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唐五代词

俞平伯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唐宋词选释最新章节!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敦煌曲子词

    菩萨蛮①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② ,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③ 。

    【注释】

    ①这篇叠用许多人世断不可能的事作为比喻,和汉乐府《上邪》相似。但那诗山盟海誓是直说;这里反说,虽发尽千般愿,毕竟负了心,却是不曾说破。  ②“参”“辰”,两星名。参(shēn),参宿,在西方;辰,心宿,在东方。天体上距离约一百八十度。出没不相值,亦叫“参”、“商”。辰为商(殷商)星,见《左传·昭公元年》。参、辰本不能并见,况在白昼。  ③纵然具备上边所说各项条件,盟誓可以罢休,却仍不能休,还要等待三更时看见日头。一意分作两层,加重之辞。

    浣溪沙

    五里竿头风欲平① 。长风举棹觉船行。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② 。  满眼风波多 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③ 。

    【注释】

    ①“竿头”或校作“滩头”。“五里”疑为“五两”之误。五两,鸡毛制,占风具。郭璞《江赋》:“觇五两之动静。”如不改字,解释为船行五里,风忽小了,亦通。  ②“长风”似与上文“风欲平”矛盾,故或校作“张帆”。但张帆即无须举棹,这里恐是倒句。追叙风未平、未转顺风时的状况。逆风划船,走得很慢,所以说“觉船行”。“举棹”正和“停却棹”对,反起下文不摇船,顺风挂帆,船走快了,所以说“是船行”。两语相承,用“觉”“是”两字分点,似复非复。  ③梁元帝《早发龙巢》:“不疑行舫动,惟看远树来。”

    望江南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鹊踏枝①

    叵耐② 灵鹊③ 多 语④ ,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⑤ 。  比拟⑥ 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释】

    ①“鹊踏枝”为“蝶恋花”之异名。这和后来的“蝶恋花”,句法亦颇不同,故仍其原题。  ②“叵”是“可”的反文,不可也;读为“不可”的合音。叵耐,不可耐。犹俗语说“叵测”,不可测。  ③《淮南子·氾论训》高注:“乾鹄,鹊也,人将有来客,忧喜之征则鸣。”《开元天宝遗事》:“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近代也还有这种迷信的说法。参看下宋欧阳修《玉楼春》注⑤。  ④原作“满语”,“满”字疑是“ ”之形误,欺瞒。或校作“谩”。“ ”与“满”较近。  ⑤不要和他说话,即不要听他的话。  ⑥“比拟”,准备。

    别仙子①

    此时模样,算来是秋天月。无一事,堪惆怅,须圆阙② 。穿窗牗,人寂静,满面蟾光如雪。照泪痕何似,两眉双结。  晓楼钟动,执纤手,看看③ 别。移银烛,偎身泣,声哽噎。家私事,频付嘱,上马临行说。长思忆,莫负少年时节④ 。

    【注释】

    ①全篇从男子方面,追忆离别,描写对方。开首借月比人,即以月的圆缺来说明人事的变迁;以后用月影穿窗照见美人,实写临别情景,直贯篇终。  ②人本和月一样地圆满,所以说无一事堪惆怅,只是月有圆缺,人有离合,未免可惜,即是可惆怅。圆阙并列,却重在“阙”。“须圆阙”,须有圆缺,定有圆缺的意思,唯口气较软。须犹应也,必也,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  ③“看看”,转眼,估量时间之辞,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  ④这是总结上文的种种的叮咛嘱咐,语在虚实之间。

    南歌子二首①

    斜影珠帘立② ,情事共谁亲?分明面上指痕新?罗带同心③ 谁绾?甚人踏裰④ 裙?  蝉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红妆垂泪忆何君?分明殿前直说,莫沉吟。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梦中面上指痕新⑤ 。罗带同心自绾。被蛮儿⑥ 踏裰裙。  蝉鬓珠帘乱⑦ ,金钗旧股分⑧ 。红妆垂泪哭郎君。信是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

