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蝴蝶效应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救援落水者、打捞尸体后南征两万大军再次启程奔赴天津。

    朱弘昭包扎伤口后,他口述,王承恩提笔,随后朱弘昭与信王先后用印,火速发送京中。他准备借这次机会和皇帝倾诉委屈,威逼朝中文武,他想要一样东西,不是别的,是水师。

    皇帝不给,他就闹。朝廷文武百官不给,他就带兵回京。带着这样的漕兵一路南下,他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

    后世鼎鼎有名的郑芝龙现在连个影子都没见着,朱弘昭本人又对航海贸易非常的眼红。可惜,他没有水师部队。

    登莱两镇卫所编制有三个备御千户所,有别于守御千户所,这种是专门负责海防的一种由都司、都督府直辖的千户所。可这个备御千户所打渔的渔船倒是有,却没有一艘能战斗的大船。

    朱弘昭合并十个千户所为四卫的计划已经由兵部通过,毫无意外,他所希望的两个水师卫却没有通过,一律被兵部改为步兵卫。

    他就是要借着这次漕兵叛乱刺杀他和信王的机会,想和朝廷讨要一个水师卫的编制。

    只要有朝廷给的编制,他就能正大光明从各地招募造船工匠,还能从兵部取得各类造船图纸。包括那令人神往的郑和宝船图纸!

    郑和宝船据载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级别的有六十多艘!

    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一百四十八米,排水量近两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初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和强盛国力。

    哪怕朝廷不给郑和宝船的图纸,他也要得到两千料,排水量近千吨的福船图纸。这个级别的福船,正是郑和下西洋的主力船只,构造经得起历史检验。

    两千料级别的福船长六十多米,宽十四米。比之此时荷兰人使用的三桅战船毫不逊色,而且福船的原理与三桅战船颇有相似之处,并没有明显、突出的弱点。

    傍晚,全军抵达天津卫,七名投降的漕兵已经招供,将这些漕兵以及有嫌疑的漕兵军官与二百多名漕兵尽数收押,等待三法司的人员到来。

    说来可笑,也是因果循环。这些漕兵是为去年朱弘昭在济宁杀的漕兵将领来报仇的,带头的是某位被杀参将的儿子。

    可这份供词,是真的吗?

    补充了粮秣,大军下船扎营,朱弘昭要等朝廷给他一个说法,否则就不会出发。

    这批船只,他准备全部吞掉。漕兵留下一部分技术骨干余下的抵达重庆后放归,而陈策的青州卫将会在重庆府改编为水师卫,另外还要在山东改出一个水师卫!

    他还不知道,他率兵出京南下平叛的消息已经四处扩散,飞快的飞向建奴、蒙古插汉八部。

    建奴这个冬天过的实在是窝囊,约好的粮食没有按时送来,抱着价值连城的老参东珠、貂裘皮毛、真金白银平白损失了三十多万人口。

    人口的重要性是个统治者都知道,尤其是刀口喋血的统治者。这些被俘辽民都是以后的人口补充资源,这么白白饿死努尔哈赤如何不气?

    可通过商旅,他也了解到明朝内部的消息。

    对于万历四十八年末,大同镇开始恢复卫所军制后,他只是一笑了之。因为他知道明朝积重难返,想改革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但很快他笑不出来了,同等数量的大同卫所军骑卒首战击溃蒙古骑兵,近乎将蒙古骑兵全歼。还在河套诸部那里大肆掠夺牛马而归,让他感受到了危机感。

    明初因为地广人稀,马政分官牧和民牧两种,并规定十户民户必须出一匹马。所以明初不缺马,打的蒙古人鬼哭狼嚎。

    但后来马政荒废,往往九边重臣通过关系从蒙古买个三五千匹马,都会记载史册,成为一笔政绩。可想而知,此时明军有多么的缺马。

    本来这个冬天还在犹豫要不要出去抢些东西来过冬,但连着打了几年也该休养一年,加上得知明军有五千大胜之后的骑兵入京,努尔哈赤顺便就休养一个冬天,和儿子们一起抱着女人为了家族的繁荣而努力。

