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

郭沫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最新章节!

    一 社会发展之一般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的发展为前提,这已经是成了众所周知的事实了。

    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却依他的工具的发展为前提。大抵在人类只知道利用石器或用青铜器的时候,他的产业是只能限于渔猎和牧畜,他所能加工于自然物的力量只能有这一点。当时的社会便是由动物般的群居生活进化到以母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

    原始的人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这在欧洲是前世纪的后半期才发现了的。但在中国是已经老早有人倡导了。《吕氏春秋》的《恃君览》上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所以这种学说在我们中国应该是并不稀奇,并不是那样可以使人惊骇的。不过中国的古人只知道有那种生活的现象而没有人详细地去研究过那种原始社会的各种结构,在这儿我们仍然不能不多谢近代的学者,特别是美国的摩尔根(Morgan)与德国的恩格斯(Engels)了。

    摩尔根费了他毕生的精力研究美洲土人的生活而成《古代社会》(Ancient Society ,1877)一书,恩格斯更依据马克思的遗嘱把它缩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Der Ursprung der Familie,des Privateigentums und des Staats ,1884)。在恩格斯的书名上已经表得很明白,这几位先进是把古代社会的秘密————特别是由氏族社会转移到国家组织的变迁,已经剔发了出来。这两部书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我只就在本文的前进上有几个必须知道的准备知识,把它撮录在下边。

    第一,婚姻的进化是由杂交而纯粹的血族结婚而亚血族结婚而成最后的一夫一妇。在氏族社会的初期是纯粹的血族结婚。就是在同一母系之下的一切男女自然成为配偶。这种交媾的方式经过不知若干年辰的经验,知道了会发生不良的种子,于是才渐渐地加以限制————含有优生学的意义的限制。起初大约以年龄为限,就是在侪辈同一的男女彼此配合,就是同胞的兄弟姊妹自然成为混合的夫妇。更进便成了有名的亚血族结婚,这在摩尔根和恩格斯的书中是称为“彭那鲁亚家族”(Punaluan family,Punaluafamilie)。这是摩尔根的最大的一个发现。

    摩尔根在研究美洲土人的家族制度的时候,他发现出他们有一种奇怪的遗习,便是父之兄弟与母之姊妹之子皆为子,彼此间亦称为兄弟姊妹。父之姊妹与母之兄弟之子则皆为犹子,彼此间亦称为从兄弟姊妹。而且母之姊妹之夫,母亦夫视之;父之兄弟之妻,父亦妻视之。美洲土人的生活早为欧洲人所同化,这种制度的遗留和实际的家庭组织不符合,摩尔根起初很苦于说明。后来在檀香山的土人中才实际发现了这种实际的家庭组织。便是檀香山的土人一直到十九世纪的前半都还实行着异姓间的兄弟姊妹的群婚,便是姊妹共多夫,兄弟共多妻。这些成了公夫公妻的男女便不相谓为兄弟姊妹,而只相谓为“彭那鲁亚”。这个现象一发现,那美洲土人的遗制便迎刃而解了。摩尔根便称这样的血族为“彭那鲁亚家族”。我因为我们中国的《尔雅》上有“两婿相谓为亚”的文献,便双关二意地译为“亚血族群婚”。

    这种亚血族群婚实在是并不稀奇的现象,在现存未开化民族中很多还实行着,而且各文明民族的祖先都是经过了这个阶段来的。这个阶段事实上是氏族社会的典型的婚姻。

    第二,氏族社会是以母系为中心的。在当时男子要讲“三从”,便是“在家从母,出嫁从妻,妻死从女”。当时的社会是没有父子相承的习惯的,为子的均要出嫁,所以不能承父;反是兄弟可以相承,因为兄弟是连翩出嫁。