    【注释】

    ①设为男女两方相互问答。这是民歌的一种形式,源流都很长远。词的初起,有多样不同的风格。此二首有意校字。第二首“哭郎君”以下原在另一首上,盖是错简,今校改。  ②“影”,原作 ,将“彡”搬在左边,即影字的俗写。人的影子映着珠帘。或将“影”改为“倚”,未是。  ③“同心”,结子的一种式样,表示恩爱。  ④“裰”,补也,文义不合,当是错字。或引唐窦梁宾《喜卢郎及第》:“小玉惊人踏破裙”句校作“破”。“破”可作语助用,当轻读。  ⑤说面上的指痕是自己梦中弄上的。  ⑥“蛮”校改字,原作“ ”,误。“蛮儿”,小儿。李贺《马诗》:“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⑦即用原第一问“斜影珠帘立,情事共谁亲”,回答第五问“蝉鬓因何乱”,章法整中有散。  ⑧金钗是早年丢掉的,或从前别君时所分,所以说“旧股分”。

    抛球乐

    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① 。子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么② ?

    【注释】

    ①白描写法,口气神情非常婉转,不像一般的七言诗句,别具一种风格。“他”,(tuō)。  ②“知闻”在唐诗中,或作名词用,或作动词用,详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这里当是名词,作朋友、相知解。若释为过从结交,当动词用,就和下文“解”字相犯,一句中有了两个谓语反而费解。“淡薄知闻”是一个词组,和张书所引“琴里知闻”“酒知闻”相像。这句如翻成现代语,大略是:薄幸的相知懂得人好心吗?是承上“少年公子负恩多”,说出这首词的本意。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被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菩萨蛮

    平林漠漠① 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②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③ 。  玉阶空伫立④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⑤ ,长亭更短亭⑥ 。

    【注释】

    ①漠有广阔义。“漠漠”,平远貌。  ②这和杜甫《滕王亭子》:“清江锦石伤心丽”,句法极类似。伤心是重笔。“伤心丽”极言文石五色的华美;“伤心碧”极言晚山之青,有如碧玉。  ③“人”指思念征夫的女子。孟浩然《秋登南山寄张五》:“愁因薄暮起”,又皇甫冉《归渡洛水》:“暝色赴春愁”,都和这词句意境相近。孟浩然和李白同时,皇甫冉比太白年代更后,李白恐不会袭用他们的句子。前人诗词每有一种常用的言语,亦可偶合。如梁费昶《长门怨》:“向夕千愁起”,早在唐人之先。意境亦大略相同。  ④过片另起,和上片“有人楼上愁”,不必冲突。如《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这是在楼下;下文换韵接“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便在楼上了。这些都多方表示盼望之情。《草堂诗余》“玉阶”作“栏干”。  ⑤许昂霄《词综偶评》:“远客思归口气,或注作‘闺情’,恐误。又按李益《鹧鸪词》云:‘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此词末二句,似亦可如此解,故旧人以为闺思耳。”许亦无定见,两说并存。但释为闺情当比较合适。如许说:“楼上凝愁,阶前伫立,皆属遥想之词”,岂非全篇都是想象了。  ⑥《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指大道上行人休息停留的地方。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白氏六帖》卷三“馆驿门”引庾赋,并云:“言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①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② 伤别。  乐游原③ 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④ 。

    【注释】

    ①《列仙传》上:“箫史者,秦穆公时人,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一旦皆随凤凰飞去。”“娥”,美人通称,秦娥犹言秦女,指弄玉。楼、台亦通称,秦楼即秦台。  ②“灞陵”,汉文帝陵,在长安东,附近有灞桥,唐人折柳送别的所在。  ③乐游苑在汉长安东南,至唐称乐游原,一名乐游园,在长安城内升道坊龙华寺之南。曲江在同地。  ④汉代宫殿唐时尚有存者,如史载贞观七年太宗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见《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唐纪》)。又借汉喻唐,唐人诗中常见。篇中所云,不必泥于汉家,盖中晚唐时人伤乱之作。

    韩 翃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姬人柳氏,曾为番将沙吒利所夺,后仍归韩。德宗时为中书舍人。

