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三章 王爵也不好封了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这日皇帝根本不在乾清宫,而是在慈庆宫。

    曹化淳打发了郭允厚,向着慈庆宫赶来汇报。

    慈庆宫中,朱弘昭只套了一件棉麻混纺的对襟比甲,长发散披着,斜躺在大椅上,朱慈燃坐在他怀里,小手抱着一卷书翻着念,遇到不认识的字便停顿片刻。

    他一停顿,假寐的朱弘昭便开口提醒。这部兵书,他也参与了修编,几乎熟悉每一段文字。

    这是卷轴添有大量绘图的书,不是册式书。因为插图非常的多,有些插图也比较长。

    卷轴类的书可以做的很长很宽,缺点就是只能一面印刷,背面只能浪费。而且为了保证这东西的质量,纸质比较厚。录入的资料少,却更占体积,还不易携带更易损害,可谓是缺点满满。

    可他不在乎,这东西又不是大面普及的东西。

    这部兵书是茅元仪窝在老家撰写的原稿加增扩编来的,去年底他抵达南京兵部后取最新的军械资料及国朝近五十年来资料详实的战役形势图,加上兵部职方司、将府参军司、虎贲司要员一同完工的新兵书。

    叫做《兵录总枢》,综合了武经七书,几千年一切有迹可循的战争资料来撰写的新式军官教材。

    这本书规模非常的大,预计会有八卷。武经七书与戚继光两部兵书缩编简化为练军、行军、战术三卷,其中依照过去的战例,朱弘昭又将《三十六计》搬过来,成为第四卷战略篇。

    《三十六计》现在还没出现,这东西可以做战术,也可以做战略。

    其余第五卷是军制总述,结合历代军制进行评点;第六卷是军械总述,历朝历代的盔甲、兵器都有详细的绘图,方便时人研究;第七卷兵形篇则是近五十年与春秋至今的著名战役评点。

    目前也才弄出第七卷草稿,第八卷收尾的则是武德篇。强调军队存在的意义,担负着对国民太平、先人成果及后辈子孙安危的重要性,从观念上扭正武人地位低下的舆论,给与必要的荣誉感。

    让朱慈燃一整天抱着诗词看,的确有些为难小家伙。

    印书局那边便弄了一批带有大量精美绘图的书来,内容还是诗词或者成语典故,但都配了手绘插图,几乎都是绝版。

    雨点淅沥沥,殿中生着炭火,张嫣也是一袭素袍,拿着小勺给烤鱼撒着孜然、辣椒粉末,不时扭头看一眼。

    张康年纪小,难得下雨天,睡的香甜也就由着去了。

    曹化淳换了脚套,趋步进来在屏风后悄悄探头看一眼,殿中无他人,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坏了皇帝的兴致,自然有苦头吃。

    见一切正常,便柔声道:“主子爷,奴婢将郭允厚打发了。”

    “知道了,忙你的去吧。”

    朱弘昭睁眼,待脚步声离去后,才说:“麻烦,公私分明有好处,也有坏处。”

    张嫣轻笑:“神宗皇帝巴不得公私分明,你倒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依我看啊,这是一个好头儿。袁公不似平伯那么容易变通,生性刚毅。这开个好头儿,以后有个事情也就好商量了。”

    对于满朝臣子,张嫣也只佩服原东林出身的叶向高与袁可立,还有近乎淡出朝野视野的孙传庭,毕竟这人是实打实的帝师,对元从系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朱弘昭点点头,叶向高的确好说话,本来就是军户出身的进士,听从他的安排几乎让叶家有点资质的后人都从军入伍。

    这关系到他另一个构思,那就是以勋戚爵位为源动力激励文武臣子守身严谨,积极向上努力奉公。

    勋戚阶层是高端建筑,还需要中层建筑。这就是他构思中的军功世家,即军功贵族。

    大明本就有这个东西,卫所军户在永乐前期可以说是待遇好的不得了,妥妥的公民待遇。而卫所性质导致军户从军、储备私兵都是很方便的,结果永乐后上防止藩王势大,下预防卫所有人有土搞割据,都给阉割了。

    再加上成熟的文官体系,使得占五分之一人口的军户,即使霸占了二分之一的进士名额,依旧是文官,而不是军功贵族。

    他构思中的勋戚阶层、军功世家,拔高军人待遇后能世代参军吃铁杆庄稼的军户,上中下一体,就是依附在皇权下面的连环配套支柱。

    过去的五年兵部是彻底没了脾气,为了预防兵部在相府支持下搞反弹,也为了增加将来军费来源,他才不得不给兵部放开一个口子。

    毕竟袁可立与叶向高不同,叶向高军户出身却一直走的是中枢路线;而袁可立则是治理地方靠刑名起家,然后又是靠军功崛起,军事能力与律法能力都是与死人打交道的东西。袁可立相对于叶向高,对军事领域更熟悉,有更大的抱负。

    面对一个被全面阉割的兵部,袁可立绝不会忍气吞声。与其未来闹事情,不如先开个口子给兵部,给兵部找点事去做,堵不如疏。

    而且袁可立这一届的根本国策是兵役策,兵部无法竖立权威,那自然也不好做兵役策贯彻工作。

    换言之,以后徭役征发是户部、工部、兵部一起搞,而新兵补充工作会从将府后勤司剥离,交到兵部职方司。

    兵役策的贯彻,在增加基层动员能力与显著提高国朝免费劳力数量的同时。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是税收下降,毕竟以前徭役是折算成银子由地方雇人来干。这一点损失也可以忽略,直接动员劳力去干活与间接雇佣,其中环节减少带来的结果就是虚耗降低。