    第三,那种社会是没有私有财产的。一族内的财物都是共同享受,一族人都是相互扶持,但有一种民主的组织来管理族内的共同事务。大抵一姓(Gens)有一姓人的评议会,由评议会共选出一个酋长以掌理一姓的事务;遇有战争时更选出一个临时的军长。合数姓而为一宗(Phratrie),宗又有评议会,由各姓的酋长或军长组织而成,以共裁一宗中各姓相关的事务。合数宗而为一族(Stamm),族亦有族评议会,其组织成分完全相同。合数族而为一大同盟,盟有同盟大评议会,无单独之元首,而有二人平列之军长。————这个组织是摩尔根就伊洛珂义(Iroquois)人的研究所得的结果,这儿自然已经是经过了相当长久的进化的。

    就这样在以石器、铜器为工具,以渔猎、牧畜为生产本位的氏族社会,是以母系为中心的原始公社社会。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便完全破坏了。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

    牧畜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男子由渔猎中发明出牧畜的事业,由牧畜的刍秣中又发明出禾、黍、菽、麦的种植,这是必然的经过。照原始的习惯,各人随身的工具便是各人的私有,男子有渔猎用的弓矢,女子便有家具。到牧畜、种植一发明以后,男子也相沿地领有着六畜和五谷。这样生产的力量愈见增加,女子的家庭生产便不能不降为附庸,而女子也就由中心的地位一降而为奴隶的地位。这在社会的表现上便是男权的抬头,私有财产制的成立,奴隶的使用,阶级的划分,帝王和国家的出现。这儿是文明的开始,然而也就是人榨取人的悲剧的开始。

    在国家初始成立的时候是纯粹的一种奴隶制。奴隶的来源是什么?便是被征服的异民族和同族中的落伍的弱者。那时候的阶级可以说就只有贵族和奴隶的两种。贵族是奴隶的所有主,奴隶是贵族的所有物。贵族是支配阶级,榨取阶级;奴隶是被支配阶级,被榨取阶级。这时候的氏族的成分可以说还被严密地保存着的,就是贵族阶级至少是一氏一族。

    但到铁的冶金术愈见发达,农业愈见进展,而异民族的被同化者愈见加多,同族中的落伍者也愈见增剧,血族的成分渐渐稀薄了下来。以前的贵族习久于养尊处优的习惯,日见与产业相离;而产业的生产权却操纵在多量的奴隶阶级的手里。这已经成了太阿倒持的形势,到这儿便不能不来一个第二次的社会变革,便是贵族的倒台,奴隶阶级中的狡黠者的抬头,这自然会成为一种分析的地方割据的形式。在农业上便有庄园制的产生,在工商业上便有行帮制的出现,在政治的反映上便成为封建诸侯,于是奴隶制的社会又一变而为封建制的社会。

    封建制社会和奴隶制社会并没有多么大的悬殊;只是直接生产者在奴隶制下可以公开地大量屠杀,而在封建制下的屠杀起初是不公开,其后是法律上禁止(当然偷偷打杀仍然是不免的)。又奴隶制社会是氏族社会的延续,多量地含有血族成分,而封建制则是多量地含有地域成分的奴隶制。农业上与地主对立的农夫,行帮制下与师傅对立的徒弟,行政上与封建诸侯对立的臣庶,事实上只是些变相的奴隶。

    但自从蒸汽机发明了以后,产业便进展到一种更新的阶段;大规模的生产,大资本的集中,海外大殖民地的发现等等————在封建社会的胎内生出它怎么也容纳不下的一个胎儿,于是社会上又来了一个第三次的革命。封建制度逐渐崩溃了,在那封建社会的废墟中高耸出近代资本制度的组织,阶级的分化成为了资本家与劳动者尖锐的对立。

    以往的社会的进展就是这样。一切的社会现象决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瞻往可以察来,这是一切科学的预言的根本。社会科学也必然地能够预言着社会将来的进行。社会是要由最后的阶级————无产者超克那资本家的阶级,同时也就超克了阶级的对立,超克了自己的阶级而成为无阶级的一个共同组织。这是明如观火的事情,而且事实上已经在着重地实现了。现在是电气的时代。电气的生产力不能为目前的资本制所包容,现在已经是长江快流到崇明岛的时代了!