    章台柳①

    章台柳② ,章台柳,往日依依③ 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注释】

    ①韩翃和柳氏赠答故事,详见许尧佐《章台柳传》(《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孟棨《本事诗》。  ②“章台”,汉长安中街名,见《汉书·张敞传》,是繁华的地方,后来每借称妓院所在。六朝、唐人已用其事与杨柳相连。如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崔国辅《少年行》:“章台折杨柳。”《古今诗话》:“汉张敞为京兆尹,走马章台街。街有柳,终唐世曰章台柳。故杜诗云:京兆空柳色。”(《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六七柳部引。《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十三所引略同,有脱文,引杜诗“柳色”作“柳市”,出杜集别本。杜句在《八哀篇·严武》诗中。《古今诗话》已逸,疑即宋李颀《古今诗话录》,见《宋史·艺文志》)。  ③“依依”,柔软貌。《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往日依依”从《全唐诗》本,《章台柳传》引作“颜色青青”,《本事诗》引作“往日青青”。

    柳 氏

    事迹见前。

    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① ,纵使君来岂堪折。

    【注释】

    ①《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张志和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著书名《玄真子》,亦以自号。

    渔 父

    西塞山① 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 肥。青篛笠③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一引《乐府记闻》称张志和“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词”。西塞山在浙江湖州市吴兴区西。  ②“鳜鱼”,一种大口细鳞,淡黄带褐色的鱼,今呼桂鱼,即鳜之音转。  ③“篛笠”,篛通作“箬”,竹箬做的斗笠。

    韦应物

    韦应物(737——?),长安人。唐玄宗时为三卫郎。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所作词仅存《三台》、《转应》数曲。

    调笑令①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② 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注释】

    ①本调“仄、平、仄”,凡三换韵。  ②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史记索隐·匈奴传》:“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因王叔文事贬为朗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又贬连州刺史。晚为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禹锡在朗州,曾仿民歌为新词。有《刘宾客集》。

    竹枝四首①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瞿塘② 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③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④ 。

    【注释】

    ①《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近代曲辞:“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刘禹锡原作有小引。  ②“瞿塘”亦作“瞿唐”,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奉节县。有滟滪堆,在江心。  ③“畬”,麻韵,shē。杜甫《秋日夔府咏怀》:“烧畬度地偏。”钱谦益笺引旧注:“楚俗烧榛种田曰畬。先以刀芟治林木曰研畬。其刀以木为柄,刃向曲谓之畬刀。”即所谓“刀耕火种”。耕种三年,田地须休息一次,故用《尔雅》“三岁曰畬”的畬字。  ④“情”、“晴”谐音。古乐府诗廋词,或出谜面,或出谜底。一般多用谜面,如“见莲不分明”,莲者,怜也之类;亦有出谜底者,如“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者,碁也。或依宋本刘集作“道是无晴还有晴”。《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一作晴。”作两“情”者出谜底也,作两“晴”者用谜面也。亦有上“情”下“晴”,谐音互见,蕴藉出之者,如清人朱子涵《重刊明钞刘宾客文集》卷二十七作“道是无情还有晴”。“情”、“晴”形似音同,流传易误。既各有合于古乐府辞例,自不妨并存。今仍从通行本并作“情”字,而记其异文,以供参考。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① 满江隈。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② 。

    【注释】

    ①许浑《题峡山寺》四首之三:“蛮女半淘金。”金有矿金、沙金诸名称。淘沙金称为“淘金”或“淘沙”。  ②盖言王侯贵妇之金钱富贵,尽是从劳动男女在沙中浪底之辛勤劳动中得来。本篇在唐人词中,思想性殊高。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重庆市)刺史。后为杭州刺史,又为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

    竹 枝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① 月向西。唱得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② 一时啼。

    【注释】

    ①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西汉末公孙述据此,自号白帝,山、城因此得名。刘备伐东吴败归,就死在白帝城。用地名即景,亦有怀古意。  ②《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诗《下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到唐代还是那样。“闇”,同“暗”。传世本《尊前集》,如黄荛圃旧藏明钞本,《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汲古阁本,俱作“闇”,缰村本作“闲”,盖误。残夜鸟啼,作“闇”自好。白氏本集亦作“闇”。

    望江南二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②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③ ,郡亭④ 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注释】

    ①“谙”,熟悉。  ②蓝草,蓼蓝,可制靛青。  ③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作者有《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宿因月桂落”,自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又《东城桂》诗自注:“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这不过是中秋晚上到天竺山中赏月罢了。  ④“郡亭”,在杭州,盖即虚白亭。作者有《郡亭》诗:“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

