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章 失落的千乘之国(1)

徐竞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歪掰的历史最新章节!

    平山县,石家庄下辖的一个县。全县共有12个镇,11个乡,面积2613平方公里,人口五十来万。

    可能这样写您各位没什么感觉。

    这个县的中央地带,有一个面积16440平方米的国家AAAAA级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字叫做“西柏坡”。

    这下知道这个县在咱们国家有多牛了吧?

    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故事。

    四象青铜灯里面的“战国银首人形青铜灯”就是从这里挖出来的,而事实上,河北省平山县的土层里,东周时代的玩意儿是很丰富的。

    兆域图:全球最早的地图。这是从平山县地下挖出来的一块铜板地图,图文用金银镶嵌,它标志着远在2400多年前,我国先民就开始折腾测绘学了,在地图史上比外国最早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地图还要早600年。

    山字形铜器:1974年从河北平山县出土,还不止一件呢。每一件都有1.43米高,器形上部呈山字形,顶端呈尖齿状,下部有柄,柄两旁以雷纹为饰,分列左右。这种山字形铜器前所未见,它可能是象征东周诸侯国王权的一种独特的铜礼器。也可能用在立于帐前的柱子上,以显示其神圣庄严的王权。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案,您各位姑且可以理解为一张桌子,或者一张茶几。1977年从平山县挖出来的,不管桌子还是茶几吧,它全身上下都是青铜构架,但我个人估计呢,这个“案面”,也就是桌面或茶几面,可能当初是用木头板子造的,所以两千多年以后被人挖出来发现,案面已经不见了,可能是腐朽了吧。挖出来的,只有“案座”,边长47.5厘米。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独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

    十五连盏铜灯:这个虽然也是东周时代的青铜灯,可跟我们主线剧情里提到的那些灯不一样,这个灯架子可不是什么“人形”,禽兽倒是有不少。也是1977年,从平山县的三汲村挖出来的,高82.9厘米,是战国时期出土的最高灯具。整体造型看上去有点儿像一棵大树,主干矗立在镂空夔龙纹底座上,由三只独首双身、口衔圆环的猛虎托起。四周伸出七节树枝,枝上托起15盏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每节树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状各自不同,便于安装,并可根据需要增减灯盏的数目。架枝上塑有游动的夔龙、鸣叫的小鸟和顽皮嬉戏的群猴。树下站立赤膊短裳的鲜虞族家奴二人,正向树上抛食戏猴。底座上刻有铭文两处24字。

    当然,我这里只是少许举了几个例子,平山县挖出来的东西可多着呢。

    而且我告诉你们吧,这些个国宝级文物,都是在古代“中山国”的王室陵墓里给刨出来的。

    中山国……记得在网易云阅读的很多穿越小说里,经常拿古代一些个“非主流”的小诸侯国或者割据势力来说事儿。

    这个好理解,穿越嘛,少不了要比我的“歪掰”更乱写,你要是用那些主要国家、正统王朝做舞台的话,难免会处处掣肘,放不开手脚。因为那些国家和朝代的历史,广为人民群众所熟知,你稍微一乱写,读者就会在书评区喷你扯淡。

    非主流就好办了,反正那些国家的东西,你不懂我也不懂,我一顿乱写随你爱信不信。

    今天我给大家说点儿正经的。

    东周时代,虽然礼崩乐坏吧,但严格界定的话,他还是“奴隶制社会”对吧。

    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总框架之下,其实这些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甭管主流还是非主流,其实也还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有的人马上就说了:我知道,公侯伯子男!

    他们说的是这些诸侯国的君主,在称呼上有不同的地方,反映出了封国级别的不同。

    譬如齐桓公,带个“公”字,所以齐国是一个“公爵”封国。

    譬如韩哀侯,带个“侯”字,所以刚刚三家分晋的时候,韩国是一个“侯爵”封国。

    中国有两点跟西方不太一样,譬如“楚庄王”,这个虽然是古楚国自封的,但意思就是我和周天子是平起平坐,老子不需要你册封,我的地位在你们那些个公爵之上。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没有男爵。

    然而我现在要说的是,真正在东州列国时代,周天子自身都是个渣,你这样纯粹凭主观意愿分出来的王、公、侯、伯、子,又有什么意义呢?谁会信啊?

