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宋应星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议会制度影响是极大的,直接导致余煌和袁枢两名青年领袖翻脸。

    温室内会议解散,让各人舒缓舒缓精神,然后再议事。否则带着之前的情绪议事,是很难议出什么的。

    原处,阎应元将一叠叠整理好的手稿递给朱弘昭说:“这位宋先生精擅工技,年初入京拜见江西、江南名流大臣,想要出版其所著之书。没有成果,便投稿于报社。”

    宋应星,《天工开物》最初版本出现了,并不完全。

    当今重工,宋应星一直奔波在各处匠坊,连去年的科举都没参加,年初时带着匆匆整理好的原稿北上。

    宋应星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应星在家乡散文私塾中开始认族叔宋国祚做老师,在这之后在新建举人邓良知门下做学生。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宋代的学派斗争非常激烈,学派出身注定治政理念。所以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这些人交情好归交情好,动起手来一点都不手软。

    宋理学四大家,张载是关中派系,就是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那位。是二程的长辈,二程若不熟悉应该听过程门立雪,可惜张载的气学没有好的继承人,关学一系就衰败了。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要知道江西穷,故而江西的学子格外的刻苦,往往科考都是笑傲诸省的存在。拿个全省前十,基本上等于半条腿踩到殿试的大门立了。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

    随后一系列的名落孙山,新皇继位后在北边杀的兴起,宋应星便没有参与去年的科举,他兄长不甘心,舍命过来了,还是没考中。去年一甲三人是南方人,二甲南北对分,三甲以北方学子为主,宋应升非大族名门,也就下去了。

    消息传递是很慢的,宋应星要参考的工坊、矿场很多都是各地大族的宝贝,甚至是见不得光的。等他得到宋应升的信时,科举已经结束,也知道重工的消息,便整理书稿,北上。

    毫无疑问,宋应星的这本书太强大了,可以说事关国防。前脚投稿子,后脚就被厂卫请去喝茶。若不是阎应元反应快,这位极可能会以泄露国防军机大罪,被厂卫搞死。

    朱弘昭继位以来,对技术封锁是极为严密的。他可不想学大唐,对周围各族搞什么开化。

    唐以前,中原打四周有兵甲之利,打起来很轻松。唐初文成公主去吐蕃,带去两三千人的技术骨干当嫁妆,于是吐蕃成了唐的心头大患。

    还有契丹族之类的,都是唐朝搞开化搞出来的。

    正因为宋应星的这本书太强大,出了出狱前后求人走门路出版,谁敢答应帮忙?不是碍于厂卫和不成文的封锁规矩,还是一旦《天工开物》出版,很多的技术垄断就会大面积向民间铺开。

    如此一来,各家族家里的生意,还怎么做!

    出书获利的是你宋应星,获利的是朝廷,倒霉的是各家,谁帮你出头那是引火烧身!

    当世大儒,顺天府尹山阴蕺山先生刘宗周没有直接拒绝,而是一直拖着。其他大儒或士林名流如钱谦益等人,更是不敢搅合进去。

    看着宋应星的资料,朱弘昭很早就留意这个人了,可后来一系列的事情弄得忘了这一茬。宋应星,可是他心中工部尚书的最佳人选。

    宋应星资料后面,是阎应元对宋应星入京后一切经历的调查。

    报社里中高层,底层布满厂卫暗桩,阎应元这个报社总编,怎么可能放弃情报头子这么个紧要位置?

    指尖从一串串名单划过,这些人的心思,朱弘昭怎么可能不清楚?

    宋应星就差在没有找北方官员,尤其是去年那批贫寒出身的北方士子,只要寻到一个,这些人敲宫门,也会把原稿送进来。

    甚至是工部尚书崔呈秀,蓟州人,名声太恶劣,宋应星想找都不敢上门。一旦不成功,他的名声、朋友圈就完了。

    朱弘昭现在只是在维持如今的盘子,现在学统在南方,在士绅之手。等到北方学派成长后,更为激烈的学派斗争、革新、清算将会以孟弘略为引子发动,彻底将孔府、江南士绅把持的学派打趴下。

    法统在他,治统在朝廷,学统在江南士绅手里。

    他不反对世家门阀,他反对的是这些人为一己之力阻挠中枢,挖国家的墙角。

    “保护好这位宋先生,我会发旨工部,让崔呈秀配合。你这边抽调人手,汇合工部人手组成监工考察团队与这位宋先生,去天下各官坊巡查。《天工开物》乃国之利器,丽亨也多关心着,书成刊印时,首署宋应星之名,也该有丽亨一个。没有丽亨,宋应星这书……命都难保。”

    “君父,如此不甚妥当,这是宋先生心血之作。”

