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乌尔班八世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十月初,在南洋海战爆发时,李邦华、许显纯带队的船队抵达意大里亚。

    大明船队的到来,引发西洲各国的震动。

    经过筛选的文化典籍、种种画册,先流入意大里亚弱马城。

    李邦华表明是待职官员身份非官方身份,是私人性质的一次考察。但他从二品职务是摆在那里的,为了接待他,弱马方面还需要一点时间准备。

    此时,最繁华已经不是弱马城,而是弱马城西南的港口。无数商人涌过来,可李邦华怎么可能同他眼中的‘贩夫走卒’打交道?

    此时的意大里亚因为有威尼斯弄来的造纸术、印刷术基础,加上土耳其西侵导致拜占庭方面的学者聚集到意大里亚来,这里便爆发了文艺复兴。

    持续几百年的风暴下来,眼前可以说是进入了晚期,脱离了黑暗的中世纪范畴。

    对东方大明帝国的第一次非官方,却有官方意义的船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双方高层的会面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尽管四夷馆的翻译来了不少,可真的不够用。经过协商,先处理货物。

    留出时间给翻译学习,以期正式会面的时候降低误会。

    而李邦华,则取得现任教皇的乌尔班八世的令文,允许行走在各处,研究西洲的政治、人文。

    给出的代价就是回去的时候,带着教皇国的船队一起去大明,保证教皇国商队的安全,并代为引荐教皇的使者给大明帝国的皇帝陛下。

    强盛的大明帝国非正式使者的到来,带给意大里亚的冲击是极大的。

    文艺复兴反抗的就是神权,在这浪潮中教皇变更速度有些快,教令也是不断迫于压力在更改、妥协。

    而李邦华代表的大明皇帝的意志,大明皇帝是天子,君权神授。与西洲打交道,也只认教皇的招牌,这给了教皇国极大的鼓舞,他们迫切的希望得到大明帝国的正式认可,成为西洲正式的代表者。

    意大里亚王国也不断压迫教皇国的领土,对于现在的教会来说,可以说是天天都在感叹:人心不古,道德沦丧。

    内部东正教、新教的出现,让教皇国日益窘迫。

    已经很难像中世纪那样压倒世俗权力,内部无法有作为,这才有了耶稣会的成立,向遥远的东方传教,增强教皇国的外在力量。

    而现在,若大明帝国只认可教皇,那就能极大保证教皇国对内的威严以及……商业贸易带来的丰厚贸易。有了钱,那一切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甚至,目光放远,可以将大明变成神的仆人。

    为了应对日益强盛的世俗力量,上一代教皇格列高利十五世便是个改革派,才三年时间就死了,有了乌尔班八世的仓促上位。

    这位是意大里亚本土名门贵族,几年前登位后干的事情就是加修原来的城堡,并增修乌尔班堡,改建港口为军用港,还设立兵工厂,可见这位教皇怀着什么心思,又被逼迫到了什么地步。

    李邦华的船队环绕地中海出去,绕着海岸线采风、作画。

    而这位教皇,则酝酿着一番雄心壮志,宏伟蓝图。

    与翻译的接触,也让教皇国搞明白一件事情。

    那就是大明那边对规矩看的很重,皇帝就是皇帝,王就是王。对西洲一系列国家的翻译里,他们的君主都是王爵、公爵。而唯一的帝国,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消亡已有百年,所以大明不认为西洲还有其他的皇帝。

    也不认沙皇这种搞笑的名头,也不认神圣罗马帝国大杂烩,只认教皇国。

    中世纪的俄国,沙皇这个称号指最高统治者。早期俄罗斯人认为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罗斯人尊称拜占庭的君主为“沙皇”,而认为俄罗斯的大公们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另一方面,他们也称呼旧约的人物为沙皇。

    蒙古西征后,在他们的骇人听闻的统治,加上强盛的蒙古大汗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为皇后,使俄罗斯人转而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俄罗斯大公即又是蒙古“沙皇”的大臣了。

    但随着蒙古人的衰落,奴隶翻身做主人,俄罗斯人不乐意再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了,但始终不敢正式自称沙皇。

    八十年前,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发表了重要讲话,将大公升格为沙皇,国号即被称为沙皇俄国,伊凡四世打破了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领主政体改为了沙皇专制政体,于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

    在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大帝西蒙一世也在七百年前年将大公升格为沙皇,国号即变更为保加利亚王国,又迫使东罗马帝国给予“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头衔,即成为皇帝,国号也一度被称为保加利亚帝国。

    至于神圣罗马帝国就简单了,内部各个选帝侯家族凭实力竞争,才能得到皇帝头衔。

    而稳定的,具有传统法统、道统的,只有教皇国。

    翻译中,这位现任教皇乌尔班八世看的很清楚,教皇国有个皇字,而其他都是王国、大公。而遥远的东方,那位强大的皇帝已经灭了两个用皇帝称号的国家。

    因为日本的贸易,他也是知道日本这个国家的,毕竟传教士在那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还有信教的武士来弱马游历,弄个一个油画全身像作为传家宝。

