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三元格局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育有两子的张嫣本就纤长丰满,如今更显丰润。上前下后,两两成对不愧宝珠之名。

    战场捻转到温暖床榻上,仰躺着,朱弘昭手里捏着青铜酒爵轻轻荡漾,不时饮一口传统的宫内女眷所用的江南百花酒,名泉配好粮,加上老窖出产的便是上好美酒。江南那边,因秦淮所用特别,故而早早就有专供秦淮所使用的百花酒。

    交通不便,一个地方的名酒也就是一个地方的最近的酒厂所产。天下美酒难以流通,汇聚天下美酒的只有两个地方,京师和南京。尤其是南京秦淮上,国内没有的,也有出海商人能弄来为的只是搏秦淮名妓一笑。

    之前宫里的御酒多是药酒,朱弘昭不需要这些东西,又独爱清淡果酒,故而此时别说宫里、京里,各处都流行酿造果酒。若有独特配方酿出绝品,不难成为晋身之道。

    这只是他的一点小爱好,宫里外派的镇守们,因为他这为数不多的爱好,就能刮起一道酿酒行业的变革。

    这只是影响力,他罢去今年过年时各地镇守按例送各地戏班子入京表演竞赛一事,就林林总总省下了不下三百万。

    宫里各项用度挤一挤,将享受闲置,各处都能挤出银子。

    慈庆宫朱弘昭不方便常来,两人也珍惜这短短的时间,说着心里话。

    “大海……”

    张嫣想要去看海,朱弘昭沉吟:“今年夏,京师到济南历城的铁路就能铺好。山东轮换部队会于登州上岸。我们去一趟山东,为将士们接风庆贺,顺路去泰山祭天。齐王旧府也会完工,真想看看是一副怎样的景色。”

    齐王府当初就是侯府扩建,扩建到一半因他继承皇位就停工了。去年的灾害影响范围波及山东,故而以赈代工重修官道的同时,也将王府纳入重修范围内。

    山东巡抚徐从治非常的用心,齐王府是潜邸,山东是龙兴之地,重修王府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的赈济。

    整座王府没有用什么名贵木材,毕竟本意是给灾民找些事情做,不让灾民吃了赈济却无事可做。有劳有获,才不会让百姓产生吃大户的懒惰心思,要让他们有自救的意识。

    也因为大明此时因为辽战带来的一系列屈辱,从天启时期北方士子就流行佩剑,尤其是京师一改万历年间的奢靡文风,多了不少剑术学社、弓马骑术比赛或者是兵学小团体。

    不可能人人都是傻子,大明国祚二百五十年,看看史书都觉得变革就在当代,好武之风在士林中爆发。不论怀着是什么心思,学会自保能力和懂兵学,都是能用得上的。

    而南方,太仓二张张采、张溥两位士林后起之秀汇合太仓名士十一人已在去年年底组建应社,应时代变革之社,主张诗词复古、士人复古,与公安派、江陵派等文风大异,崇尚汉唐之风。

    这二人去年秋入京,他们是辽王推荐的人,朱弘昭见过后见都是理想主义者,和他这个理想主义者走的路不一样,表面上都是提倡去除浮华主张实用,以简明、高效、实用的方式治国、治军。

    双方也一致认为国家需要监督,最大的差别也在这里,朱弘昭认为皇室是最关心天下稳定的,该由皇室来监督军政。二张认为该由有良知的士人来监督,他们眼中皇室就是最大的世家,于国没有朱弘昭想象中的那么大。

    英明贤德的君主会有,可更多的君主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况且,朱弘昭这样的英君,天下人真的不想看到有第二个。

    当然,这个天下人指的是士绅,民心也指的是士绅之心。至于寻常百姓,这年头真没什么人在意。

    朱弘昭的理论是三元牵制,并不是朝野二元理论,他将宫里和朝廷一分为二。将统治的矛盾,即中枢与地方,朝野之间的矛盾复杂化,更为明确的一刀子下去,分隔为三,这个矛盾是消除不了的,保存改良为朝野、中枢与地方的矛盾。而宫里独立出来,充作缓冲、裁判。

    有了坏事由朝廷背黑锅,根由出在地方上就收拾地方,皇室以超然的地位平衡朝野。如太极,阴阳交缠斗争,可太极图不仅仅有阴阳,还有第三方也就是太极弦分割平衡阴阳,不使一方过于强大,破坏平衡。

    在朝中三司分权治国,皇室握有绝对兵权镇压双方,这就是包围阴阳的太极圈。再以只向皇室负责的御史台挑起监察、纠举、司法大权,充当平衡双方的太极弦,是裁判。御史台不顶事,就用军队铲除矛盾所在。

    而二张认为三元制度很好,可很难有继承者能将自己准确确立在超然的位置上,因为皇室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又本身缺乏监督,以后的君主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就会破坏太极的稳定乃至是浑圆的结构。

    军权是皇帝的第二命根子,二张在讨论中不敢提改革将府的话,相府的设立已经让他们这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士子领袖格外的满意。可御史台的构成,他们觉得应该再增强,使这个机构真正独立超然,上监督皇室宗室,下监督文武地方。

    说是重法制,双方都重法治,朱弘昭所重的在于三元体系的明确,以皇室超然的格局下,通过皇室的支持,增强御史台权职,使司法崇高。

    二张要解除御史台最后的羁绊,以有道德的士人来担任起监察天下的责任。这就是最大的隐形矛盾所在,在朱弘昭看来这是士绅夺权的另一条思路。其次的矛盾是,是皇室控制御史台,还是天下人管理御史台。

