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大灾荒序曲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八月初七,有史以来第一个八月的七夕前,皇城武英殿。

    明日七夕侍从司将要放一个短假,一大早一个个入宫时都神清气爽,明天放假意味着什么?当然是今夜可以好好的去秦淮放松放松。

    卢象升提着长嘴热水壶给各处添茶,抱着茶碗坐到窗户旁,打开匣子取出半夜司礼监送来的各处折子,很多都是决议通过的副档,让他们了解各处的进展变动。

    很快曹化淳打着哈欠来到武英殿,随行而来的宫人提着一笼笼食盒,卢象升要了一叠绿豆糕,捏着糕点细嚼慢咽,翻着一道道副档。

    袁枢在档案区域打开铜锁,取出一个沉甸甸铁箱子。

    “拿去,赶紧誊抄。”

    曹化淳从铁箱子里找出一份折子副本,转手递给其他内侍。铁箱子里的都是以前积累的提议,都是制订了完整细则的妥善提议。是那种取出来,就能颁布的成体系提议。

    正本在袁枢手中,紧紧握着这道折子,他可没有一点轻松的状态,有的只是沉重。

    原定于两年后,两瀛省初步稳定后开始施行的大计划,现在不得不提前举行。

    两瀛省生产恢复很快,那边的人似乎对战争、生死有着一种独特的适应性,一年的时间就恢复了秩序,农业生产、工艺品、特产都已恢复到开战前期。

    这也正常,任谁天天睡在地震不绝的土地上,每日还有武士大人提着刀子要杀人的地方上,对灾难的适应性自然会很强很强。

    根据昨日两瀛省通报的粮食产量各出口货物来判断,再有一年两瀛省也将赶上国朝发展的脚步。这是好事情,物资产出大幅度上升,都是在给内陆输血。

    可正因为这样,才不得不提前放血。

    否则等两瀛省经济规模膨胀后,朱弘昭担心自己舍不得放血,故而思考一夜,让袁枢取出既定提议,再修改修改,在年末施行,早早将这个后患给瓦解掉。

    不然两瀛省经济膨胀起来后,又有更为密切的交流,那里的粗铁冶炼限令会自己突破。那边的工匠没有这个能力,大明的商团会想法子给突破。

    那边人力成本相对于内陆而言,几乎低微到可以忽略。厂子里死了人,也不是什么大事,就这么好欺负。

    再加上南巡压迫,南方、北方资本向瀛洲转移的迹象显著,再不放血,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鬼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还是内陆人口基数太大了,供不应求的同时还有天灾作祟。

    今年夏季反常的气候,根据历史经验来推断,就算明年夏季气候正常,也会发生大规模的蝗灾。所以人口压力造成的粮食压力,始终是悬在他头顶的一把剑。

    只有迁移人口,一增一减后,将极大的缓解西北缺粮问题。

    土豆虽好,可真的不能做主粮。现在大明的人口平均身高接近后世,若真靠着土豆过日子,人口最基本的身体素质会越来越低。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土豆这种易储运还能填肚子的作物,在军粮体系中被朱弘昭勾去主粮的地位,只能做二等辅粮,连小米、黄豆豌豆、青稞、荞面等杂粮都比不上,与豆腐一样是二等辅粮。

    拿土豆做主食给军士吃,吃上几十年,以后的军队能不能跑起来,还是一个大问题。

    誊抄好的折子送到各处,都是心里有底的,除了卢象升。

    看着这份折子内容,卢象升瞪大双眸:“骇人听闻!”

    简直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竟然人为要在两瀛省制造一场大饥荒,目标是饿死千万……

    “伯应兄,这……这是谁的提议?”

    卢象升感觉天旋地转,不是他过于仁厚,而是世俗观念如此。

    朝鲜、日本与大明、中原一衣带水,都是汉化极深的国度,所以朝鲜并入大明,反对的只有上层,下面的百姓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反对?

    朝鲜这个王国很擅长学习,大明好的一方面没学多少,党争、腐败、压榨百姓的手段倒是学的青出于蓝。别看地方小,这地方之前的税制可是重的让人想不明白。

    大明原来的子民也觉得正常,汉朝时朝鲜所在的三韩就在版图内;再说朝鲜又是箕子后裔没什么问题,并进来自然就是一家人。

    日本也是如此,在现有观念中,日本战役是一场收复战,收回徐福东渡时携带过去的后裔。而且中原历代动乱时,东渡避难的汉人也不少,都认为将日本收回来,收回来的也是炎黄后裔。

    自然,卢象升眼中两瀛省的子民,也是根源上的华夏苗裔,大明子民。

    可现在,竟然要做这种事情,简直是难以想象。

    “稍安勿躁。”

    袁枢神态平和,放下笔起身,拉着卢象升往外走,卢象升甩了甩手臂,眉头拧着,跟着走出去。

    武英殿外台阶上,袁枢掏出鼻烟壶吸了吸,问:“建斗兄,何至于此?你这怒气冲冲的样子,会让人笑话。”

    “笑不笑由他人去!”