    以上我把社会发展的阶段一般,简略地叙述了出来,这儿当然有许多过于图式化的地方。我们请姑且根据这个缩写,回头来看我们中国社会发展的程序吧。

    二 殷代————中国历史之开幕时期

    我们中国的历史素来没有科学的叙述,一般的人多半据古代的神话传说以为正史,这是最大的错误,最大的不合理。

    我们要论中国的历史先要弄明白中国的真正的历史时代究竟是从哪儿开幕。这点如不弄明了,简直等于是海中捞月一样了。

    我们中国的历史起源于什么时候?《尚书》是开始于唐、虞,《史记》是开始于黄帝,但这些都是靠不住的。我们根据最近考古学的知识所得的结果是:

    (一)中国的古物属于有史时期的只出到商代,是石器、骨器、铜器、青铜器,在商代的末年可以说还是金石并用的时期。

    (二)商代已有文字(三十年前在河南安阳县有龟甲骨板上锲刻着的占卜文字出现),但那文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象形图画,而且写法不一定,于字的构成上或倒书或横书,或左或右,或正或反,或数字合书,或一字析书。而文的结构上亦或横行或直行,横行亦或左读或右读,简直是五花八门 〔补注1〕 。可以知道那时的文字还在形成的途中。

    (三)商代的末年还是以牧畜为主要的生产,卜辞中用牲之数每每多至三百四百以上,即其证据。农业虽已发明,但所有的耕器还显然在用蜃器或石器(参看《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篇》辰字下),所以农业在当时尚未十分发达。

    我们就根据着这三个结论,可以断言的是: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

    在商代都还只是金石并用时代,那么在商代以前的社会只是石器时代的未开化的原始社会,那是可以断言的。

    在商代都还只是在文字构造的途中,那么唐、虞时代绝对做不出《帝典》、《皋陶谟》、《禹贡》,在黄帝时代更绝对做不出《内经素问》以及已经消灭的一切道书。更在以前的什么《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更不用说了。

    还有,在商代都还只是牧畜盛行的时代,那么商代的社会应该还是一个原始公社制的氏族社会,至少应该是这种社会的末期。

    事实上竟是这样!

    (一)商代的王位是“兄终弟及”,这是在历史上有明文的。

    (二)据殷虚书契的研究,商人尊崇先妣,常常专为先妣特祭(自周以后妣不特祭,须附于祖)。

    (三)殷虚书契中表示着在殷代末年都有多父多母的现象。

    从这些事实上看来,商代尚未十分脱离母系中心社会,“彭那鲁亚家族”还有孑遗。

    在商代都还是这样的社会,那以前的社会就不言可知了。所以黄帝以来的五帝和三王的祖先的诞生传说都是“感天而生,知有母而不知有父”,那正表明是一个野合的杂交时代或者血族群婚的母系社会。特别有趣味的是尧、舜的传说。

    “有虞氏尚陶”,“有虞氏瓦 ”,这是说当时还仅仅是土石器时代。

    尧皇帝的两个女儿同嫁给舜皇帝,舜皇帝和他的兄弟象却又共妻这两位姊妹。《孟子》上有象说的话,要“二嫂使治朕栖”;《楚辞》的《天问篇》上竟直说是“眩弟并淫”。所以舜与象是娥皇、女英的公夫,娥皇、女英也就是舜与象的分妻。他们或她们正是互为“彭那鲁亚”。

    更进,尧皇帝不能传位给丹朱,舜皇帝不能传位给商均,禹也不能径直传位给启,这表明是父权还没有成立,父子还不能相承。

    最后是那时候的所谓禅让了。尧、舜、禹都是由众人公选出来的。我们在《帝典》中看那些“四岳”、“十二牧”、九官二十二人,在皇帝面前你推选一个人,我推选一个人,在那儿很客气地讨论。那不是一些各姓的酋长军长在开氏族评议会,在推选新的酋长或军长的吗?