    无法从兵权上下手,就走监察、舆论的路子,这和之前都察院权职高于六部,稳压内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前是都察院下派的兼职督抚们压制地方三司,又与中枢都察院互为依靠,压着各个衙门。

    而御史们又以清流为主,导致真正有才干的人很难进入体系。要进入这个体系,就要玩清流的套路。清流的套路规则由士林决定,士林里的声音则握在各地士绅、门派手里。换言之,以前的督抚们位高权重不假,可都是与士绅穿一条裤子的。

    于是双方谈崩,朱弘昭放任二张回江南,看着他们捣鼓应社。江南种种社团太多了,一个地域几种社团,一个社团一种主张或偏向,他不觉得后起的应社能独大。

    国人心性需要一个强权的集团做核心,朱弘昭宁愿由世袭的皇室充当核心,也不愿由官僚充当。一来是屁股决定立场,二来是他不信任所谓的道德之士。他只信军权、法度和科技。人心虚妄,嘴上说的永远与实际做的,是两回事。

    作为皇帝,他很清楚皇室一直讲的得国最正是怎么一回事。朱元璋不心虚,又何故咬着这一点不放屡屡提及?小明王的死,永远是朱家洗不清的污点。所以,对于口号之类的东西,他已经免疫了,他只重实际应用。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现在的朝廷三司制度,最合他的脾性,没必要进行大改,继续放权。

    他将治统正式交给相府,已经是历朝历代皇帝能做出最大的让步。军权保本,监督权是唯一能钳制相府的机构,再交出去,他的腿就瘸了。

    几次清洗,都是以国法为根据杀的,难不能以后要直接动用军队玩清洗?

    军队搞清洗和披着御史台的皮搞清洗,是两码事。打下西瀛省,日本的制度也在中枢三司的调研分析中,日本警固役制度值得学习,他也准备增加御史台控制的治安军队,就是警固役。

    以后搞清洗,军队没必要奉御史台的命令去挥刀子,将由御史台自身控制的警固役出动缉捕。

    话题再回到王府,在不动用昂贵优质木材的情况下,怎么才能修建一座气势恢宏的王府?又怎么该给山东灾民找一个一时干不完的差事?

    为响应朝野的复古强国口号,山东巡抚徐从治主持的修建工作,采用的格局建筑就是秦汉古风建筑。

    在乐安这片华北平原南部上,十几万灾民施工,用扁担挑土,用独轮车拉土,硬是将新王府基建拔高两丈,修建一座座高台楼阁,彼此之间通过天桥,也就是汉代所谓的复道连接。高台楼阁林立,看着图纸就知道完全可以充当一座军事要塞。

    基建都拔高了两丈,有些县城的城墙都无两丈高,若布置完善,完全可以充当扎在山东的要塞来用。

    基建所用的土方浩大,导致更为宽大深浚的人工护城河围绕新王府,论规模已有超越燕王府扩充而来的皇城架势。

    山东人也有自己想法,若能将乐安改建的让皇帝满意,喜欢。

    说不好山东能成为中枢所在,成为皇帝行辕所在,成为第二个北京。只要中枢在这里,整个山东必然笑傲各省,变成直隶山东省,成为天子脚下百姓。带来的好处,真的是当代数之不尽,又能延绵子孙。

    有这种心思不奇怪,没有这种心思才是真奇怪。

    大明法理上的京都是南京,北京只是天子行辕所在,叫做行在。老子朱元璋定的都城,儿子朱棣北迁,敢把都城从法理上迁到北方?

    既然能有北方的天子行辕所在的北京,那山东成为第二个行在又有前例所在,为什么不能搞?

    别说山东,随着西安府更名长安府,长京铁路修建,陕西人也盼望着关中能重新成为中枢所在。山东修的是秦汉古风王府,陕西在长安城西也在搞大工程,仿照唐朝街坊格局,修建着更为庞大的唐风城池。

    相对于山东成为第二行在,陕西总督蔡复一更觉得长安成为西京的概率更高一点。

    大明人口的优势体现出来,只要能咬牙提供粮食,就有无数的劳力出工。

    山东百姓盼望着当今能回到山东,住在这里。

    陕西百姓也是如此,就等着长京铁路修建好后,皇帝出行长安能喜欢上长安新城。

    陕西人和山东人,为了争第二行在的心思就写在脸上,彼此矛盾也是日益凸显。斗争最明显的还是在陕西,陕西总督蔡复一和山东人征西大将军杨肇基之间矛盾越发的压制不住。

    日本战事顺利停歇后,朱弘昭本就有巡视天下的意思,现在张嫣想要去看海,那就督促一番山东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有铁路和没铁路,皇帝出行的大排场所耗费的资金也是两个量级。

    至于说服相府,朱弘昭有着绝对的把握,只要表示巡视完各处后,就设立皇后,叶老头绝对会答应。这老头子,在朱弘昭看来已经不管事了,只盯着他的正宫位置。

    相府革新五条大政都可以让叶向高名垂青史成为中兴名臣、首臣。老头子此时最大的遗憾,还是没有让宫里稳定。作为四朝元老,叶向高感觉自己有义务临走前,将皇室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