    温庭筠

    温庭筠(812——?),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大中初(850左右)应进士,不第。黜为方城(今属河南)尉,改隋县(今属湖北)尉,后为国子助教。卒于咸通八年(867)以前。《旧唐书》谓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其词六十六首。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

    菩萨蛮

    小山① 重叠金明灭② ,鬓云欲度③ 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④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⑤ 。

    【注释】

    ①近有两说,或以为“眉山”,或以为“屏山”,许昂霄《词综偶评》:“小山,盖指屏山而言”,说是。若“眉山”不得云“重叠”。  ②承上屏山,指初日光辉映着金色画屏。或释为“额黄”、“金钗”,恐未是。  ③《词综偶评》:“犹言鬓丝撩乱也。”“度”字含有飞动意。  ④这里写“打反镜”,措辞简明。  ⑤“帖”,“贴”字通,和下文金鹧鸪的“金”字遥接,即贴金,唐代有这种工艺。“襦”,短衣。绣罗襦上,用金箔贴成鹧鸪的花纹。

    又①

    水精帘里颇黎枕② ,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③ 。  藕丝秋色浅④ 。人胜参差翦⑤ 。双鬓隔香红⑥ ,玉钗头上风⑦ 。

    【注释】

    ①本词咏立春或人日。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②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颇黎”,即玻瓈、玻璃。  ③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后来说本篇者亦多采用张说。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详见《读词偶得》。  ④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翦”连。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的“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的“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作者另篇《归国遥》:“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⑤“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翦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花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粱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⑥“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⑦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又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① ,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② 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③ 。

    【注释】

    ①指衣上的绣纹。  ②“越溪”即若耶溪,北流入镜湖,在浙江绍兴市,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本词疑亦借用西施事。或以为越兵入吴经由的越溪,恐未是。杜荀鹤《春宫怨》:“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亦指若耶溪。  ③上片写宫廷光景;下片写若耶溪,女子的故乡。结句即从故人的怀念中写,犹前注所引杜荀鹤诗意。“君”盖指宫女,从对面看来,用字甚新。柳色如旧,而人远天涯,活用经典语。见前韩翃《章台柳》注③。

    又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长① ,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落月明残② ,锦衾知晓寒③ 。

    【注释】

    ①“深处”承上“重帘”来,指帘帷的深处。“麝烟”,一作“麝煤”,都指烛花。其指香墨时另是一义。以香料和油脂制烛,叫“香烛”。作者另篇《菩萨蛮》:“香烛销成泪。”“麝烟”、“麝煤”是另一种说法。薛昭蕴《浣溪沙》“麝烟兰焰簇花钿”,可互证。  ②这里不必纪实,犹李存勖《忆仙姿》(《如梦令》):“残月落花烟重。”或校“花落”作“花露”,恐非。  ③张惠言《词选》评:“此自卧时至晓,所谓‘相忆梦难成’也。”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① ,画屏金鹧鸪② 。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③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注释】

    ①陈伏知道《从军五更转》:“城乌初起堞。”  ②“塞雁”、“城乌”是真的鸟,屏上的“金鹧鸪”却是画的,意想极妙。张惠言《词选》评:“三句言欢戚不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即张氏说。李贺《屏风曲》:“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词意如本此,画屏中人,亦未必乐也。  ③“谢家池阁”,字面似从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来,词意盖为“谢娘家”,指女子所居。韦庄《浣溪沙》:“小楼高阁谢娘家”,这里不过省去一“娘”字而已。

    又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① ,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②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注释】

    ①“梧桐树”以下,谭献评《词辨》:“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谭评末句不大明白。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  ②“不道”,不理会。言风雨不管人心里的痛苦。

    杨柳枝

    织锦机边① 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② 。

    【注释】

    ①借用前秦窦滔妻苏蕙故事。苏氏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事见《晋书·列女传》。  ②“塞门”两句,翻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更深一层。张敬忠《边词》:“二月垂杨未挂丝。”

