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六

圣德太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胜鬘经疏义私钞最新章节!

    【疏】从世尊,生死者以下,别明境中第三,名颠倒真实章。

    此章来意者,前一依章,明今日无作一灭,一切依上出世,上上为依之极,物闻便谓然,即出惑之后,方为物依,非言在惑为依。所以今释无作一灭,即如来藏生死神明,依如来藏相续不灭,非但出惑方为物依,从在惑中已为依也。就中又开为八:

    第一、直明生死依如来藏。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

    【疏】今第一,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者,生死即是颠倒,如来藏即是真实。今明一切众生皆有真实之性,若无此性,则一化便尽,与草木不殊;由有此性,故相续不断,终得大明,故云生死依如来藏。此中如来藏,若以理为正因,皆以理为如来藏;若以神明为正因,皆以当果事为如来藏。本际不可知者,夫生死非无终始,但逐藏为论,故本际不可知也。何则?此藏非三世法,以非三世为生死依,必从何时,即不可知。又云:生死非无终始,但终始难测也。本际,谓众生之原。

    【钞】第七,颠倒真实章。

    相续不断,终得大明者,迷悟皆依于藏也。又云:生死非无终始,乃至难测者,璎珞释第四十二地,名寂灭心妙觉地,常住一相,第一无极,湛若虚空,一切种智,照达无生。有说:始终唯佛,穷尽众生根本,有始有终。又云:无明住地金刚智,知此始起一相有终,而不知其始,唯佛知始知终也。

    【疏】第二,明藉理而说,名为善说。

    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

    【疏】第二,藉理而说,名为善说,可见。

    第三、从生死生死者以下,明生死二法能藏如来藏。就中亦有二:第一、先释生死义。

    世尊,生死生死者,诸受根没,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

    【疏】从生死生死者以下,第三、明生死能藏如来藏。重言生死者,欲释生死二义,故上为生,下为死,重举之也。一云:上牒前语,下向下为释。诸受根没者,诸根皆有通相领缘,谓之为没。次第不受根起者,不能通相领缘之根次第而起也。

    【钞】诸根皆有通相领缘等者。六根皆有领纳前尘,谓之领缘;心心数法流入前尘,谓之没也。此释生句。诸根不能领纳前尘,渐次而起,谓之起。此释死句。

    【疏】第二、正明生死二法,能藏如来藏。

    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来藏。

    【疏】第二、正明能藏如来藏。言此藏理,非自欲藏,但以生死二法为藏也。

    第四、从世间言说故以下,料简生死与如来藏异。

    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

    【疏】从世间言说故以下,第四、明生死与藏异。若得为生死藏,即与生死混然为一,故明生死与藏异也。先明生死,后明藏义。

    【钞】经死者,诸根坏等者。此有一期及念念。一期者,此阴坏,中阴起,故名新念。念则旧诸根坏,新诸根生。一切有为法,皆为四相所迁故也。经诸根起等。前释生死,约根尘相对,今但就异熟五阴解之。谓旧六根渐灭坏,故谓之死;新六根渐增生,故谓之生也。

    【疏】第五、从是故以下,结生死依如来藏。

    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疏】第六、从世尊不离不脱以下,明众生依藏得建立。若无藏理,无有厌苦求乐。就中自有三:第一、直明依藏得建。

    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

    【疏】四不,皆明未出惑也。又云:藏体真实不可离,断脱与理不异也。

    【钞】疏:第一、直明依藏得建者。从初至不思议佛法,明藏断脱。异是法身,并有为法,并由藏建。又云藏体真实等者。又释:第一、直明依藏得建。前释不离烦恼,今释藏体不可断离等。

    【疏】第二,从若无以下,明无藏不得建。

    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钞】经:若无如来藏等者。无名云:向明依如来藏故入生死,今明依如来藏故升涅槃也。是为昔之往者,乖宗于一豪;今之来者,寻本以合真也。故知往复升降,皆依如来藏也。

    【疏】第三,从何以故以下,释不得建。

    何以故?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钞】经:此七法等者。此七法,若无藏,刹那不住;若无藏,亦不种众苦,及不得厌苦等。