    大家都知道,东周前后两个时期,不是分别出现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么?你这种东西难道是严格依照周天子的册封令,按照高低贵贱,级别高的就能去称霸、争雄,级别低的就只能装孙子?

    扯淡吧。

    真正在东周的诸侯圈子里,大家对互相实力的认可,讲的并不是你的身份,其实还是和今天的国际间交往一样,人家要看综合国力的。

    当然,在分裂战乱年代,这种国力更多体现在军事实力上面。

    也就是说,人家不跟你讲GDP,不跟你拼谁盖的房地产多。

    人家拼车。

    不是老百姓拖货用的牛车马车骡子车啊,他这里指的是战车。

    而且有标准的。

    第一,全车使用木结构,比较重要的部位用青铜装甲保护,这样既有防御能力,又不至于太沉重影响速度。

    第二,拉车的马。四匹,少一匹的,都不算标准战车。

    第三,编制。你想啊,四匹马一起拉,这是多么强劲的动力,所以除了车夫之外,战车还要承载一名指挥官,一名弓箭手,两名持矛攻击士兵。你像秦国还变态一些,他把踏弩这种变态的重炮也架在了战车上。

    第四,编队。东周时代的战车,虽然是驰骋在陆地,但是放在今天看来,它倒是有些类似水面上的航母,航母打海战,从世界大战到今天,从来没有一艘航母当孤胆英雄冲出去耍宝的,它需要“编队”,需要多种不同的水面、水下舰艇跟自己协同行动。那么放在东周时代,这种四匹马拉动的战车也是如此,别看这上面五脏俱全的,其实在接敌之前,行军啊,布阵啊,战车前头那四匹马并不是撒开蹄子狂奔的,它也要讲个车马步协同,一个战车编队,它里面也有负责不同职能的骑兵、步兵、弓箭兵。

    对于这样的标准化战车,在东周时代有一个标准计量单位——乘,发音念准了:shèng。

    是的,那个时候的列国诸侯,就是用“乘”来评估彼此间的国家实力。

    比方说“万乘之国”,就是用来形容那种庞然大物,超级大国。

    说起来,这个衡量标准即便过了两千多年,到今天依然适用。

    全球三大超级军事体:中国、美国、俄罗斯,貌似只有这三个国家,还每年花销着巨额的军费预算,始终保持一万辆以上的主战坦克的服役状态。

    在东周,这个衡量标准下,万乘之国只有秦、齐、楚、晋这四个超级大国,曾经越国也尝试过,后来放弃了。

    你以为光有那么多木头和铜料打造战车就够了?

    刚才我描述得那么详细,就是要让大家知道,维持“万乘”的常态,你要养多少人,你要养活多少匹马!

    那个时候距离杂交水稻问世还早得很呢,你以为随便一个小国就能做到养活这么庞大的部队?

    那么除了这四大家之外,其他的国家,那种只能维持几千辆战车的国家,在当时就被称呼为“千乘之国”。

    有人就说了:这个九千九百辆战车,跟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家,到底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了,这种划分标准只是用来定级的一种方式,并不是说千乘之国就一定实力差到哪里去。

    远在齐桓公开启“春秋五霸”时代之前,郑庄公就凭借几次大胜仗,成功地在一个范围内“会盟诸侯”,成为了史学界公认的“郑庄小霸”。

    要知道,这个郑国可是只有“几百乘”的诸侯国啊。

    今天河北平山县一带,就是东周时代的一个千乘之国——中山。

    几千乘?九千乘!

