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匠户与烧制焦炭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学生看来,民众只要吃饱肚子,不挨冻,再有个差事干着,就能安稳过日子。”

    朱弘昭的回答很简单,刘时敏颔首微微思量,笑说:“二郎深得民心,懂了这民心,治民也就易如反掌。吃饱肚子,有事干,如此简单的两件事,可笑多少腐儒却不知。”

    吃饱肚子是民众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只要满足这一条,民众就不会反乱。再有个差事干,就能转移民众的心思,让他们一心投入工作中,不去胡思乱想弄些麻烦事。

    师徒俩没有像往常那样讨论朝中变化,谈着这三百五十户人口以后的营生。也算是刘时敏的考校,朱家有六倾地,安排二三十户就能精细耕作。多出来的三百户人家,如何安排就是一个问题。

    “堡内一年四季都有皮货生意,学生准备让他们做皮货买卖。生皮子鞣制制成皮衣,所费不过硝石粗盐和人力,却有三倍利润。只要新平堡马市运转正常,这三百户到年可预计获利七千两白银。”

    刘时敏听了微微一愣,摇头道:“二郎这法子不错,可有些顾虑不周。二郎虽玉牒除名,这与民争利之事却不可太过张扬。”

    “而且三百户人尽数投入皮货买卖有些不妥,不妨只拿出一百户。余下二百户做些其他营生,免得将来受制于人。”

    朱弘昭一时听不明白这受制于人什么意思,刘时敏微微提点,朱弘昭立马就想明白了。三百户人全部做皮货生意会对本地原有行业造成极大冲击,而他父亲又是大同右路参将,他完全有能力垄断这片地域的皮货。

    可哪天朱以溯调到其他地方呢?到时候新来的参将还会放任他继续垄断右路皮货生意吗?这就免不得受制于人,若朱以溯等人仕途不顺退下来,这三百户极有可能被人夺走。

    这里是边镇第一线,有兵在手,再有朝廷大义,上位者想玩死下位者,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吃饱肚子,师徒俩乘坐暖暖的马车返回青阳庄。

    马车内外各蒙一层皮革,铺着毡毯虎皮,生着炭火小炉,其中滋味实在是暖和,让人舍不得下来。

    回了青阳庄,没了外人师徒俩话题也不再避讳什么。

    重新谈起三百户未来规划,刘时敏思想还停留在土地上:“六倾地少了些,改日为师和朱相公说道说道。为师今日路过永加堡千户所,见这里有官道,又有雁水河,周围土地尚未划分干净。不妨开春多开些荒地,按律五年耕熟后就归二郎一家,不可错过。”

    土地才是根本,官职如流水,只是一时之物。只有土地,年年都有产出,还能传袭子孙。

    山西虽然人多地少,边镇一线却是人少地多。刘时敏也不愿意看着朱弘昭一家子把家业安置在新平堡这个边防第一线,若遭了兵灾战乱,旦夕间就会家破人亡。

    永加堡千户所归天成卫所辖,在第二线。若将来有变故,也好有个时间准备。再不济,也能有机会后撤。

    “学生多谢师尊爱护。”

    “你这孩子行什么礼,你是我学生,为师不为你考虑为谁考虑?”

    既然要开垦荒地,朱弘昭顺便就把自己难处讲了出来:“开春时右路必然会阡陌纵横,耕牛、犁具听我父说尚缺六成。开垦荒地时耕牛不足可以拿战马将就,可学生这里犁具只有八副,大大的不足,还请老师助学生一臂之力。”

    “为师能调耕牛二十头,犁具五十副与二郎。朱相公那里也缺,余下的都要调拨给右路四卫。”

    这些显然不够,刘时敏也知道,解释道:“如今库里也没多少积存,镇守府下属的匠户多是打铁造兵甲的手艺,打制农具不是本职,手艺生疏,产量不足。”

    见缝插针,朱弘昭眼神一亮:“师尊,能否调十户匠户于学生,学生这里多有丁壮。打制农具不是什么高深技艺,由匠户教习一两月,开春前学生这里就能教出五十户能打铁的人家。”

