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治国安邦,顺我者昌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台湾的面积很大,等同于一个省的面积,朝廷知道不知道台湾的具体情况?知道,也不知道。知道台湾的人自然知道台湾此时是走私的中转站,自然不会宣扬。所以有知道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因为利益的原因,朝廷也就不知道。

    在台湾设立边镇,也只是朱弘昭一句话的事情,在台湾设立府县,也只是他一句话的事情。台湾的事情,荷兰人的事情,对朝廷来说都是小事情。

    朝廷现在关心的是辽东战事及战后治理问题,以及皇位能否顺利转交的事情。朝臣已经怕了,他们怕朱弘昭,更怕有不知死活的在皇位移交时跳出来刺激朱弘昭。

    台湾当即被划为一府三县和一州两县,吏部尚书赵南星当即从来京述职的各地官员中选了一份评价颇高的名单递上来补缺,由内阁选拔,也就是让朱弘昭来选人。

    设立府县等于彻底纳入统治,台湾将成为信地,首批官员去台湾是有生命危险的,毕竟土人可不认什么朝廷命官,搞不好就因为税收问题而抄家伙打一仗,甚至会因为水源、修城、伐木、开田地之类的事情爆发冲突。

    所以首批的官员不能死板,要手段灵活,最好还要胆子壮一些有带兵的能力。也因为这是朱弘昭的意思,绝不能办砸了,否则朱弘昭脸上不好看,那就有他们的好看了。

    翻着刚刚誊抄好的档案,朱弘昭先找台北府的知府人选,一边内阁大臣都等着,等这事处理完了一起将辽镇的事情敲定。

    翻了一圈看着千篇一律的格式化评价,朱弘昭实在是很难辨别哪些人有才干,哪些人是关系户,将名册放下,扭头看向叶向高,叶向高当即挺直腰。

    “叶公之高徒少詹事成基命,孤在首善书院听过其几堂课,是个颇有才华的能臣,格局眼界非常人所能及。”

    成基命并不受东林人看重,哪怕他的座师是叶向高也不成。因为成基命的政治趋向偏右,不同于武断派,或故意装糊涂一起武断的极左东林风格。

    “正所谓举贤不避亲,这份名单鲜有东林之人,赵公以后莫要如此。只要不犯孤与诸公之约定,有才有德之人有多少举多少,莫使大才大德埋没于案牍之间。”

    举不举官是你们东林的事情,任不不任命是他朱弘昭的事情。选拔官员这种事情,一碗水要端平,哪怕不选东林人,也要把东林人的名字填进去,好堵住他们的嘴,免得私底下瞎嚷嚷。

    赵南星拱手:“殿下宽宏,臣知罪。”

    叶向高也起身拱手:“殿下有所不知,靖之履官以来只在中枢为庶吉士,历任司经局洗马,后署理国子监司业事。并无理政经历,老臣恐其生疏政事,不体民情以至铸成大错。”

    本来成基命的前途是很好的,因为天启元年,他负责教授天启学业,天启有一次没有去上课,成基命觉得只是小事情,没向内阁禀报,结果就被内阁打回原型,成基命辞官在首善书院讲学,去年秋被起任为少詹事。

    少詹事负责东宫庶务,天启没有子嗣自然也就没有东宫系统的官员什么事,可朱弘昭被立为皇太弟,算起来詹事府就是朱弘昭正管的衙门。

    明中期以后,詹事府成为翰林官迁转之阶,太子储君出阁的讲读之事都由其他官员充任,名实已不相符了。

    可这事变质了,可国法规定的东西要纠正过来再轻松不过。所以成基命主动找了一些朱弘昭喜欢的地理杂书送呈,加上朱弘昭对他的印象不错,一来二去就有了书信联系,相互研讨一些地理风俗,算是朱弘昭的日常消遣。

    叶向高没想到自己并不看重的这个弟子,竟然人不知鬼不觉的和齐王搭上了线。现在他哪怕天黑回宅子,也不敢找成基命来询问。

    官员们现在很老实,要么上朝或进衙门坐堂办公,要么回家老老实实待着。本来就该这样,免得官员们私底下串连结党。现在谁都不知道会不会再爆发一场政治清洗,有了风暴因为走的近了,一起被逮进去是很正常的事情,喊冤都没得喊。

    “台北府初设,万事从头起,权当是一次历练。毕竟台湾荒芜,也不怕弄坏了,就先钦差少詹事成基命以本职充为台湾巡抚,总管台湾军政事宜。所缺人手,就由成基命选定,孤将台湾交给他三年,三年后若做得好,孤以六部左侍郎相待。”