    结果,没有他没有去找明朝的麻烦,反倒是那位新封的明朝齐王找起他的麻烦。

    大同一带的商路被封,张家口也被查抄,不少建奴的包衣奴才伪装的商会被查没。紧接着山海关那批付了定金的粮食也被查抄,险些气的努尔哈赤骑着大妃阿巴亥马上中风。

    可他只能认了,大冬天的召集部众出去干仗,仗也不好打。万一栽了,可就亏大发了。

    所以开春雪化后,努尔哈赤决定给明朝一个好看。起码要在明军那些关外城堡修好之前,要狠狠猛挫明军锐气,否则指不定明军还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但他可不想自己带人出击后,老家又被人抄了。

    所以在晋商势力的奔走下,他准备与插汉部的大汗,所有蒙古部落的大汗,也是历史上蒙古最后一任大汗,和建奴死磕到底直到众叛亲离的林丹汗签定一个不战协议。

    万历三十年,蒙古的布延薛禅汗去世,次年由他的长孙,十四岁的林丹汗继位。

    林丹汗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各部和巩固汗权,以插汉八部为基础,通过联姻之类的手段,又直接控制了内喀尔喀巴林、札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特等五部,同时也遥控了蒙古其他各部。

    林丹汗执政前期,漠北喀尔喀三汗以及漠南喀喇沁的昆都伦汗、阿鲁科尔沁的车根汗、科尔沁奥巴洪台吉、鄂尔多斯土巴济农等,定期前往察汉浩特,朝见林丹汗,并与林丹汗共同商讨政务大事,参加林丹汗举行的宴会、围猎等活动。

    诸部在形势上归顺年青英勇的林丹汗,这一点林丹汗做的非常出色。

    蒙古各部汗、济农、诺延、台吉,按照图们札萨克图汗大法约束诸部,并定期向林丹汗朝贡献物。所以蒙古各部在林丹汗的掌控下渐渐并拢在一起,可这一切随着林丹汗岁数渐大,却没有儿子而动摇起来。

    三十一岁的林丹汗至今无子,让归附的各部汗、台吉不由产生了各种小心思。因为一个生不出儿子的男人,是不值得依靠的。

    林丹汗娶的都是诸部联姻来的女子,有八大福晋。可惜,目前一点动向都没有。男人怎么能承认自己不行?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怪女人才对,所以林丹汗接受了晋南范家联姻的要求。

    他准备迎娶两位汉人女子做福晋,顺便替范家也为插汉部出口气,准备收货后带人去大同镇溜达一圈。

    毕竟何冲本身就不老实,仗着有充足的盐茶、棉布、绸缎、甚至是铁器,一手握着刀子,一手握着蒙古人所缺的物资,将大同周边的小部落收拢,至今已经组建出两个归化蒙古万户。

    两万户牧民,这是在剜林丹汗的血肉!林丹汗直属的插汉八部,还不到十万户,可以想象,林丹汗对着归化的两万户蒙古牧民有多么的眼馋。

    其他归顺林丹汗的部落他不好收拾,可这两万户他可以名正言顺的收拾,吞掉。

    而且范家送亲队伍绕开大同、宣府,向西走延绥镇出塞,经过混乱的河套,却不想还是被大同镇副总兵何冲给劫了。

    蒙古有抢亲的习俗,可这是强者喜欢的习俗,弱者憎恨的习俗。

    虽然送亲队伍被抢的事情知道的人不多,可林丹汗作为堂堂的蒙古大汗,哪能受这样的气?