    【疏】第七、从世尊,如来藏者以下,明如来藏非三世法。

    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

    【疏】从世尊!如来藏者以下,第七、明藏非三世法。无前际者,谓未来。不起者,谓现在。不灭者,谓过去。

    【钞】无前际等者,如来藏虽非三世生死涅槃,依藏得建。

    经:不起不灭者。无名云:莫知其所生故,无起灭也。不起故,能起生死;不灭故,灭生死也。法种诸苦,生死也;厌苦等,涅槃也。

    【疏】第八、亦从如来藏者以下,明如来藏异于横计。

    世尊,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如来藏者,堕身见众生、颠倒众生、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

    【钞】经云非我等,明藏异于横计非我、非众生者。无名云:非我者,于心多计此四。如来藏者,心而非心,故非此四也。我者,若于名色、阴、界、入中,无明不了,若即若离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众生者,于名色等中,妄计有我生故。命者,即是寿命,于名色等中,妄计我命根成就,连持不断故。人者,于名色等中,妄我是人,异于非行人身。见颠倒众生,则计有;空乱意众生,则计无。有则生常见,无则起断见。见断、见常者,尚不得因缘中道,岂能以如来藏为境界乎?净名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所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灭,灭诸相故。

    【疏】从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以下,别明境中第四,名自性清净章。此章来意者,物闻上第三如来藏章云此如来藏在惑之中,曰已为物依,非但出惑方为物依,即生疑:若尔,此如来藏必为生死被染,何尊为依?若言不染,既是隔别,奈得相依?所以今释:此如来藏自性清净,虽在惑中,不为生死所染,但隐覆而已。就中,初开为二:第一、胜鬘自说,第二、如来述成就。第一、胜鬘自说中,又开为四:第一、将明染不染,先会五种藏;第二、从此自性清净以下,明染不染难定;第三、从何以故以下,举世近事难定,为况远理;第四、从唯佛世尊以下,推明于佛。今第一,先会五种藏。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

    【疏】一、如来藏,蕴在惑内故名藏,亦含当果故名藏;二、法界藏,谓佛果含照法界,又云是常住法性;三、法身藏,谓法身含万德故名藏;四、出世间上上藏;五、自性清净藏。前一后一,就隐时为称;中三,就显时为称。隐显虽殊,即是一体。

    【钞】第八,自性清净章。

    无名云:近在烦恼之内,而远与涅槃体同,故名自性清净也。

    【疏】从此自性清净以下,第二、明染不染难定。

    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

    【疏】客尘烦恼,谓四住烦恼。上烦恼,谓恒沙上烦恼。言此如来藏,为此烦恼,被染不染,难可定知。何则?既是自性清净,何得言染?犹在惑中,那得不染?故云不思议如来境界也。

    【钞】客尘烦恼者,无名云:始虽貌同而性乖,终必远离以独绝,故谓之客也。

    不思议如来境界者,无名云:性虽不沦,而非不染,岂可思议?

    【疏】从何以故以下,第三、举世近事难定,为况远理。就中即有二:第一、明实法道中无染。

    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

    【疏】疑云:何以难知耶?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者,实法道中,善心前灭,烦恼后生,既不相及,安得有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者,不善心起,即是烦恼,有何烦恼更来相染耶?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者,触,犹及也。烦恼自灭,不及后心,心亦不触烦恼,既不相及,竟有何染?

    【钞】经烦恼不触心等者。无名云:心以虑知为能,烦恼以昧照为用。其犹明闇同处,而性自天隔,故名不相触也。既不相触,则义无染名也。此释不染也。释染者,五住地历然,非无烦恼;三乘同闇,非不染心也。

    言实法道中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是实有法,故云五阴是实法,众生是假名。故第六无间灭,意识生,前念灭,后念生,故不相及也。

    【疏】第二、明相续道中有。

    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

    【疏】第二、明相续道中有染。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者,相续道中假名有染。言以前善心不灭,转为后恶,恶有染前之义。言世间近事,染与不染,如是难定,况乎佛性深理,岂可定尔?