    翻译讲述着大明皇帝的丰功伟绩,四十万大军这样的数据是乌尔班八世难以理解的庞大数据,可他理解那个反叛,自立为帝的金国的结局是什么,被杀的一干二净。

    还有日本,又是四十万大军渡海远征,让他一度以为大明帝国只有四十万大军可用。

    这日,乌尔班八世一如既往的请来一位翻译,断断续续交流着。

    今日来的是穿着翻译皮的许显纯,无聊的大海上,除了钓鱼晒太阳外,许显纯也跟着学了西班牙语。一些教授过西班牙语的资深老师,利用完了就与他们的船一样,被沉了海。

    航海方面,此前的通用语是西班牙语;现在有向荷兰语进化的趋势。估计以后,会变成明语汉话。

    作为船队的实际领航者,郑芝龙少年时期就在澳门舅舅家学会了葡萄牙语。今日以随从的身份,跟随许显纯。

    实际接触的西洲各国,让船队方面太失望了,很多计划必须取消。

    比如随船的天家子弟在这里当女婿混封地搞据点,必须放弃。整个意大里亚,还有沿途经过的法兰西,女子的风气很不好。

    委屈天家血脉事小,出了丑闻闹出笑话,影响天家威仪事大。

    今日话题不是以往的军事、文化,而是城市治理。

    乌尔班八世根本不相信商人口中大明人口过百万的城市,这根本不科学!

    弱马城是建立在河边才能扩大起来的,因为河流能提供饮用水,还能将生活垃圾带出去。尤其是生活垃圾,这是让许显纯等人匪夷可思的东西,满大街都是,这里的女子不得不穿细脚高跟鞋。

    这东西积攒下来又无专人清理,生活难受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疾病。他们都很奇怪,西夷人竟然没有死光。

    准确的说法是,现在的西夷人都是黑死病大瘟疫中活下来的后代,经过淘汰率高达六成的考验,余下的人都是抗病能力极强的存在。

    反倒是大明人,在靠岸后已经病死了几个。

    乌尔班八世这日穿着天鹅绒为表的丝袍,而许显纯穿的是斗牛过肩曳撒,软翅唐巾。精美的刺绣,让乌尔班八世再次感叹大明帝国的富裕。

    而许显纯讲述大明城市治理的经验,握着毛笔绘图,讲述着:“我大明每一座城池都是四四方方,象征着做人方正。城中有密集的排水、供水系统,排水用暗渠,铺设暗渠所用的是陶土烧制的管道。供水用的是铁管,城中每家都有蓄水池,可以保证足不出户,就有充足、干净的水。”

    他说的很慢,如陶土管道就提笔作画勾勒出来,还不忘自卖自夸,说明管道的起源时间,先秦时期就有这种黑科技了。

    “城市中生活百万人,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也是很多的。会有农户或佃户求取文书后,夜里入城,在天亮前将城中各处的垃圾、污秽之物运到城外去,掩埋堆积,用来做肥料。”

    乌尔班八世还不明白肥料是什么,许显纯也找不到合适单词来形容。总之,乌尔班八世是明白了,市民的生活垃圾有下贱的农奴每日定期清理。

    问城市治理,乌尔班八世只是想确认大明帝国是不是在吹牛,看样子还挺有一套,就问:“大明帝国,治理人口,真有两亿人?”

    许显纯一笑:“是的,这一点不容有假。各地的官员都会统计本地的人口,每三年合计一次。而被我大明剿灭的日本国,人口就有两千万或者更多一点。”

    两千万的庞大帝国……就被大明四十万人给灭了?

    乌尔班八世眼中,百万人口就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数据,若教皇国有百万人口,何苦被意大里亚这群被魔鬼诱惑,堕落的金钱信徒所欺负?

    他不相信,不相信一个两千万子民的帝国,会被大明一年内征服。

    许显纯饮一口茶,乌尔班八世也跟着饮一口。

    对于茶,许显纯看来这帮夷人简直比异端还可恶,哪有把茶叶磨碎了,拌着胡椒、香料大杂烩炖好后,不喝茶水吃茶叶的毛病?

    “日本这个国家,其实人口也不算多,也就我大明一个省的人口。论地域,又远远比不上一些省的面积。之所以如此快的征服,是因为在一千八百年前,有一个术士欺骗我中土第一个皇帝,带着皇帝资助的人口、财物乘船去了日本繁衍,这就是日本国的来源。后来中土屡屡大战,多有子民乘船东渡去了日本,也就是瀛洲。所以,这里的子民都是我大明离家在外的子民,与朝鲜省一样,都是仰慕我大明的。打倒他们那个愚蠢狂妄的统治者后,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按照我们皇帝的说法,是游子归家。”

    当随从的郑芝龙翻了个白眼,他根本不相信这些鬼话。他可是一直混在九州海域的有名海商(贼),只相信拳头,也知道日本人只相信拳头。

    送走许显纯,乌尔班八世又给自己煮了一碗茶,吃着茶叶看着送来的世界地图,茶水有什么好喝的,难道煮肉不吃肉,却去喝汤?

    已经经过翻译标注,拿着尺子比划着。看看教皇国一撮之地,又比划比划意大里亚与日本,又计算计算人口,摇摇头,根本没有可比性。

    不过,东洲大陆展现在面前,让乌尔班八世感叹:“上帝没有抛弃他的子民……”

    看来,要找个时间在与这些翻译讨论讨论,希望大明那位强大的皇帝不会过于贪婪。毕竟,国土太大也治理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