    又尧、舜、禹的传说,都是二头政长。在尧未退位以前是尧、舜二头,在尧退位以后是舜、禹二头。尧时又有帝挚为对。均与西印度人之二头盟主相合。

    这些正是古代传说中所保存着的一些氏族社会的影子。我们看,在商代以前的社会不明明还是氏族社会吗?

    由氏族社会转移到奴隶制国家的这个关键,古人也是注意到了的,用古代的话说来便是“由帝而王”。古时的人以为尧、舜传贤而夏禹传子,是家天下的开始,贬称帝号为王。所以在夏禹以前都是帝,在夏禹以后便成了三王。但这帝王递禅的时期也有说得更迟一点的,据《史记·殷本纪》的末尾说:“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

    殷末的王多冠有帝号,如帝乙、帝辛。卜辞称文丁为“文武帝”。《荀子》的《议兵篇》上也称尧、舜、禹、汤为“四帝”,称文王、武王为“二王”,这可见古人把那第一次的社会革命的时期也有看在殷、周之际的。

    本来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革命,是要经过很长久的一个时期的。有殷一代或者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变革的时期,所以就在奴隶制全盛的周代初年都还有氏族社会的孑遗。

    总之,中国的历史是在商代才开幕,商代的产业是以牧畜为本位,商代和商代以前都是原始公社社会。这是我在这章里得出的结论。

    三 周代————铁的出现时期————奴隶制

    周代姬姓的这一个氏族大约是发明农业最早的民族。我们看它以农神的“后稷”作自己的祖先便可以知道。它自己也有一个独特的传说系统,从《诗经》上可以看出。远的且不必说,但到了太王,就是那《大雅·绵篇》上所说的“古公亶父”,这是文王的祖父,大约到这时候周室才进入了真正的历史时期。那古公亶父是一位穴居野处的牧人,跟着河流西上,走到岐山之下,才嫁给一位姜姓的女酋长。到这儿他才发起迹来。从这首诗看来,周室到古公时都还是氏族社会。而且还要注意的,是周室本姓“姜”,自古公发迹以后不知不觉之间便改姓起“姬”来了。这正表现着周室本身在那时的一个社会变革。古公以后便成了一个男姓中心的社会了。

    促进这个变革的原因当然是农业的发达,由古公而王季而文王,三代之间便轰轰烈烈地隆盛起来,接连地征服了昆夷、虞、芮、密、阮、共、崇等种族,竟闹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步,终于把殷也灭了。农业的这样骤然的发展又是什么原故呢?便是铁器的发明! 〔补注2〕

    中国的铁器时代是有三个段落的:

    第一次是用作耕器;

    第二次是用作手工业的器具;

    第三次是用作武器。

    用作武器的第三次进化是自西汉以后才完成的。证明本来很多,我们在这儿只消引出江淹的《铜剑赞》的序文就够了。

    古者以铜为兵。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迄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克给,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二汉之世,既见其微。

    这是很重要的一段文献而且也是很正确的。铁兵的发生是在春秋末年,发生在长江一带的淮夷民族。北方的汉民族只用来作工具。《国语》上有管子的一句话: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 夷斤 ,试诸壤土。

    这所谓美金便是铜,所谓恶金便是铁。《管子》的《海王篇》上也说: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行服连轺 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

    这至少是证明当时的铁已经用到手工业上了。《管子》本来不必是管仲自己做的书,但那书当得是齐国的国史。我们从那文字的古朴、繁复、并无假托的必要上看来,大约它总不会是后人的伪托。