    毕竟人力,可是比银子纸钱多了。少了的税收却有更多的劳力能使唤,减少了雇工的大宗支出,换言之还是赚的。

    但熟练工就得另说了,徭役征发来的劳力,干不了技术性工种。

    因为兵役策带来的税制的改变,农户的缴税压力再次降低。平均下来是田亩收入的两成,直接征收粮食。

    同时禁制粮食在民间进行大宗买卖,真要买卖也可以,铺到乡镇一级的市正会抽税;粮食卖给衙门或御商集团才能减免粮食交易税。

    细嚼慢咽吃完烤鱼,打发走了朱慈燃,朱弘昭依旧懒洋洋躺着不愿动弹。实在是难得的一场雨,什么运动都不想做,只想躺着打盹儿。

    张嫣就坐在椅子旁的地毯上,头枕着朱弘昭的手背,也在静静呼吸生着闷气不愿开口。

    手背压麻了,朱弘昭抽回手才说:“西域四省不得不退一步,一来是有了竞争才是活水。山东那一片儿情况特殊,不能照搬到西域去。”

    整个山东连着北直隶河间府,都在齐王府的经济圈子里。商业发展的确神速,依靠的是朝廷大笔的订单以及不断推出来的新技术。

    所谓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齐州形成了雏形。就等技术储备等一定程度,向着全天下爆发,引发大规模,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大动荡。

    张嫣心有不甘,整个皇室内部后宫东西两宫的妃子都不喜欢将西域的经济垄断让出去。不只是皇帝的人在那里扎根,宫里人都派出了人手参与进去。

    李家姐妹不缺钱,也没有努力专心去经营产业的心思。张嫣手里的钱非常多,河间府青县的机械纺织厂制造的布匹、帆布都是军购的原料,制造出来不愁卖。所以皇帝的钱转手流到张嫣的手里,这两年攒下来将近三十万。

    她才是皇室一系列财团御商集团里第二号人物,三十万两砸到西域四省去,以后获利每年最少都是三十万。现在给相府插手的机会,哪怕缩减一两,张嫣也不乐意。

    与宫里其他女人一样,逢年过节收来的贺礼还有赏赐,都是定数。花完了就没了,只有不断投资,才是细水长流源源不绝。

    宫里人真没几个人有所谓的固定收入,一切收入都看与皇帝的关系如何。受宠眷,上面赏赐的多,下面、外面人孝敬的更多。若没了宠眷,再没有其他收入,在宫里就是狗不理的待遇。

    抚着张嫣一束黑发,朱弘昭眯着眼继续说:“给健哥儿要选个好封地,现在情况不同,没有原先那么好说话了。”

    他为了今后的政务运转退一步,张嫣这里受了损失,他就要补回来。当家做主,就得这么做主。

    小家要做主,大家也要做主,缺少做主的本钱,他只能去抢。

    原来的藩王罢掉每年的几万石俸禄,割出一个县作为封地却又能收回大面积的藩田,朝廷是很赚的,所以不在意这么小范围的割土。

    毕竟治统在相府,土地范围越大,他们就能有更多的收入去做更多的政绩。

    现在要新封藩王、还要割土,等于继续在相府的碗里割肉吃。有些官员故意一根筋,以天下大公为理由,拒绝朝廷为皇室藩王封地的事情出血。

    这就是公私分明、政务分流带来的结果。

    朱弘昭更觉得这是一种对皇室商团激烈扩增的抵制,用其他方面给他添堵的办法,拉着他继续谈谈,比如要发财一起发财。

    其实也是他自找的,若将户部尚书毕自严在年初时给换了,就没有人敢冲的那么前,在那里举旗反抗皇室扩增。

    他总觉得毕自严管的太多,可能在毕自严看来皇室的收入刚好能养军就好,其他皇室盈余完全可以切割到相府,砸到民生发展上。

    张嫣这才开口,侧头看着朱弘昭:“那皇帝已有了腹稿?”

    “嗯,封汉王,封地萼县;康哥儿以后封凉王,在蓝田。这样他们兄弟也离得近一些,等西狩后便就藩。”

    张嫣愕然:“就藩这么早?”

    又有些抵触汉王封号:“怎么是汉王?”

    有一个很不好的汉王例子摆在那里,她不喜欢这个封号,认为不吉利。

    朱弘昭望着凤纹梁柱,缓缓道:“名号王爵并不多,汉王就很好。封他在萼县,希望如萼里疾一样成为宗室栋梁。另一个就是,西狩后东西两宫要分开了,西宫诸位就留在西京吧。任贵妃生养的那个,封为宁王在宁夏。这样往来也方便,省的天各一方添麻烦。”

    他之所以急着让步,毕竟这种事情真的是可以拖着以后解决的。他想的就是早早把王爵封下去,给这些孩子一些固定收入。省的以后就藩时,钱包空荡荡还要拿长辈的钱。

    当然,这些固定收入自然都是从相府抢出去的。

    其实他也清楚,张嫣一直想将登州府府城蓬莱县作为朱慈燃的封地,哪怕蓬莱分割成两个县,不要军事意义极大又繁华的城池和登州水寨,就要南边那一片山地也成。谁让皇室在那边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