    【钞】相续道中,假名论之,由前念转为后念,后由前起,似有染也。

    【疏】从自性清净以下,第四、推明于佛,可见。

    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疏】从胜鬘夫人以下章中,第二、如来述成就中有二:第一、直述其上所说,即然难可定也。

    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

    【疏】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者,言藏为烦恼被染难可了知也。有二法难可了知者,二法谓藏理、世事也。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者,言藏理染、不染难可知也;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者,谓世事染、不染难可知也。然胜鬘自难定说,故推明于佛。而佛亦更述其语而已者,有二意:一、事中作论亦似染,二、理中作谈亦不染。所以更述其语而已也。

    【钞】有二法难可了知者。无名云:莫知所以有而有,一、难了也;靡识所以染而染,二、难了也。事中作论亦似染等者。迷如来藏,全理为事,如水成冰,故似于染;悟藏性常,常体清净,未曾变易,全事为理,如冰湿性,故不染也。

    【疏】第二、从如是二法以下,出能信此难定理人。上胜鬘既言难定,此如来亦言难定,即为信无据,所以举能信人劝信莫疑也。就中有三:第一、总明深解者,能信诸凡难信。

    如是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

    【钞】经云:大法菩萨者,无名云大法,犹大力之流也;闻说以入神,名为听受也。

    【疏】第二、从若我弟子以下,正出能信人,即是信、顺二忍菩萨。就第二正出中,即有二:第一、直出二忍章门。

    若我弟子随信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随顺法智而得究竟。

    【疏】若我弟子随信信增上者者,信,信忍章门。信增上者,谓登住之信,信中之上也。依明信已,随顺法智而得究竟者,顺忍章门,而疑只是顺忍章门。随信信增上者,只是举顺本也。

    【钞】出二忍章门者,云信是入道初门,智究竟之玄术故。依明信已,随顺法智;随顺法智已,究竟烦恼;究竟烦恼,则同一谛,常住一依也。

    【疏】第二、从随顺法智者以下,释顺忍。

    随顺法智者,观察施设根意解境界,观察业报,观察阿罗汉眠,观察心自在乐、禅定乐,观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圣自在通。

    【疏】第二释,唯释顺忍。一、观:观察施设根者,谓五根假施设。意解者,谓六识。境界者,谓六尘。此是十八界观。二、观:观察业报者,谓因、果二观。三、观:观察阿罗汉眠者,谓无明住地惑观。四、观:观察心自在乐。禅乐者,谓智、禅二观,智慧照境,住放为乐。五、观:观三乘神通力观。

    【钞】释顺忍章者。无名云:夫然,垢净祸福,唯心为主;知闇入明,唯信是先。是故若能履信以顺智者,烦恼不断而自灭,净心不莹而自明也。观察五事,以意解为初者,信等五根,是众德之本。习信之始,始乎意解;意解既成,然后实果可登也。习恶行以致苦果,修善业以招乐报者,亦由积豪之功也。先假以及真,故次说业报也。修习有二种:一者、积德,二者、尽垢。观察业报者,明积德也;观察罗汉眠者,明尽垢也。眠者,名身心昏昧,非真委体安寝也。既能从假以及真,积德而尽垢,尽垢之地,必依诸禅,故随其所乐而依之,则得所期之乐也。通为禅之果,故以禅明通也;假为真之基,故终于圣自在也。

    【疏】第三,从此五种巧便以下,结有能信。

    此五种巧便观成就,于我灭后未来世中,若我弟子随信信增上,依于明信随顺法智自性清净心,彼为烦恼所染污而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信如来者,有如是大利益,不谤深义。

    【疏】从此五种以下,第三、结。有能信入大乘道因者,明大乘道为佛作因。又云:八地以上是大乘道,信顺二忍是大乘因。信如来者,有如是大利益。不谤深义者,言此人前能信佛语故,得如是五种观之利益。所以因此五观之力,今亦能信此难定之理也。

    【疏】从尔时胜鬘以下,正体中之第三,举真子一章,明御乘人乘体乘境已竟故。此举真子一章,明三忍菩萨受此乘而行也。本义云:从若我弟子以下,入真子章。就中有二:第一、如来但举信、顺二忍,故名为略明真子;从此下,胜鬘备举三忍,故名为广明真子。而如来欲以此经推功于胜鬘,故但略明信、顺二忍,合为胜鬘真子章也。随欲可用,就中初开为三:第一、胜鬘请说

    【钞】第三、真子章。

    从本义下至真子章也,并古人义。

    尔时,胜鬘白佛言:更有余大利益,我当承佛威神复说斯义。

    【疏】更有余大利益者,上已明乘体及境,而未明行乘人,故言更有余大利益。亦可上如来举能信染、不染人利益,故仍言更有余通行此经人利益。

    第二,如来命说。

    佛言:便说。

    【疏】第三、从白言以下,正说。就第三正说中,开为五:第一、总唱三种人。

    胜鬘白佛言:三种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义离自毁伤,生大功德入大乘道。

    【钞】经离自毁伤等者。无名云:离毁伤,犹上不谤之大利;功德,犹上究竟之大益;入大乘,犹上所谓随信者也。

    【疏】第二,从何等为三以下,别列三种人。三种人若为别?

