦颂云:“问曾不知,东西不辨,弄物不知名,买帽相头。答还不会,南北不分,换却髑髅,江南江北。月冷风高,何似生?今日正当这时节,天下人有眼不曾见,有耳不曾闻。古岩寒桧[3]。不雨时更好,无孔笛子撞着毡拍板。堪笑路逢达道人,也须是亲到这里始得,还我拄杖子来,成群作队恁么来。不将语默对。向什么处见大龙?将个什么对他好?手把白玉鞭,一至七拗折了也。骊珠尽击碎。留与后人看,可惜许。不击碎,放过一着,又恁么去。增瑕颣。弄泥团作什么,转见郎当,过犯弥天。国有宪章,识法者惧,朝打三千,暮打八百。三千条罪。只道得一半在,八万四千无量劫,来堕无间业,也未还得一半在。”

    注释

    [1]色身:指用肉眼看到的容貌、身姿,即人的肉躯。

    [2]鹘突:唐突。

    [3]桧:一种常绿乔木。

    译文

    一位修行僧人曾问大龙和尚:“佛法说肉身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无常无住,终将破灭,只有法身永不会败坏。那么法身是什么呢?”大龙答道:“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无常的色身与永恒的法身并非两种东西,山花、涧水,无不是真理的显现,禅的生命便在于万物不息的创造过程中。

    评唱

    这则公案,若只在言语上做文章,便如挥棒打月,终无踪影。古人曾说:“欲得亲切,莫将问来问。”为什么这样说?只因问中有答、答在问处。这僧肩挑着一担鲁莽,却换来一担唐突。他拿个话头问,自讨苦吃。若不是大龙,争能如此天衣无缝?僧人举问,大龙作答,一问一答,深相契合。真是见兔放鹰,看孔下楔。

    雪窦颂道:“问曾不知,答还不会。月冷风高,古岩寒桧。堪笑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手把白玉鞭,骊珠尽击碎。不击碎,增瑕颣。国有宪章,三千条罪。”这僧问时即虎头蛇尾,漏洞不少。大龙禅师的答语,自有高妙处,僧人还是不明了。这真是月冷风自高、古岩生寒树。可笑那些路遇达道者的人们,不说一语又不沉默。手持那白玉鞭,将骊珠宝物尽击碎。不击碎,便会污点斑斑,歧义丛生。国有国法,佛有佛令,不以本分事接引后人,岂不是罪上加罪?

    八三

    原典

    举云门示众云:“古佛[1]与露柱相交,是第几机?”三千里外没交涉,七花八裂。自代云东家人死,西家人助哀,一合相不可得。:“南山起云,乾坤莫睹,刀斫不入。北山下雨。点滴不施,半河南,半河北。”

    评唱

    云门大师,出八十余员善知识。迁化后七十余年,开塔观之,俨然如故。他见地明白,机境迅速,大凡垂语、别语、代语,直下孤峻。只这公案,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直是神出鬼没。

    注释

    [1]古佛:指释迦牟尼佛。

    译文

    云门和尚垂示众僧徒说:“佛与屋梁相结合,究竟有什么作用?”众僧无语。他自答道:“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古佛”与“露柱”、“南山”与“北山”皆是自他不二。既是平等如一,又具有差别,是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的关系。

    评唱

    云门大师一生教徒示众,门下出八十余位高僧。他圆寂七十年后,后人启开塔门,见他依然如死时一样威严。云门见地深刻,机锋锐利,大凡他平日垂示言教,总是简洁、峻峭。这个公案中,云门的答语快如闪电,直让人捉摸不定。

    八四

    原典

    举维摩诘[1]问文殊师利这汉太杀合闹一场,合取口。:“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2]?”知而故犯。文殊曰:“如我意者,道什么?直得分疏不下,担枷过状,把髻投衙。于一切法,唤什么作一切法?无言无说,道什么?无示无识,瞒别人即得。离诸问答,道什么?是为入不二法门。用入作什么?用许多葛藤作什么?”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这一靠莫道金粟如来,设使三世诸佛也开口不得。倒转枪头来也,刺杀一人,中箭还似射人时。雪窦云:“维摩道什么?”咄!万箭攒心,替他说道理。复云:“勘破了也。”非但当时,即今也恁么,雪窦也是贼过后张弓,虽然为众竭力,争奈祸出私门。且道雪窦还见得落处么?梦也未梦见,说什么勘破!崄!金毛狮子也摸索不着。