    铁要锻炼到能够制针、制刀、制斤、制锯,那是要有相当的冶金术的进步的,所以在铁能炼为钢铁应用到手工业之前,必有一个长时期的应用铣铁或者毛铁的时代。

    周代的《考工记》上说:“攻金之工六:筑、冶、凫、栗、段、桃。”“段氏为 器。”除这段氏以外,其他的五氏所做的削、杀矢、剑、钟、升斗等都说明是青铜器,只有这段氏所做的 器————就是耕器————没有说明是用什么金属。关于段氏的那一节文章可惜又残缺了,我们虽然得不出一个坚决的结论,但从那“段”字可以引伸出“铁”的意义看来,那所做的 器一定是“铁器”。

    段字,《说文》注曰“椎物也”。案此乃锻之省。“锻小冶也”,虽未明言冶铁,但铁以外之金属则无须乎椎炼。

    又《大雅》的《公刘篇》有“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的两句。厉是石器,锻,毛传训石,郑笺谓“石所以为锻质”,则是铁矿之意。这儿正表现着取石器和铁器来大兴土木,开辟疆土。《公刘》这诗是周初的文字,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在周初的时候铁的耕器是发现了。 〔补注3〕

    就因为有这铁器的发现,所以在周初便急剧地把农业发达了起来。《诗经》上专门关于农业的诗便有《豳风》、《豳雅》、《豳颂》,从牧畜社会的经济组织一变而为农业的黄金时代。周室的乃至中国的所谓“文明”、“文物”,也骤然地焕发起来了。

    周室有那样发达的农业,所以它终竟把殷室吞灭了,而且完成了一个新的社会。

    那所完成了新的社会是什么呢?我们在《书经》、《诗经》里面不可以看见它使用着多量的奴隶来大兴土木、开辟土地、供徭役征战吗?

    《周书》的十八篇中(自《牧誓》至《文侯之命》的十八篇)有八篇便是专门对付殷人说的话(本文中所称《尚书》系据今文的二十九篇),我们看那周公骂殷人是“蠢殷”、“庶殷”,或者说“殷之顽民”,而且把那些“庶殷”征发来作洛邑,用种种严厉的话去恫吓他们,那不完全是表示着把被征服了的民族当成奴隶使用吗? 〔补注4〕

    本来当时的阶级的构成是分成“君子”和“小人”的,“君子”又叫作“百姓”,便是当时的贵族;“小人”又叫作“民”、“庶民”、“黎民”、“群黎”,实际就是当时的奴隶。他们在平时作农夫、百工,在战时就当兵、当 。这在《大雅》和《小雅》的各诗中,叙述得最为明白,并且如像:

    “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云汉》)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桑柔》)

    我们从这些话上看来,可以知道当时的奴隶是怎样受着虐待了。

    一方面在族内使用着奴隶,另一方面便向四方八面的异民族进攻。周初的局面被后人粉饰出来虽然很像一个极盛的封建时代,但那全盘是虚伪。我们由最可靠的信史————《诗经》————可以考查得的,直到周宣王时,汉民族都只仅仅 居在黄河流域的中部,当时四方八面都还是比较落后的牧畜民族。例如,南方的长江流域便有荆蛮、淮夷、徐戎,西方的有犬戎,北方的有蛮貊、狄人、 狁,山东一带还有所谓莱夷、嵎夷。所以事实上它还是被四围的氏族社会的民族围绕着的比较早进步了的一个奴隶制的社会。

    四 周代以来至最近时代之概观

    奴隶制在周穆王末年便渐渐地衰落下来了。《书经》上周穆王所做的《吕刑》 〔补注5〕 ,便设出了以钱赎罪的制度,这换一句话说,就是奴隶的解放的表现。

    奴隶在开垦一切的荒土中,在使用为兵士向四方征服中,逐渐地得到自行制造私产的机会,所以奴隶也富庶到有钱来可以买贿刑戮,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

