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四库本]

通鉴纪事本末[四库本] / 袁枢

人气:2已完成投票加入书架

最新章节:正文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二下(2023-10-04 06:37)
  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宋朝之前,中国史书不外两种,即编年、纪传二体。前者以年为纪,后者以人为主。虽各有所长,但都不善记事,“或一事而隔阅数卷”;“或一事而复见数篇”。袁枢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但苦其浩博。有时一事延续数年,如果想要知其全貌,便要翻阅数卷。为解决这个困难,便以事件为中心,把分散的史料集中起来,按照《通鉴》原来年次,抄上原文和司马光的论,并起一题目,共编纂239个条目,另有附录66事,附在各条目之后,以类编纂,辑成一书。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记载1360余年的史事。由于每事一篇,起迄了然,故称“纪事本末”。全书共42卷。所记305件大小事情,绝大部份是政治、军事事件。涉及经济方面的,只有唐朝两条。一是奸臣聚敛,一是两税之弊。作者开始编撰时间不详,书成约在乾道九年(1173)。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上孝宗。孝宗阅后大为赞赏:“治道尽在是矣”。诏令严州摹印10部(作者时任严州教授),此书因而得以迅速流传。从史料价值方面看,本书内容全部录自《资治道鉴》,没有作者一句话。所收集的也是材料集中的题目,零碎材料,也还要查阅《通鉴》原本,因此其使用价值就受到一定限制。但从史籍的编纂方法来说,却是开创了一种新体裁。另外阅读方便,故事性强,也吸引了不少读者。之后,各种纪事本末体书相继问世,极大丰富了中国史学宝库。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书教下》中赞此书“文省于纪传,事豁编年”。《四库全书总目》也说“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明,一览了然,遂使记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见”。此书最早刻本为南宋淳熙二年(1175)严陵郡摹刻本。明末,张溥在《通鉴纪事本末》每一篇后作一论,附在原篇之后,并按原本条目重新析为239卷。此书刊出后,宋42卷本渐为减少。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是为最好版本。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推荐阅读:庆余年林徽因书信集彼得大帝克林威尔清史论丛州县初仕小补拿破伦林肯苏格拉底中日战辑选录

正文

御制题宋版通鉴纪事本末
御制通鉴纪事本末题辞
提要
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五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五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六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六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七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七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八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八中
通鉴纪事本末卷八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九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九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一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一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二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二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三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三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四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四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五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五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六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六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七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七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八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八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九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九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二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二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三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三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四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四中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四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五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五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六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六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七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七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中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中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中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二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二下
通鉴纪亊本末卷三十三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三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上
通鉴纪亊本末卷三十四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六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六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七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七中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七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八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八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中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一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一下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二上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