    开春后在晋商的奔走下,林丹汗和努尔哈赤这对死对头签定不战协议,期限半年。从天启三年七月初一开始,终止于天启四年。

    种种原因下,蒙古与建奴暂时和解,而这一切都带有朱弘昭的影子。

    长远来说,只要随着明军强盛起来,蒙古和建奴联手也只是迟早的事情。毕竟努尔哈赤的祖先是蒙古人贵族,名字中带了帖木儿三个字。被封为世袭建州指挥使,这才有了努尔哈赤这一系。

    齐王与信王的旗舰险些被叛乱的漕兵以火药船渣炸成碎片,这是捅破天的大事。如何将这件事的影响力降到最低,百官们比天启要积极得多。

    他们谁都怕齐王带着精锐大军从天津原路返回直奔京城,到时说不得京中会血流成河。

    而东林党已经掌控了京察大权,万不能会在这种时候掉链子。所以对于齐王的两个要求,叶向高在内阁会议上直接通过,主动去请求天子批准。

    这种主动落在天启眼中,无疑就是做贼心虚的表现。而皇后也因为两位王弟险些殒命而生气,为了平息皇后以及自己的愤怒,天启不仅批准青州卫改编为水师卫,还大笔一挥,将威海卫、靖海卫两卫改为水师卫。

    山东并不是没有水师,有一支三千人的水师握在登莱副总兵沈有容这个老将手里。说是水师有些名过其实,实际上就是一支三千人的内海运输船队,专门向旅顺、东江镇毛文龙运输物资、兵员的。

    有时候运输压力远超运输能力,还会租借海商的船只运输物资……

    三月十九,在天津卫待了一天两夜的齐王得到天子诏书,脸上露出了笑容,率大军再次上船出发。

    一天的时间,船队进行了整改。将船舱里的佛郎机火炮取出五十门,安置在五艘二百料的福船上。铳骑装备火铳,保证了基本的战斗能力。

    扬帆,旗舰上这回朱弘昭心思安稳多了,躺在躺椅上晒着阳光,与信王闲聊着。

    在天津卫待了一天,信王带着仪卫狠狠的跑马,屁股蛋子磨出血泡却乐此不疲跑了一天。

    “天津周围有广袤原野,附近水系便利,怎么不见开垦?”

    信王昨天舒服了,代价就是今天屁股疼得坐不了,趴在一旁毡毯上,两手撑着下巴。

    齐王赤坦上身,左臂白布包扎着,右手拿着一枚杏子咬着:“登莱巡抚袁可立这个老头儿就在天津视察过,想要举行军屯、民屯、商囤都失败了。入关辽民活不下去,宁愿乞讨当流民也不会在天津耕田。想知道原因?”

    以前朱弘昭看着天津那么大的一片地方闲置着,也很是不解。更别说生于宫中,连京城都没出去几次的信王了。

    见他摇着脑袋,朱弘昭嫌酸将吃了一半的杏子丢入运河中:“因为这块土地多沼泽,更该死的是土地盐碱严重。种下去麦子,发芽都难,更别说是成长结穗。”

    信王眨眨眼睛,不确信问:“有没有法子治理这块土地?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地,就在京城脚下,荒废着实在是可惜。”

    朱弘昭低头,伸手取出一枚杏子捏了捏,确定是软的后才咬一口,扭头看向信王笑说:“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多水,却不适合耕种,同样物产贫瘠。我们的先人努力耕种千年,像愚公移山那般,代代相传硬是将江南土壤改良,形成天下粮仓。我想,这天津的盐碱地,用心治理的话也不是问题。治理好,估计最少能有三十万顷耕田,因为有水,这三十万顷可是上好的良田。”

    “愚公移山……”

    信王呢喃着,伸出指头算着,抬着头满是惊奇:“这么说治理好这片盐碱地,每年能产粮三千万石!”

    朱弘昭微笑点头,心里嘀咕,不就是盐碱地吗?种上土豆、大豆照样长,还能肥沃土地。三十万顷还是严重低估,一旦大面积铺广,天津周围这片盐碱地朱弘昭有信心弄出来年产万万石粮食。

    实在不行那就种苜蓿,这种玩意儿简直就是盐碱地的天敌。到时候天津进行大规模畜牧,还不怕没有足够的马匹、耕牛。估计产的羊,能供应北直隶及山东河南等地。

    信王握着拳头,脑海中愚公移山四个字、三十万顷土地不断打着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