    评唱

    僧问云居简和尚:“既是金粟如来,为什么却于释迦如来会中听法?”简云:“他不争人我[3]。”大解脱人不拘成佛不成佛,若道他修行务成佛道,转没交涉。

    注释

    [1]维摩诘:亦称“维摩”“无垢称”,传为毗耶离城之长者,以白衣奉敬沙门,常以佛法教化众人。为便于宣传,伪装患病,当人来问疾时,他就即席讲说佛法。

    [2]不二法门:亦称“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的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无思无知,无见无问”“无言无说”,即超脱于矛盾之外的佛说之门。禅宗把“不二法门”作为一种处世态度。

    [3]人我:指以个人生命为中心的我。与“法我”(以外界构成为中心的我)相对。佛教认为,正因为人有“人我执”,故会产生种种烦恼、过失。

    译文

    禅门中广为流传的“维摩一默如雷”,出于这样一段故事中:当年维摩居士患病时,释尊派文殊菩萨率众去探候。维摩居士见文殊率众来访,便在方丈内接待他们。宾主落座后,维摩向众菩萨问道:“所谓‘菩萨入不二法门’,究竟是什么意思?诸位不妨各抒己见。”与文殊同来的三十二位菩萨,便以真俗二谛合为一见,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文殊最后说道:“依我之见,所谓‘入不二法门’,就是对于一切法,不言语,也不解说;不以之示人,也不自以为知,离却问答。”文殊讲罢,便问维摩:“我们都已说完了,你是不是也谈谈你的高见?”可维摩仿佛没听见似的,一言不发,默然不动。雪窦拈公案说:“维摩说什么?”稍后又说:“勘破了呀!”

    评唱

    一位修行僧曾问云居和尚:“维摩居士既然被称为金粟如来,为什么他还要去释迦如来门下听法?”云居回答道:“在他眼里,没有人我之分。”意即不把自己与天地万物对立起来,也没有成佛不成佛的疑惑。

    八五

    原典

    举僧到桐峰庵主处便问:“这里忽逢大虫时,又作么生?”作家弄影汉,草窠里一个半个。庵主便作虎声,将错就错,却有牙爪,同生同死,承言须会宗。僧便作怕势,两个弄泥团汉,见机而作,似则也似,是则未是。庵主呵呵大笑。犹较些子,笑中有刀,亦能放亦能收。僧云:“这老贼!”也须识破,败也。两个都放行。庵主云:“争奈老僧何?”劈耳便掌,可惜放过。雪上加霜又一重。僧休去。恁么休去,二俱不了,苍天!苍天!雪窦云:“是则是,两个恶贼只解掩耳偷铃。”言犹在耳,遭他雪窦点检,且道当时合作么生免得点检?天下衲僧不到。

    评唱

    雪窦颂云:“见之不取,蹉过了也,已是千里万里。思之千里。悔不慎当初,苍天!苍天!好个斑斑[1],阇黎自领出去,争奈未解用在?爪牙未备。只恐用处不明,待爪牙备向尔道。君不见大雄山下忽相逢,有条攀条,无条攀例。落落声光皆振地。这大虫却恁么去,犹较些子,几个男儿是丈夫?大丈夫见也无?老婆心切,若解开眼,同生同死,雪窦打葛藤。收虎尾兮捋虎须。忽然突出如何收?收天下衲僧在这里。忽有个出来,便与一拶。若无收,放尔三十棒,教尔转身吐气,喝。打云:何不道这老贼。”