    卢象升扬着手中折子,双目眦圆看着袁枢:“伯应兄,瀛地一年两熟,今年已供国朝米七百万石,上半年税收五百万,如此重要的出产地,可比三个湖北呀!若这么毁了,需要多少年才能恢复元气?每耽搁一年,朝廷就少米粮千万石,税千万。如此之重,去何处填补?”

    袁枢挑眉,松了一口气,卢象升还不算傻,没有去问为什么故意要饿死千万人,而是站在国家收入的大局上来看问题。

    这说明,对于那千万人的死活,相对而言卢象升是不在意的,在国朝收入和千万人死活上,卢象升更关心前者。

    见袁枢那模样,卢象升就气不打一处来:“伯应兄,国朝艰难时你我同在户部,一个铜板恨不得当两个用。如今瀛地二省堪比浙江、福建赋税,白白没了这么一大笔钱粮,可都是朝廷的损失呀。耽搁、延误的事情,可都是大事情!”

    想想当年的日子,若当时每年有瀛地收来的那么一大笔钱粮,朝廷何至于窘迫到靠魏忠贤卖官来捞钱?

    窘迫到了哪一步?为了筹钱魏忠贤甚至提议卖掉太仆寺所属天下十七处牧场,若不是当时太仆寺正卿毕自严坚决反对,立下军令状重整太仆寺,可能这个衙门就成空头衙门了。

    袁枢沉吟,缓缓道:“建斗稍安勿躁,这件事情说起来复杂。若建斗关心的是瀛地的钱粮,咱可以拍着胸脯说,是少不了朝廷一钱一米的。若是为那里的人口,咱可以代表司里说一句良心话,司里上下为子孙后世计较,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千万条性命,都是仰慕我大明而归附的海外遗民,你们竟然能问心无愧!”

    卢象升眦目,说着吐出一口浊气,感觉自己认知体系在崩坍。不用想,也知道瀛地受灾后收税是怎么一回事,受灾后不收税根本完不成千万人指标。只有天灾、人祸、重税交叠在一起,才能短时间搞死那么多人。

    他想着就恐怖,两瀛省具体有多少人口他是知道的,比山东还多三百万,根本不是民间所说的二百万出头。

    “建斗,好好想想,徐福东渡才带了多少人?朝廷、报刊上的同源同种是假的,太医院那边搞的分析你还不清楚,从体貌特征上分析,倭人与我明人,绝非同种!”

    袁枢不想提太医院那边的事情,那边搞了不少的东西,填进去的人命不少,搞出来的东西才叫真正的令人发指。

    深吸一口气,拍拍卢象升的肩膀,袁枢道:“建斗久在台湾,很多的事情并没有经历过,不清楚也是情理之中。比较彼此体形,我大明虽有南北差异,可终究有脉络可循。瀛地与南洋人种,没什么两样。按君父的话来说,都是猴子,不是人。”

    “现我大明正值中兴盛世,国力强盛上下同心,正该咬牙放血,将一切能解决的问题为后人解决。若子孙不肖,五胡乱华绝非笑谈。宁愿以后是我华夏后裔相互攻伐,也不能给与外人乘火打劫的机会。建斗,我侍从司独处高处,不仅要看几十年后的事情,还有看百年后的事情。为子孙计较,君父不惧良心拷问,我袁枢又怕什么?”

    咬着牙,卢象升闭目,想到了短短十年内的事情,辽东五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近三百万人死于非命;西南战役短短两年不到,土汉百姓死亡将近二百万,光贵阳城孤守不降,人吃人也不开城乞饶,四十万军民惨死。

    原因还是土汉矛盾引发的叛乱,按照袁枢的信息划分,瀛地都是土人,以后国力衰弱,说不好瀛地会得而复失。

    张张嘴,吐出一口气,卢象升点着头,表示可以理解,不会发表让皇帝,司里难堪的质疑。这件事情,对千秋万世而言,绝对没有错。

    在眼前来说,绝对是一场见不得光,经不起推敲的黑暗内幕。

    若在稍后的会议上,他义正严词理直气壮的反驳,只会让司里、皇帝没法子做人,也无法再面对卢象升。卢象升的一切,也就完了。

    袁枢与他是朋友,必须要开解卢象升,让他想明白前后因果,让卢象升理解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都是人,谁没有恻隐之心?

    皇帝是咬着牙孤注一掷下的决定,袁枢也是如此,摈弃内心种种,眼睛不看眼前,看的是未来百年之后。

    为子孙计较,杨广、李世民、李治三代人死磕,硬是把高句丽给灭了;为子孙计较,就是天塌下来也要扛着,何况只是一群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