    此时地方上,尤其是南方,不仅南方军队受文官掣肘严重,文官之间相互拉后腿也是一个很不好的风气。既然要给成基命一个机会,朱弘昭不妨送佛送到西,一次把政策给到位,免得成基命下去后受制于人。

    再说,东林在南方的威望摆在那里,成基命下去巡抚台湾,没人敢得罪东林人,只会配合。

    叶向高代替成基命答谢,史继偕则在一旁抚须含笑,齐王重用成基命,带来的好处是总体性的,起码君臣之间的对立会消减不少。

    不过,叶向高有麻烦了。东林人内部大清洗,流了大血,结果齐王丢下来的第一块大肥肉被叶向高的弟子成基命给吃了,其他派系如何能心平气和?

    而且以成基命的那个对事不对人的脾性,台湾所缺的属官估计不会给东林人多少面子,会加大东林内部的对立。

    台湾的事情捋顺了,现在该是辽镇的事情了,这事朱弘昭尊重天启的意思,不急着对孙承宗下手,而是督派监军前往,这个监军要符合天启口中的强力属性,所以人选上就将范围缩小了一大圈。

    “殿下,臣推荐山海关内外总督,右佥都御史孙传庭前往辽镇督战。”

    崔景荣起身抱着牙牌:“孙大人本就履职于辽镇,上下相熟有利于稳定前线军心;其二,孙大人精熟军兵事,军法如山可使辽镇一改往日积弊;其三,孙大人可总督辽东各路兵马而不使兵将离心,利于统合各部战力悉数用于国事。”

    叶向高起身道:“殿下,臣举荐山海关监军,左佥都御史李邦华。孙大人坐镇山海雄关不可轻动,李大人曾随殿下征讨闻香贼多有军功,又曾于天启元年整饬京营多有政绩,下半年曾创立天津镇。李大人熟稔军中事宜,孙大人不可轻派,不妨以李大人前往辽镇督战。”

    这种事关八万大军的事情,韩爌不喜欢去摻合,投入冒得风险与收获不成比例;何宗彦依附史继偕,史继偕不发话,何宗彦自然要乖巧一点。否则以现在朝中的局势,废掉一个内阁不是什么惊涛骇浪。

    朱弘昭端着茶碗看向史继偕,史继偕抱拳道:“殿下,孙大人固然能一统辽东诸路大军,但此时遣派有夺功之嫌,不利于孙大人名望。再者,辽军无关辽东战局,派李邦华足矣。”

    史继偕的话很难听,将孙承宗和辽镇八万将士当成了草芥。

    朱弘昭抿一口茶,眨眨眼睛笑道:“既然叶公举贤不避亲,孤也就放心了。拟旨,诏除李邦华原职,转升兵部右侍郎,钦差辽镇督军。另,辽镇监军撤回,以兵备道员张凤翼为监军,转升一级为右佥都御史。”

    督军?这是个什么职位?

    算是加强版监军,可为什么又要提拔一个新的监军?

    朱弘昭继续念着:“另拟旨给孙承宗,若辽军不动如山,孤会让他们体会一下宣大军的侵略如火;若辽军出动却其徐如林,战局大顺若其疾如风,孤会让他们尝尝军法的滋味。”

    五名内阁大臣闻言,脸色各是不同。

    一旁书写圣旨的徐卿伯笑了,这是要把孙承宗往死里逼。

    在场都是大员,听说过朱弘昭以前骂辽军的话:转进撤退其疾如风;迂回包抄其徐如林;烧杀劫夺侵略如火;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各怀心事散会后,朱弘昭感觉内阁们看他的神色有些不对劲,也不以为意。

    这时候琼华宫的女官进殿,禀报道:“千岁爷,王妃娘娘备了家宴,请千岁爷抽空回一趟。并嘱咐奴婢和千岁爷讨个准信,免得菜凉了。”

    “再有一个小时吧,孤就回去,让她少做些,以清淡为主。”

    “奴婢告退。”

    朱弘昭扭扭脖子,嘎吱作响起身来到殿前,双臂环抱在胸前,展望着乾清宫门,与那里岗哨严密的卫士。

    史继偕跟出来,手里端着茶笑道:“殿下今日霸道,叶老头要睡不着了。”

    “他睡不着,孤才能睡的安稳。孤今日想通了,老大人可想知道孤的治国方略?”

    史继偕想了想,抱拳道:“愿闻。”

    “治国安邦,顺我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