    阎应元推辞,竖着的两条眉毛皱着,这有巧取豪夺之嫌,会遭后人非议。

    “不,丽亨应该这么看。这书是宋应星的孩子,是你救了这本书,救了宋应星,你就是这书的义父,署名其上不为过。再者,原稿是宋应星心血不假,后续增编整理也有朝廷出力,由你牵头该署名。最后,再把崔呈秀的名字写上。这老头儿也算忠贞体国,吃了那么多苦,受的冤屈不小,该给些好处。”

    阎应元家里就是做刊印书籍生意的,也知道很多这类事情。有才无名没门路的想要刊印书籍,实在是难,请人出资署名对方也是惯例。

    可这本书不一样,关系重大,国之利器。别说后人,就连当世人也会极为关注,署名书上被有心人纠举,名声不好听。

    国人重名声,这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约束手段。因为名声臭了,倒下去的官员数都数不过来。

    他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

    将手里的原稿整理一番,放在一旁朱弘昭饮茶问:“方公最近如何了?”

    “状况不甚好,国丈诊后说撑过这个春季,后面就好说了。”

    想到半瘫痪的方从哲,阎应元神情伤感,低下头。

    方从哲已经撑不住了,撑的很难受。按方从哲的话来说,看不到五年大政后的成果,也要跟着皇帝南巡,看看各地变化。

    处在朱弘昭的位置,各种旧档摆在面前,党争的来源他已看的一清二楚。

    方从哲是万历皇帝强逼着出山的,浙党的盘子是万历皇帝强拼凑在一起的,为的就是对抗东林。东林创建者顾宪成是万历放出来咬张居正的,后来失控只能踢出朝堂。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不仅是损耗底层百姓,刀锋也从中层士绅那里刮了一点油皮,商税有着大幅度增加。这种大幅度可以理解为一百万的商税变成二百万……

    就这么点引发了士绅激烈反弹,顾宪成就是这种情形下登场的,作为御史为士绅说话死咬张居正,万历又被张居正这个大胡子欺负惨了,就扶持张居正。

    然后发现,自己控制不了顾宪成这条疯狗就一脚踹下去,顾宪成便在东林书院讲学,评击朝政。大概意思就是这条政策该怎么怎么做,让我来做又该怎么怎么做,我来做又会让你们日子怎么怎么好,很能鼓舞人心。

    使得中枢权威日降,而又提倡言路大开,鼓动士林和朝廷抢参政权。为了抢那么一点点商税利润,闹的鸡犬不宁。

    后来杨镐的大败,最为荒唐。两倍的兵力差,聚集三大征宿将悍兵,高度火器化。对阵吃不饱,拿着大刀弓箭的建奴,却败了!

    户部不掏钱,是万历垫内帑打仗,却被朝野士林评价为虚耗国库。逼着杨镐决战,辽东那路况基建,还是大雪没膝的情况下,后勤怎么说?

    可以这么说,杨镐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当时东林不逼中枢,给杨镐时间争取到春后作战,情况立马就不一样。

    哪怕再拖延一个月时间,川浙军入辽,三万川军是刘綎的嫡系,刘綎出征前哭求杨镐暂缓进攻,杨镐也没办法!

    按刘綎的话来说,只要川军到,他带着本部三万川军就能打崩老奴。结果作为偏师,带的还是朝鲜人为主的杂兵,被建奴突袭攻击中军,朝鲜人在哪?

    老将刘綎和义子战死。

    浙军更不用说了,是南军骨干,戚家军老底子。川浙军余部,救援沈阳时六千人在浑河硬撼八旗,险些把八旗打崩!

    辽东大败主帅杨镐是浙党中坚,自然首辅方从哲就要下台……

    一系列的问题很复杂,最关键的就三处,户部不给钱,朝野逼着决战,还有一切调动的机密落在建奴手里,这可是杨镐直接给兵部的作战机密!

    所以战败后,万历皇帝没杀杨镐,匆匆继位当了一个月皇帝的泰昌皇帝也没杀,天启也没杀。搁在以前,这种级别的决战战败,砍头都是轻的,最起码也要抄家流放,严重了还会波及朋友。

    方从哲就是这么难,楚党是张居正江陵党组成的,浙楚二党也代表着士绅,可心里还有朝廷,知道没有税收的朝廷将是个什么样。

    而东林,纯粹的就是为了自己及背后的士绅利益。

    朱弘昭眨着眼睛,隔着玻璃房看外面的蓝天白云,缓缓道:“了解了,事情急了火速通知宫里,我要送送方公。”

    他是皇帝,老臣病了他也不能去看,只有最后关头才能去。

    阎应元张张嘴,抽抽鼻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