    奴隶在经济上已经逐渐地得到解放,但在政治、法律上仍然没有得到解放,这必然地要激起一个社会革命中的插话的政治革命。

    这个革命便表现在周厉王的十二年。那时候首都起了暴动,庶民起来把厉王赶跑了,还围着他的王宫,要杀他的儿子宣王,是召公把自己的儿子拿出来替了死。周厉王跑了之后,一般的人去欢迎共伯和来作皇帝,他做了十四年的皇帝,但终竟被复辟派的周、召二公把他推翻了。

    这次的革命可以说是中国有史后的第一次的平民暴动。在当时的激烈情形,想来总不会是亚于法兰西的巴黎暴动,和苏俄的十月革命的。虽然那只在历史上留着一个失败了的插话式的痕迹,但周室的乃至中国的奴隶制是从那时在形式上被推翻了。从那时候起中国的历史上便起了一个很长久的变乱,社会的阶层、民族的分配、政治的组织、意识的反映,都起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更。奴隶主人的周室完全失掉了它的宗主权威。在东周前后从《诗经》中可以看出多数“变风”、“变雅”的制作,那实质上是表明着当时的经济基础的变革、社会关系的动摇、革命思想的勃发。

    那时候有“富人”阶级发生了出来。所谓“择三有事,亶侯多藏”————只要是有钱的人便可以作三卿了。有所谓“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商贾那样贱民的职业,贵族的“君子”也经营起来了。这些虽是很简短的文字,实际却道破了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机缄。东周以后,我们看,如像管仲起于罪隶,宁戚起于牧竖,百里奚起于乞丐,商人的弦高竟能干预军国大事,不便是事实上的证明吗?世卿制逐渐废除,白衣可以为卿相,这在奴隶制是绝对没有的。(虽然古时也有伊尹、传说、姜太公等起于微贱的传说,但那只是传说,伊尹是空桑中生出的神人,传说是列星,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周室本姓姜,姜太公也不过是周室的一个支姓的酋长。)

    事实上周室东迁以后,中国的社会才由奴隶制逐渐转入了真正的封建制。从那时以后在农业方面中国才有地主和农夫的对立产生,工商业方面也才有师傅和徒弟的对立出现。春秋的五伯,战国的七雄,要那些才是真正的封建诸侯。

    后来在秦统一了天下以后,在名目上虽然是废封建而为郡县,其实中国的封建制度一直到最近百年都是很岿然地存在着的。

    我们不要为文字所局限了。周室在古时虽号称为封建,但事实上在周官有“乡”、“遂”、“县”、“鄙”之分,并不是全无郡县。秦以后虽然号称为郡县制,但汉有诸王,唐有藩镇,明初有诸王,清初有三藩及年羹尧,就是一般的行省总督,都号称为“封疆天子”,依然还是封建制。到了现在,假使要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秦时就崩溃了,那简直是不可救药的错误。

    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这个变革,中国的古人也早就认识着的。那用古代的话来表示时便是“由王而伯”。这个转机是在东迁以后。从那时候一直到最近百年,中国尽管在改朝换代,但是生产的方法没有发生过变革,所以社会的组织依然是旧态依然,沉滞了差不多将近两千年的光景。

    历代的改朝换代本来都是奴隶的抗争。特别鲜明的不是秦朝的灭亡吗?

    秦始皇不愧是中国社会史上完成了封建制的元勋,他把天下统一了,把天下的兵器都没收了来做了十二个巨大的铜人。他以为天下可以从此无事,秦家的江山可以传至千世万世,然而哪料得他敌不过的乃是锄头!

    在当时的兵器本来是铜做的,而耕器的锄头之类却是铁器,这在上面已经说过。陈涉、吴广以铁的锄头举事,这是等于以铁器去征服铜器时代的秦兵。所以一些的农民、 徒、亡人、奴产子,终竟把秦朝的大兵大将克服了。这不是很有趣味的一个插话吗!