    何等为三?谓若善男子、善女人自成就甚深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随顺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仰推如来。

    【钞】经成就甚深法智等者。无名云甚深法智,谓大菩萨也。世尊就末以为教故辨之,而不名胜鬘。欲广其义,故列为真子之上。

    经是名等者。无名云:真子之名,本出于随信,故举末以结叹也。

    【疏】第三、从除此诸善男子以下,明调伏恶人。

    除此诸善男子、善女人已,诸余众生于诸深法坚着妄说、违背正法、习诸外道腐败种子者,当以王力及天龙鬼神力而调伏之。

    【疏】言胜鬘自能以如王力及天龙力而调伏之也。

    【钞】经腐败种子等者。无名云:以邪为正,谓能出离者,是腐败之种子也。假人神之力,以调伏众生,令入信者,亦是佛之真子也。

    【疏】第四,从尔时胜鬘以下,明说竟致敬。

    尔时,胜鬘与诸眷属顶礼佛足。

    【钞】经顶礼佛足者,无名云:明义既终,敬礼承旨也。

    【疏】第五、明佛述叹,即是有二:第一、叹其调伏恶人。

    佛言:善哉!善哉!胜鬘,于甚深法方便守护,降伏非法善得其宜。

    【钞】经:善得其宜者。无名云:不因人神之力,则至道无由。先大胜鬘始言承旨而说,佛今叹善哉,可曰神会也。

    【疏】第二,从汝已亲近以下,叹说非适今。

    汝已亲近,百千亿佛,能说此义,

    【疏】此义者,通举体、境及行、乘、人诸义也。从尔时,世尊放胜光明以下,经中第三、流通说,又开为三:第一、明如来将欲流通此经,还于舍卫国;第二、从尔时,世尊入祇桓林以下,正明流通;第三、从时,天帝释白佛言以下,列十六名,结成题目。就第一、还舍卫中,亦有二:第一、直唱还

    尔时,世尊放胜光明普照大众,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足步虚空还舍卫国。

    【钞】第三,流通分。

    放胜光明等者。无名云:乘感而来,以涤众心,则名为放。应毕而往,津悟已深,故曰胜也。法身无形,形以应显,显由物彰者,何法而非化耶?是以举足下足,皆佛事也。将明法本自空,因缘故有,所以始从空中来也。既已有矣,复还之无,故从地而升空也。若乘空者,与有不异,故云足步也。既能在有不有,处空不空,故可化流二国,道济无穷也。

    【疏】第二,从胜鬘以下,明奉送。

    时,胜鬘夫人与诸眷属,合掌向佛观无厌足,目不暂舍,过眼境已踊跃欢喜,各各称叹如来功德。具足念佛还入城中,向友称王称叹大乘。城中女人七岁已上化以大乘,友称大王亦以大乘化诸男子七岁已上,举国人民皆向大乘。

    【疏】亦可身出城而送,亦可但心送而已,还入城亦然。

    【钞】经观无厌足,目不暂舍等者。无名云:领缘步之玄旨,极心目以送归,虽形离而神会,何此度之?

    经:具足念佛者,巍巍承感而至,于佛无来,应毕而往,于佛无去,是名具足念也。

    经:向友称王,称叹大乘者,称缘既异,则所悟不同。是以胜鬘之会,友称近而不预。

    【疏】就第二,正明流通,又分为四:第一,明将欲附嘱先集众。

    尔时,世尊入祗桓林,告长老阿难及念天帝释。应时帝释与诸眷属,忽然而至住于佛前。

    【疏】第二,从向天帝释以下,为众复广说此经。

    尔时,世尊向天帝释及长老阿难广说此经。

    【疏】第三,从说已告帝释以下,附帝释流通天上。

    说已,告帝释言:汝当受持读诵此经。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于恒沙劫修菩提行行六波罗蜜;若复善男子、善女人,听受读诵乃至执持经卷,福多于彼,何况广为人说!是故,憍尸迦,当读诵此经,为三十三天分别广说。