    刘时敏微微沉默,这打铁的匠户不同于炭户,干系重大。

    奈何朱弘昭使出了卖萌大法,就差撒娇打滚,享受着朱弘昭揉肩,刘时敏还是没坚持住,松口了,十户匠户太显眼,最终只能给朱弘昭三户。

    三户匠户不是三名铁匠,而是三家子,老子是匠户,儿子也就是匠户。和军户一样,只有一个能继承匠户之职,其他的儿子就是余丁。

    三户匠户,也就意味着是经验丰富的三名老铁匠和七八个儿子,可能还有跑腿的孙子什么的。这些家伙天生吃的就是打制兵甲的饭,打造的刀剑铠甲可都是上乘货。

    明后期武备松弛,匠户们打制兵甲交足数量就够了,为了节约成本和赶时间,制造的东西质量奇差。比如说战争利器火铳,毫不夸张的说,都有炸膛的可能。

    但别以为匠户们的手艺就差,各地镇守太监、厂监、少监为了捞钱手段变着花样层出不叠。这些匠户干完朝廷规定的工作,就会接私活,私活要的就是质量。

    有一件不知真假的事情挺可笑的,山东一带的闻香教作乱,发的传单竟然是太监所管的印书局印刷的……

    朱弘昭最想要的是懂打造火铳技术的匠户,可惜这种匠户只有北京和南京才有,其他地方没几个。而且这种匠户被管制的极为严格,很难弄到手里。

    各卫所内部也有匠户,东路四卫的匠户早被孙传庭集中起来在天成卫城开作坊打造农具。这些匠户手艺荒废生疏,打造兵器是不成的。

    因为以前没多少铁给他们打,手艺不练自然就生疏。技艺远不如有私活练手的镇守府所辖匠户,所以这些匠户才抢手。

    铁矿名义上归皇室所有,由各地矿监监督稽查矿税。也允许私人开采,只是这税比较重。铁器又是敏感物资,尤其是边镇。

    刘时敏到任后,抓的最紧的就是铁矿。原先镇守太监睁只眼闭只眼弄出来的私人矿场都被他梳理一遍,也没用啥手段,只是让他们按规定缴税,于是这些矿都开不下去停了,由刘时敏安排的人掌控。

    打铁匠户这种身份敏感的都给了三户,刘时敏也不能不给铁。朱弘昭没有要冶炼好的铁锭,而是要的铁矿石。

    机械系的他对化工不懂,却多少知道铁矿石冶炼。说真的,他多少看不上这年头冶炼出来的生铁锭,杂质含量太高,想要打造兵器铠甲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打铁,纯手工打造,他看着都觉得牙疼。

    得到技艺精湛的铁匠后,朱弘昭目的达成,师徒俩又聊了会律法,就散了。

    送刘时敏出庄,返回庄子里,孙河提着红漆木盒紧步跟上。

    香喷喷,煮的烂熟的鹿肉吃了个满嘴流油,朱弘昭拍着肚皮连呼过瘾。他是肉食动物,现在又是长身体的时候,练得那套体操又格外消耗体能,光吃五谷如何能成?

    吃完的骨头也好处理,第二天一顿锤子砸碎,在那栋主体完工的大屋里凿开西阳河,倒进河水里当即引来一群鱼儿,备好的渔网撒下去,这几日又有纯天然鱼肉吃了……

    十户炭户足有四十多劳力在工作,三户铁匠还没调来,朱弘昭就要早作准备。这年头冶铁靠的就是木炭,煤炭也有,炼出来的都是含硫量高的铁,太脆。

    到了清朝,北方树木资源减少,拿煤炭冶铁。这就使得北铁不如南方铁好。造炮造枪,都是南方木炭冶炼的金属为优。

    这年头已经有人才用煤炭烧火,但夏天好说,冬天很容易煤烟中毒。朱弘昭派人外出够煤,一边就在庄子里带人挖窑坑。

    建在河上的大屋里四周摆满炭盆,屋内暖融融。用开水烧开寒土和泥打坯,打好的泥坯放在炭盆前烘干,留着后面烧砖用。

    北岸一个个窑坑挖出来,有的用来烧制木炭,有的用来拿购来的煤炭混合木炭烧砖。

    烧木炭是个周期性工作,将柴木在堆积在窑坑里,点燃烧一阵后封堵进气口。造成无氧高温环境,对木柴进行蒸馏碳化。

    现在天气寒冷,窑坑内温度流散速度快,烧炭成材率不高。但窑坑数量一上去,产的木炭自然也多。毕竟窑坑点火后炭户观察一阵,封堵后静置不理就成了。

    烧一窑五六千块青砖需要十天左右,效率不高。后世朱弘昭舅舅就是干砖厂的,烧砖的速度让此时的他汗颜,一个砖窑每年可产千万块红砖。

    青砖红砖只是颜色不同,工序也差不多,区别在于出窑前要不要泼水。

    到了年底,北岸搭建起一座木棚,棚内工匠们按着朱弘昭意见,拿青砖盖起一排宽九尺,长十三尺高八尺的砖炉。

    一块块煤炭塞进去垒好,再堆些木炭引火。朱弘昭压着激动心情,开始依次点火,六座砖炉,只要能有一个砖炉烧出焦炭,他就成功了。

    焦炭是大规模冶铁的保证,和蒸汽机一起撑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那边也是木头快用光了,为了寻找新的冶铁能源,才把煤炭烧焦这门技术逼了出来。

    六座砖炉由专人记录烧制过程,或许不成功,但这种文字积累的经验总能把失败经验堆积酝酿为成功他娘。

    朱弘昭确实激动,在他看来穿越者的意义不仅仅是争霸天下引领这个民族走向。哪怕带回去一些新的观念,只要观念撒播,立时死了也是值了。

    技术永远都不缺,缺的就是一个概念。

    他只要早于欧洲几十年将焦炭烧出来,有了大规模冶铁的基础,在足够铁器武装下,谁能摧毁这个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