    南歌子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② 。偷眼暗形相③ ,不如从嫁与④ ,作鸳鸯。

    【注释】

    ①谭献评《词辨》:“尽头语,单调中重笔,五代后绝响。”  ②这两句,一指小针线,一指大针线。小件拿在手里,所以说“手里金鹦鹉”。大件绷在架子上,俗称“绷子”,古言“绣床”,人坐在前,约齐胸,所以说“胸前绣凤凰”。和下面“作鸳鸯”对照,结出本意。  ③“形相”,犹说打量,相看。曹唐《小游仙诗》:“心知不敢一形相。”  ④“从”,任从。“从嫁与”,就这样嫁给他,不仔细考虑。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①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② 水悠悠③ ,肠断白 洲④ 。

    【注释】

    ①《西洲曲》:“望郎上青楼。”  ②“脉脉”,含情相视貌。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字当作“眽”,相视也。  ③与《西洲曲》“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意境相同;诗简远,词婉转,风格不同。  ④ 花白色,故称“白 ”。洲,水中可住的小岛。《白香山诗集》补遗卷上《送刘郎中赴任苏州》,汪立名注引《太平寰宇记》:“白 洲在湖州霅溪之东南,去洲一里。洲上有鲁公颜真卿芳菲亭,内有梁太守柳恽诗《江南曲》云:‘汀洲采白 ,日暮江南春’,因以为名。”又白居易《得杨湖州书》诗:“白 洲上春传语”;后集卷十五附白氏所作《白 洲五亭记》说得很详细。这里若指地名,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中唐赵微明《思归》诗中间两联云:“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惟见分手处,白 满芳洲。”合于本词全章之意,当有些渊源。

    韩 偓

    韩偓,字致尧,一作致光,京兆万年(今属陕西)人。龙纪元年(889)进士。唐昭宗时以反对朱温贬濮州(今属山东)司马。唐亡,依王审知。自号玉山樵人。有艳体诗《香奁集》。

    生查子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①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②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③ 。

    【注释】

    ①“故故”,故意。以为人睡着了,久待不耐,有意惊醒她。  ②《古诗十九首》:“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③两句写就寝后依旧不眠金穗,灯芯结为灯花。结得过长了,有时会掉下一些火星,写残夜光景。

    皇甫松

    皇甫松,名一作嵩,字子奇,睦州(今属浙江)人。皇甫湜子。《花间集》称其为“皇甫先辈”(唐人呼进士为“先辈”,见《资治通鉴》卷二六七)。

    浪淘沙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① 半欲沉。宿鹭眠鸥飞旧浦② ,去年沙嘴是江心③ 。

    【注释】

    ①“罾船”,扳罾的船。《汉书·陈胜传》颜师古注:“罾,鱼网也,形如仰伞盖,四维而举之,音曾。”  ②“浦”,大水有小口别通,亦可作水边解。参看下孙光宪《菩萨蛮》注⑨。  ③现在的沙嘴(沙滩)当去年还在江心,言江沙淤积得很快。汤显祖评《花间集》:“桑田沧海,一语道破。”

    望江南

    兰烬① 落,屏上暗红蕉②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③ ,人语驿边桥④ 。

    【注释】

    ①灯烛之芯结花如兰。李贺《恼公》:“蜡泪垂兰烬。”王琦注:“兰烬,谓烛之余烬状似兰心也。”  ②《格致镜原》卷六八引《益部方物略记》:“红蕉于芭蕉盖自一种,叶小,其花鲜明可喜(即今之美人蕉),蜀人语染深红者谓之蕉红。”这里“红蕉”,盖亦指颜色,犹言蕉红。残夜灯昏,映着画屏作深红色。  ③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云:‘暮雨萧萧郎不归。’”《诗·郑风·风雨》:“风雨潇潇。”“潇潇”、“萧萧”字通,雨下得很急。  ④骑马以传递公文叫“驿传”,沿途供他们休息的所在叫“驿舍”,或临水有桥叫“驿桥”。

    又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① 。梦见秣陵② 惆怅事③ ,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注释】

    ①“帘旌”,帘额,即帘子上部所缀软帘。白居易《旧房》:“床帷半故帘旌断。”李商隐《正月崇让宅》:“蝙拂帘旌终展转。”  ②“秣陵”,即金陵,今南京市。  ③下边所写梦境本是美满的,醒后因旧欢不能再遇,就变为惆怅了。用“惆怅事”一语点明梦境,又可包括其他情事,明了而又含蓄。