    【疏】第四,从复告阿难以下,附阿难流通人间。

    复告阿难:汝亦受持读诵,为四众广说。

    【疏】帝释是佛檀越,常为请法之主,阿难是佛亲侍,兼复多闻,所以附嘱此二人也。

    【钞】经告帝释者,阿难每亲承圣旨,以宣布未闻,故上先告也。帝释能使道给天人,流通无外,故次先命也。虽意存弥广,且以辅臣为首也。理深难受,亦宜以四众为限。常为请法之主者,法华云: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乃至请我转法轮。

    【疏】就第三,列十六名,结成题目,即有七:第一,明帝释请经名。

    【钞】请经名目者,欲因名以保实也。

    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

    【疏】第二、从佛告帝释以下,如来叹经功德。

    【钞】经叹经功德者,无名云:虽名以宣德,而为名本,故先言其实也。

    佛告帝释:此经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一切声闻、缘觉不能究竟观察知见。

    【疏】第三,从憍尸迦以下,许说戒听。

    憍尸迦,当知此经甚深微妙大功德聚,今当为汝略说其名。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钞】经深微妙大者,明理深德大,难可为称谓也。虽随其义,判为十五,犹是略也。宜思其义,而会其文也。

    【疏】第四,从时天帝释以下,奉旨。

    时,天帝释及长老阿难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疏】第五,从佛言此经以下,正列十六名,结成题目。

    佛言:此经叹如来真实第一义功德,如是受持;不思议大受,如是受持;一切愿摄大愿,如是受持;说不思议摄受正法,如是受持;说入一乘,如是受持;说无边圣谛,如是受持;说如来藏,如是受持;说法身,如是受持;说空义隐覆真实,如是受持;说一谛,如是受持;说常住安稳一依,如是受持;说颠倒真实,如是受持;说自性清净心隐覆,如是受持;说如来真子,如是受持;说胜鬘夫人师子吼,如是受持。复次,憍尸迦,此经所说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

    【疏】然此经既以上十四章为正体,则名亦应有十四。而今列中倍二,合有十六名:一名胜鬘师子吼,如是受持;二名复次,憍尸迦,此经所说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而此二名更无别体,前一名但是通以人名标其所说一教,后一名亦总取其所说理为目此经。然此十四章,即其名体各异,不可以题卷首,所以举此二名以为首题也。经题云胜鬘师子吼,此举第十五名;一乘大方便方广,举第十六名。

    【钞】标其所说一教等者,前一举人,后二举法,合此人、法,共为题名,人为能说,法为所说。此即通十四章,举总摄别,理无不周。其余一十四章,章章名异,名下体异,既具名、体,故不可独取一名为题也。

    【疏】第六,从憍尸迦!今以此说以下,重劝流通。

    憍尸迦,今以此说胜鬘夫人师子吼经付嘱于汝,乃至法住受持读诵广分别说。

    【钞】经受持者,敬纳为受,不妄为持也。经乃至法住受持等者,无名云阿难则随佛常住,常释则天寿弥久,故同以法住为期也。

    【疏】第七,从帝释白佛言以下,奉旨而受行也。

    帝释白佛言:善哉!世尊,顶受尊教。时,天帝释、长老阿难,及诸大会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钞】七、奉旨者,无名云:阿难密奉圣旨,帝释显受尊教也。

    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六(终)

    谨寄入胜鬘疏钞一本。

    右,彼钞者,大唐高僧之制造,日域面目之秘书也。贞观十三之运,虽请求于我朝;建长第七之历,才访得乎荒陵。恨矣忘先哲之芳志,可悲失后锐之龟镜。依兹匆写一本,永冀传通矣。伏惟上宫王圣灵者,东隅佛法之曩祖也;法隆学问寺者,太子郑重之御愿也。才辨因果之人,谁忘皇太子之鸿恩?苟志报谢之辈,须崇法隆寺之人法。圣灵忝留义疏于末代,寺家又昌夏冬之研练,须写此钞,安置彼寺。仍更修写一本,永以寄入,以谢圣灵无穷之恩德,以拟寺中琢磨之披览而已。丹襟之旨,盖以若斯。

    建长八年三月十八日,西大寺众首苾刍睿尊。

    此钞者,延历寺座主慈觉大师,以承和五年奉使入唐,幸达扬州,询求法文。缘宿殖故,遇此疏钞,写得送归睿山镇藏。其疏主者,南岳大师后身上宫太子。又钞主者,天台六祖妙乐弟子。祖孙道合,光荣妙极。吾师获之,流传本朝,可谓系固之士。权示先后,传教救迷。末学信之,须笃敬重。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前入唐沙门圆珍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