    不过革命一次便受欺骗一次。奴隶革命一成功,狡黠者立刻又变成新的支配阶级。尽管一部二十四史成为流血革命的惨史,然而封建制度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依然无恙。

    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一句话归总:是没有蒸汽机的发明!

    然而发明了蒸汽机的“洋鬼子”终竟跑来了。尽管是怎样坚固的万里长城受不住资本主义的大炮的轰击。几千年僵定了的社会又起了天翻地覆的动摇,被人视为“睡狮”的老大帝国成为被万人宰割的肥猪。首先与资本势力接近的南方,也就不能不早受传染,在一八五〇年公然有打着天父天兄的旗帜的代表市民意识的洪、杨革命出现了。

    太平天国的革命,那使马克思高喊着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已经打着————

    “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的招牌的,那虽然是归了失败,但一九一一年的革命,依然是由南方的市民阶级所领导的革命,终竟把中华民国的招牌打出来了。黄色的大龙旗不能不变成五条颜色的外国式的旗帜,皇帝变为了大总统,参议院、众议院也成立了起来,数千年的老大帝国公然也就一变而为最新式的“民主立宪”的国家。虽然那以后还不免有好几次的剧烈的动摇,然而资本制革命的形式总算是具备了。

    中国的市民阶级算也赶到了这步“由伯而大总统”的田地。但世界资本主义的进展已经达到了最后的阶段,它已经把那国家的形式打破成国际的形式,把地方的形式打破成世界的形式;因而从前一国一地方的自然发生的社会革命也发展成为最后阶段的世界革命的形式了。所以中国的市民阶级尽管是怎样追赶,但资本帝国主义等不及他们把自己的产业扶植起来,已经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民化成了一个全无产者。

    电气是已经早传到了中国来的,“由大总统而委员长”的革命不是早就在酝酿之中了吗?

    五 中国社会之概览

    好了,我好像坐起飞机的一样把中国三千年的历史展望了一次,我的结论可以归纳成下面的一个表式:

    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达阶段

    所以中国的社会也算经过了三次的社会革命,和这三次的社会革命相应的也就有三次的文化革命的时期。我现在就只提出一个暗示,也简单地列表在下边吧。

    中国社会的革命

    (性质) (时期) (文化的反映)

    第一次 奴隶制的革命 殷周之际 卜辞及金文

    第二次 封建制的革命 周秦之际 儒道墨诸家

    第三次 资本制的革命 清代末年 科学的输入

    1928年10月28日

    〔后案 〕以石器、铜器、铁器划分时代,作为先史考古学上的文化的三期,以一八三二年创始于丹麦的学者通牟森氏(C.J.Thomsen),但这和古代社会进展不一定相符合。唯蒸汽机的发明与原子能的发现确是划分时代的标石。

    在中国,铁的发现当在春秋年代,当以铁器作为促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媒介。

    殷代与西周在生产方式与文化水准上并无多大区别。殷代确已使用“众人”作大规模之农耕。原始公社的破坏当在殷代以前。

    1947年3月22日晨

    ————————————————————————————————————————

    〔补注1〕 卜辞文例,经过更仔细的研究,基本上是直行,由左而右。其或横行,大抵限于骨面。文序或由右而左,或先下后上者乃是变例,然均有一定的规律,并不凌乱。

    〔补注2〕 此说错误,西周并未有铁的发现。周人的勃兴,事实上是由于采用了殷人的文化,而殷人之被周灭亡是由于帝乙、帝辛二代在征讨东南夷上流血过多,生活过于趋向享乐的结果。

    〔补注3〕 《公刘》一诗所叙的虽然是周初传说,但并不是周初作品。锻字解为铁矿是很勉强的。这一断案,根据十分薄弱。

    〔补注4〕 《左氏》定四年传言:“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 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此明言以殷人为奴。此外锡臣仆民人之事于周代彝铭中甚多。详见《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

    〔补注5〕 《吕刑》作于周穆王末年的旧说是不可靠的,这应该是春秋时代吕国的刑书。说详《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