    注释

    [1]斑斑:指代老虎。

    译文

    桐峰和尚参学临济时,在深山里结草庵而居。一日,一位僧客来访。他开口便问桐峰:“如果在这里忽然出现一只大老虎,你怎么办?”桐峰庵主随即状虎而吼,僧人见势也做出一副惊恐的样子,桐峰哈哈大笑。僧人大喝道:“你这老贼!”桐峰说:“你要把老僧怎么样?”僧人便作罢。雪窦对这则公案颇有微言,他评价说:“这二人机锋虽说得过去,但故弄玄虚,不免有掩耳盗铃之嫌。”

    评唱

    雪窦颂道:“见之不取,思之千里。好个斑斑,爪牙未备。君不见大雄山下忽相逢,落落声光皆振地。大丈夫见也无?收虎尾兮捋虎须。”

    禅门机锋应当机立断,稍有疑惑便是差之千里。这两位僧人虽不妨为禅门行家,只是爪牙未全,火候欠到,机锋尚未到运用自如的境地。岂不见大雄山下,百丈、黄檗师徒二人机锋竞起,落言下语振地有声。身为男子大丈夫,有拨虎须的勇气,也应有收虎尾的功夫。

    八六

    原典

    举云门垂语云:“人人尽有光明在,黑漆桶。看时不见暗昏昏。看时瞎。作么生是诸人光明?山是山,水是水,漆桶里洗黑汁。”自代云:“厨库[1]三门。”老婆心切,打葛藤作什么?又云:“好事不如无。”自知较一半,犹较些子。

    评唱

    雪窦颂云:“自照列孤明,森罗万象,宾主交参,列转鼻孔,瞎汉作什么?为君通一线,何止一线?十日并照,放一线道即得。花谢树无影,打葛藤有什么了期?向什么处摸索?黑漆桶里盛黑汁。看时谁不见?瞎!不可总扶篱摸壁,两瞎三瞎。见不见,两头俱坐断,瞎!倒骑牛兮入佛殿。中,三门合掌,还我话头来。打云:向什么处去也?雪窦也只向鬼窟里作活计,还会么?半夜日头出,日午打三更。”

    注释

    [1]厨库:即厨房。

    译文

    云门和尚垂示众僧徒道:“人人各有个大光明。如果你想找到它,不仅看不到光明,反而更加黑暗。你们说说,什么是自己的大光明?”众僧沉默不语,云门便又说:“这光明在厨房、在三门。”接着他又说了一句:“禅僧眼里无好事。”

    评唱

    雪窦颂道:“自照列孤明,为君通一线,花谢树无影,看时谁不见?见不见,倒骑牛兮入佛殿。”人人自家脚跟下,都有一段大光明,只是平常用得暗。云门垂示言语,这光明在“厨库三门”,已自是为你打通一线。但如果你从对象上去找时,朝花已谢,树亦无影,整个是一团漆黑,终究是找不见。见与不见暂且不说,禅僧眼中无好事,还是横身牛上入佛殿,洒扫应对、担水砍柴,这才是衲僧家的本分事。

    八七

    原典

    举云门示众云:“药病相治,一合相不可得。尽大地是药。苦瓠连根苦,摆向一边。那个是自己?甜瓜彻蒂甜,那里得这消息来?”

    评唱

    文殊一日令善财去采药,云:“不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采,无不是药,却来白云:“无不是药者。”文殊云:“是药者采将来。”善财乃拈一枝草,度与文殊。文殊提起示众云:“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此“药病相治”话,最难看,云门室中寻常用接人。金鹅长老一日访雪窦,他是个作家,乃临济下尊宿,与雪窦论此“药病相治”话,一夜至天光,方能尽善。到这里,学解思量计较,总使不着。雪窦后有颂送他道:“‘药病相治’见最难,万重关锁太无端。金鹅道者来相访,学海波澜一夜干。”

    译文

    云门文偃禅师向徒众们开示说:“药是用来治病的,有什么病就吃什么药,尽大地一切东西通通都是药。请问:哪个是适合你自己的药呢?”