    先说清楚,这个国家是非主流,不仅是在今天的观众、读者心目中它是历史上的非主流过客,在当时的东周大家庭里,它也是一个异类。

    非我族类,这个国家是“狄”人创立的,少数民族诸侯国。

    鲜虞,古代部落,春秋时白狄的一支,他的王族跟周朝一样,也是姬姓,所以史学界认为他们也是汉族的先民之一。这个鲜虞曾长期跟晋国交战,打着打着不但实力没有衰落,反而成长起来了,于是在春秋末年,他们干脆建立了统治制度,成立了“中山国”。

    后来晋国分裂,长期以来打架的伴儿没了,于是进入战国时代之后,中山国就改为每天找赵国折腾。折腾到最恶心的时候,是将原本呈长条型的赵国国土,硬生生地给“切”成了上下两截。

    想来也真是醉了,那个时候一没有飞机,二没有手机,这赵国中央要是有什么政策需要下达给另一半国土,还得找人从秦国绕道走才行。

    那么,这样一个强悍到如此牛逼的国家,他怎么就成了历史上的非主流过客了呢?难道说九千辆战车就一定要输给一万辆?

    从春秋末年开始,到整个战国时期,中山国也折腾了二百多年的峥嵘岁月,它被夹在燕、赵两国之间,刚建国的时候整天跟晋国PK,可以说是生于患难之中。建国之后又一天到晚被旁边的大国所欺,偏偏他没有被欺负到残废,反而是越被SM越能变强。

    而且跟越王勾践那时候类似,这个中山国,曾经被“灭”过。

    那是魏文侯派乐羊、吴起发起的攻势,一举荡平了中山国。

    对,这个“吴起”就是大家念书的时候,讲商鞅变法的大背景,各个诸侯国都在谋求变法改革,其中魏国就是最早启用这个吴起来主导的改革。

    但是这个被灭掉的中山国却并没有一蹶不振,王族带着军民躲进了太行山,折腾起了流亡政府。而且没折腾几年,他们便东山再起,重新复国了。

    复国之后的中山,整个国土都被战国七雄中的燕和赵围了个严严实实,但就是在这种密不透风的包围中,中山国不屈不挠、顽强自立,在强国包围之中发展经济、壮大自己,几乎跻身强国之列,其经济和文化之辉煌令人刮目相看。

    直说了吧,这个诸侯国简直就是个逆天的小强。

    然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国家最终并不是被秦始皇灭掉的,他是被赵国干掉的,时间大概发生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70多年。

    中山国灭亡的深层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其小。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小国是可以利用强国之间的矛盾,争取时机,谋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中山国一开始也正是这样落而后起、死而复生的。刚才我们已经说过,大约在公元前432年前后,中山成为赵的傀儡政权。然而中山人并没有屈服,于公元前414年乘赵地内乱,在顾——现在的定州市——重建独立政权。但为时不久,经过改革而强大的魏在先后击败齐、楚,并占领秦国的河西之地后,派乐羊、吴起于公元前406年灭掉中山。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国之辱,于公元前381年在齐国的支持下重新复国,迁都灵寿——就是最开始我们说到的那些文物出土的河北省平山县。这次领导复国的“中山桓公”很有作为,几次打败赵国的进攻,疆土扩展至五百里。

    并且,中山国还修筑了一段长城!成为了后来秦始皇万里长城工程的一部分。

    从这位中山桓公开始,中山两代君主“身勤社稷”、“忧劳邦家”,自强自立,富国强兵。我开始不是和大家说过吗,东周列国以战车数量衡量国力,中山国被称为仅次于战国七强的“千乘之国”。这些史实足以证明,中山人具有强大的族凝聚力。如果以桓公时期的势头发展下去,中山国是足以以弱胜强、弱而后强的。

    从国土地形上来看,中山国当然比不上秦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野”,但是这个国家倚太行山屏障,扼冀晋之咽喉,凭滹沱河天堑——真的是天堑,这个滹沱河可是被人称作“小黄河”的,无论战、守、迁,他的便利性肯定是优于赵国的邯郸,甚至不亚于燕国的幽蓟。而且,石家庄和保定一带兼有太行山川和华北平原之利,无论种田还是放羊,这地方的自然资源都极为靠谱。在石家庄地区及其以南一带,从殷商以来就是华夏族经营农业的地方,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在平原浅山发展农牧业生产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