    采莲子

    菡萏香连十顷陂① 举棹② ,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注释】

    ①《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陂,水边堤岸。分言之,荷花含苞的叫菡萏,盛开的叫芙蕖,但通言没有分别。  ②“举棹”、“年少”,叶韵,都是《采莲子》例有的“和声”。

    又

    船动湖光滟滟① 秋举棹,贪看年少信船流② 年少。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遥被人知半日羞③ 年少。

    【注释】

    ①“滟滟”,光动摇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滟滟随波千万里。”  ②“信船流”,犹“任船流”。女子忘却划船,任它自流。  ③“半日羞”,羞了好一会儿。倒装句法。

    韦 庄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属陕西)人。广明元年(880)黄巢破长安,庄在都中,有《秦妇吟》记其事。唐昭宗乾宁元年(894)成进士。蜀王建称帝,庄为宰相。在成都时曾居杜甫草堂故址,故诗集号《浣花集》。

    浣溪沙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① 。  暗想玉容何所似② ?一枝春雪冻梅花③ ,满身香雾簇朝霞④ 。

    【注释】

    ①“谢娘”,六朝时已有此称。《玉台新咏》有徐悱妇《摘同心支子寄谢娘因附此诗》。或以为指李德裕撰《谢秋娘曲》之谢秋娘,恐非。“谢娘家”见上温庭筠《更漏子》注③。这句承上“惆怅梦余”来,梦到伊处,醒却不是,只见斜月残灯而已。又开出过片“暗想”以下。  ②汤显祖评:“以暗想句问起,则下二句形容快绝。”  ③此句又见作者诗《春陌二首》之一。  ④曹植《洛神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又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① 。  咫尺画堂深似海② ,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③ ?

    【注释】

    ①一句叠用两个动词,代对方想到自己,透过一层,曲而能达。句法亦新。  ②仍是室迩人远、咫尺天涯意。  ③下三句说出本事。人不必远,以阻隔而堂深;其所以阻隔却未说破。“携手入长安”者,盖旧约也,今唯有把书重看耳,几时得实现耶?宋周邦彦《浣溪沙》:“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长安。”殆即由此变化,而句意较明白,可作为解释读。

    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① 。纵被无情② 弃,不能羞。

    【注释】

    ①“休”,罢。这一辈子也就此算了。  ②“无情”作名词用,仿佛说“薄情”,指薄情的男子。

    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①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② ,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③ 。

    【注释】

    ①以句法看,当连上“四月十七”为一句;以韵脚论,仄韵换平韵,“时”与“眉”叶;就意思论,“时”字承上,“别君”启下离别光景:如这等地方,句读只可活看。  ②单看上片,好像是一般的回忆,且确说某月某日,哪知却是梦景。径用“不知”点醒上文,句法挺秀。韦另有《女冠子》,情事相同,当是一题两作,那首结句说:“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就太明白了。  ③结句以“天边月”和上“四月十七”时光相应,以“没人知”的重叠来加强上文的“不知”,思路亦细。

    菩萨蛮

    红楼① 别夜堪惆怅,香灯② 半卷流苏帐③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④ ,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注释】

    ①“红楼”指豪门富家的住所。李白《侍从宜春苑》诗:“紫殿红楼觉春好。”白居易《秦中吟》:“红楼富家女。”作者《长安春》诗:“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  ②“香灯”,用香料制油点的灯。  ③下垂曰“苏”。今吴语犹谓“须”曰“苏”,如“苏头”即“须头”,也就是流苏。唐诗“须”字亦每读若“苏”音。以五彩羽毛为之,后亦用彩线。王维《扶南曲》:“翠羽流苏帐。”  ④“金翠羽”,琵琶的装饰,嵌金点翠在捍拨上。琵琶槽上安置金属薄片,来防止弹拨的损伤,叫“捍拨”。捍有捍卫、保护意。

    又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①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

    ①“炉”,从南宋绍兴刻本《花间集》,各本亦有作“垆”者,意同,谓酒店用土砌台安放的大酒缸。《史记·司马相如传》:“而令文君当炉”,韦昭曰:“炉,酒肆也,以土为堕,边高似炉。”《后汉书·孔融传》注:“炉,累土为之,以居酒瓮,四边隆起,一面高,如锻炉,故名炉。”这里用《相如传》卓文君事来比喻西蜀的女子,切本地风光。《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皓腕凝霜雪”,与之句意亦相近。