    当人生病时,要以药相治,但人要真正恢复健康,既需以药除病,更需要把药所具有的副作用排除。禅者称之为药病相治。就像僧人参禅,心迷时须开悟,但执着于悟境不再超脱,便仍同未悟一样。云门垂示僧众的语言,便意在告诫他们不要执迷于悟境,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评唱

    一天,文殊菩萨让善财童子去采药,嘱咐他道:“你去采一些不可当作药的药草来。”善财四处采集,却发现什么草都有药性,他便回来禀报文殊:“没有不可当作药的药草。”文殊说:“那你就把是药草的草木采来吧!”善财便拿起一枝草递给文殊。文殊举起这枝草向众人开示道:“这药草既可夺人命,也可活人命。”

    这则公案中,“药病相治”一句,实在不易领会。云门和尚平日教徒示众,常用此语。临济禅师门下的高僧金鹅长老一日去拜访雪窦,两人谈论起“药病相治”,谈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天亮时,才觉有所领悟。雪窦后来作一颂,赠与金鹅长老,颂说:“药病相治见最难,万重关锁太无端。金鹅道者来相访,学海波澜一夜干。”

    八八

    原典

    举玄沙[1]示众云:“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随分开个铺席,随家丰俭。忽遇三种病人来,作么生接?打草只要蛇惊,山僧直得目瞪口呿,管取倒退三千里。患盲者,拈锤竖拂,他又不见;端的瞎,是则接物利生,未必不见在。患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端的聋,是则接物利生,未必聋在,是那个未闻在?患哑者,教伊说,又说不得。端的哑,是则接物利生,未必哑在,是那个未说在?且作么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无灵验。诚哉是言,山僧拱手归降,已接了也,便打。”僧请益云门,也要诸方共知,着。云门云:“汝礼拜着。”风行草偃,咄!僧礼拜起,这僧拗折拄杖子也。云门以拄杖挃[2],僧退后。门云:“汝不是患盲。”端的瞎,莫道这僧患盲好。复唤近前来,僧近前。第二杓恶水浇,观音来也。当时好与一喝。门云:“汝不是患聋。”端的聋,莫道这僧患聋好。门乃云:“还会么?”何不与本分草料?当时好莫作声。僧云:“不会。”两重公案,苍天!苍天!门云:“汝不是患哑。”端的哑,口吧吧地,莫道这僧哑好。僧于此有省。贼过后张弓,讨什么碗?

    注释

    [1]玄沙:公元八三三——九〇八年。福州人,又名师备。年三十始出家,在芙蓉山灵训禅师处落发。受具戒后,行头陀法,终日宴坐,人称备头陀。后与雪峰相偕入象骨山。几年后迁止玄沙普应院,天下僧徒奔赴如水归海。

    [2]挃:撞击。

    译文

    玄沙和尚对众僧徒说:“诸方大师总是都教导人要普度众生,但如果偶尔遇见下面三种病人,又怎么接济他们呢?在盲人面前,任你是举禅杖或竖拂子,他们都看不见;对于聋子,你再讲经说道,他们也听不见;而遇到哑巴,你要让他开口,又是万万不能的。碰到这种情景时该如何呢?如果不能普度身残之人,佛法便也就谈不上有神光灵验了。”一位僧人听完玄沙这番话后,便去向云门和尚请教。云门对他说:“你快施礼!”僧人作揖刚抬起头,云门便把禅杖伸过来,僧人急忙往后退。云门说:“你不是瞎子嘛!”又说:“你走过来些。”僧人移步近前。云门说:“你不是聋子嘛!”随后又问僧人:“你明白了吗?”僧人回答:“不明白!”云门便说:“你也不是哑巴啊!”僧人至此才有所省悟。