    又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① ,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② ,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注释】

    ①白居易《魏王堤》:“柳条无力魏王堤。”又屡见于白诗,如《魏堤有怀》、《三月三日祓禊洛滨》等篇。即魏王池。《清一统志》卷一六三:“魏王池在洛阳县南,《明统志》:洛水溢为池,为唐都城之胜。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②《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韩婴《诗传》:“三月桃花水。”后世称春涨为“桃汛”。这里写景,亦可真有桃花。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意谓处处都是桃花流水,却找不着这桃花源了。又江总《乌栖曲》:“桃花春水木兰桡”,用法和这词更近。“渌”,水清貌。一本作“绿”。

    薛昭蕴

    薛昭蕴,《花间集》称为“薛侍郎”,字里无考。新旧《唐书》有薛昭纬传,言其乾宁中为礼部侍郎;《北梦琐言》谓昭纬好唱《浣溪沙》词。后世乃有以昭纬、昭蕴为一人者(如王国维《庚辛之间读书记·跋覆宋本花间集》),疑非是。盖史载昭纬卒于唐末;而《花间集》列昭蕴于韦庄、牛峤之间,当为前蜀时人。

    浣溪沙

    红蓼① 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 ② 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③ ,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释】

    ①“蓼”,生在水边的叫水蓼,亦称泽蓼。秋日开花,紫红色。  ②“ ”,通“颦”,颦蹙。  ③美人皱眉,摇船的也似为她惆怅。愁字意思很轻。

    又

    粉上依稀有泪痕,郡庭花落欲黄昏,远情深恨与谁论。  记得去年寒食节① ,延秋门② 外卓金轮③ ,日斜人散暗消魂。

    【注释】

    ①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并云有斗鸡、打球、秋千等戏。古代为游赏的佳节。  ②“延秋门”,唐代长安禁苑的西门,在故汉未央宫之西。  ③“卓”,立。“卓轮”,停车。

    张 泌

    张泌,《花间集》列于牛峤、毛文锡之间,称为“张舍人”,字里无考。南唐时别有张泌者,为李煜舍人,且及见煜之死,则已在978年以后,距《花间集》成书迟约四十年。且《花间集》不收南唐词,自非一人也。今从《花间集》,列于牛希济之前。

    浣溪沙

    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① 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② 。  早是出门长带月③ ,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

    【注释】

    ①“淹”,浸渍,意比“淹没”稍轻。  ②叠用三名词:玉搔头,玉簪,指妆饰;罗幕,帷帐,指所在地;钿筝,乐器,指技艺。只七字,写人、境、情事都有了。《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  ③承前“马上”句。戴月披星一般都表示辛劳。

    胡蝶儿①

    胡蝶儿,晚春时。阿娇② 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燕脂,惹教双翅垂。

    【注释】

    ①这词不写真的蝴蝶,而写画的蝴蝶;画上的蝴蝶却处处当做真蝴蝶去写,又关合作画美人的情感。  ②汉武帝姑母馆陶公主的女儿,小名叫阿娇,即陈皇后。《汉武故事》:“长公主……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否?’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这里用做少女的代称。

    李存勖

    李存勖(885——926),小字亚子,本西突厥人。李克用长子。923年灭梁称帝,在位四年。以伶人郭从谦之变,存勖中流矢死。史称后唐庄宗。存勖好俳优,知音,能度曲,所存词不多。

    一叶落①

    一叶落,褰朱箔,此时景物正萧索。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著。

    【注释】

    ①白居易有《一叶落》诗。参见前柳氏《杨柳枝》注①。

    忆仙姿①

    曾宴桃源② 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注释】

    ①从《尊前集》标题。《全唐诗》题作《如梦令》。  ②字面出陶潜《桃花源记》,诗人多借来指刘阮天台故事。

    牛希济

    牛希济,陇西(今属甘肃)人。牛峤侄。前蜀王衍时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时为雍州节度副使。

    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① 。残月脸边明② ,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③ 。

    【注释】

    ①“天淡”及下句把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拆开来用,而意不同。  ②“残月”句写人立庭院,缺月西下,破晓的光景。  ③江总妻《赋庭草》:“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