    八九

    原典

    举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什么?”当时好与本分草料,尔寻常走上走下作什么?阇黎问作什么?吾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何不用本分草料?一盲引众盲。岩云:“我会也。”将错就错,赚杀一船人,同坑无异土,未免伤锋犯手。吾云:“汝作么生会?”何劳更问?也要问过,好与一拶。岩云:“遍身是手眼。”有什么交涉?鬼窟里作活计,泥里洗土块。吾云:“道即太杀道,只道得八成。”同坑无异土,奴见婢殷勤,癞儿牵伴。岩云:“师兄作么生?”取人处分争得,也好与一拶。吾云:“通身是手眼。”虾跳不出斗,换却尔眼睛,移却舌头,还得十成也未?唤爹作爷。

    评唱

    曹山问僧:“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时如何?”僧云:“如驴觑井。”山云:“道即杀道,只道得八成。”僧云:“和尚又作么生?”山云:“如井觑驴。”

    译文

    云岩和尚问同门师兄道吾:“大悲菩萨千手千眼,用这么多手眼干什么用?”道吾答道:“如人在夜暗中,背着手就摸到枕头。”云岩听罢得意地说:“我明白了!”道吾问:“你明白什么啦?”云岩答:“遍身是手眼。”道吾说:“说出来也许有些过分,但你只说得八成。”云岩不解地问道:“师兄怎么认为?”“通身是手眼。”

    评唱

    曹山和尚问一位僧人道:“万物现形如水中月时怎么样?”僧人答道:“如驴窥井。”曹山说:“道即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僧人问:“老师怎么说?”曹山便道:“如井窥驴。”

    九〇

    原典

    举僧问智门:“如何是般若体?”通身无影象,坐断天下人舌头,用体作什么?门云:“蚌含明月。”[1]光吞万象即且止,棒头正眼事如何?曲不藏直,雪上加霜又一重。僧云:“如何是般若用?”倒退三千里,要用作什么?门云:“兔子怀胎。”[2]崄,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向光影中作活计,不出智门窠窟。若有个出来,且道是般若体?是般若用?且要土上加泥。

    评唱

    雪窦正恁么颂出:“一片虚凝绝谓情,拟心即差,动念即隔,佛眼也觑不见。人天从此见空生。须菩提好与三十棒,用这老汉作什么?设使须菩提,也倒退三千里。蚌含玄兔深深意,也须是当人始得,有什么意?何须更用深深意?曾与禅家作战争。干戈已息,天下太平。还会么?打云:阇黎吃得多少?”

    “人天从此见空生”,不见须菩提岩中宴坐,诸天雨花赞叹。尊者云:“空中雨花赞叹,复是何人?”天云:“我是梵天。”尊者云:“汝云何赞叹?”天云:“我重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多。”尊者云:“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汝云何赞叹?”天云:“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又复动地雨花。

    注释

    [1]蚌含明月:传说中秋月出时,蚌于水面浮,开口含月光,感而产珠。若中秋有月则珠多,无月则珠少。

    [2]兔子怀胎:传说中秋月出时,兔子开口吞月光,乃怀胎产子。有月则多子,无月则少。

    译文

    一位修行僧问智门和尚:“什么是般若的本体?”智门回答:“蚌含明月产珍珠。”僧人又问:“什么是般若的功用?”智门回答:“兔受月精孕玉子。”

    评唱

    雪窦颂道:“一片虚凝绝谓情,人天从此见空生。蚌含玄兔深深意,曾与禅家作战争。”那片杜尘绝情的虚明凝寂,不必去天上寻,也不需向别人讨,自然而然地便会在你眼前显现。古人意虽不在言句上,争奈在答处有深深之旨。岂不见“蚌含明月”“兔子怀胎”二语,多少僧人曾不解其深意,而与之干戈不已?

    颂中“人天从此见空生”一句,圆悟禅师又引如下一则公案,加以评唱、注解。故事是这样的:一日,须菩提尊者在山洞中闲适地坐着,天空中忽飘落雨花,似作赞歌。尊者问:“空中雨花赞唱的是什么人?”天神答道:“我是梵天。”尊者又问:“你赞叹个什么?”天神说:“我在盛赞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多。”尊者说:“我对般若未曾说过一个字,你唱赞个什么?”天神说:“你既无说,我也无闻。无说无闻,岂不是妙真般若?”说完又雨花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