    欧阳炯

    欧阳炯(?——971),益州华阳(今属四川)人。前蜀时中书舍人,后蜀时为宰相,归宋为左散骑常侍。曾为《花间集》作序。

    南乡子

    画舸停桡,槿花篱① 外竹横桥。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注释】

    ①槿花有红、紫、白等色,朝开暮落,多种之以代篱笆,叫槿篱。岭南红槿自四月至十二月常开。

    又

    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① 。

    【注释】

    ①孔雀临水看见有人来,吓了一跳,又似乎认得他,依然不动,还在那里照影自怜。读“惊”字略断,句法曲折,写孔雀姿态如生。谭献评《词辨》:“顿挫语似直下。惊字倒装。”

    又

    路入南中,桄榔① 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② ,树底纤纤抬素手。

    【注释】

    ①“桄榔”(guāng láng),常绿乔木,似棕榈而多节。叶生在枝杪,为羽状复叶。叶下有须。花小,开成穗绿色。子如青珠。一树可得青珠百余条,每条不下百余颗,团团悬挂,若伞盖然。海南人俗语:“槟榔为酒,桄榔为饭”;又说:“食有面木,饮有酒花。”《文选》左思《蜀都赋》:“面有桄榔”,李善注:“木中有屑,如面,可食。”  ②“红豆”,相思树所结的实,又名相思子。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李善注:“其实如珊瑚,历年不变。”王维《红豆》诗:“红豆生南国。”

    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① 上月,如西子② 镜,照江城③ 。

    【注释】

    ①春秋时吴建,在姑苏山上。后来苏州由此得名。  ②“西子”见《孟子·离娄》:“西子蒙不洁”,即西施。“如”是衬字。  ③金陵、姑苏本非一地。春秋吴越事更在六朝前。推开一层说,即用西子镜作比喻。苏州在南京的东面,写月光由东而西。

    顾 夐

    顾夐,前蜀时为宫廷小吏,后官茂州(今属四川)刺史。后蜀孟知祥时官至太尉。

    诉衷情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① ,月将沉。争② 忍不相寻③ 。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注释】

    ①“掩”“敛”为韵,暗叶仄韵。  ②“争”,同“怎”。古多写做“争”,读平声。“怎”字后起,如《广韵》、《集韵》皆未收,殆后来音变。  ③本篇白描,作情极的说法,仍有含蓄。如本句“争忍不相寻”,相寻又怎么样呢!口气未完,却咽住了,得断续之妙。

    李 珣

    李珣,字德润,上代为波斯人,家于梓州(今属四川)。前蜀时秀才,王衍昭仪李舜弦兄。有《琼瑶集》。

    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① ,竞折团荷② 遮晚照。

    【注释】

    ①“窈窕”,美好貌,有妖冶意。作为幽闲解是另一义。  ②“团荷”,荷叶。

    又

    渔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树望中微。行客待潮天欲暮,迷春浦,愁听猩猩啼① 瘴雨② 。

    【注释】

    ①《尔雅·释兽》:“猩猩小而好啼。”  ②“瘴雨”,南方卑湿蒸郁结成,有黑色的叫墨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桂岭瘴来云似墨。”

    又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① 下越台② 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③ 。骑象背人先过水。

    【注释】

    ①“刺桐”,一名海桐,产南方,像梧桐而有刺,花深红色。  ②即越王台,汉时赵佗所筑,在广州北越秀山上。  ③故意掉下一双翠羽装饰的钗子。

    又

    云髻重,葛衣① 轻,见人微笑亦多情。拾翠采珠② 能几许,来还去,争及村居织机女。

    【注释】

    ①细葛布做的衣服。左思《吴都赋》:“蕉葛升越,弱于罗纨。”  ②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又

    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木兰舟① 上珠帘卷,歌声远,椰子酒② 倾鹦鹉醆③ 。

    【注释】

    ①木兰树质很坚固,可为舟楫。称“兰舟”、“兰桡”。《太平御览》卷九五八木部七引任昉《述异记》:“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至今在洲中。诗家所云木兰舟出于此。”(又见《随庵丛书》本《述异记》卷下)这里不过借用成语,言舟楫之华美。《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  ②椰实很大,中有浆液,可以酿酒。  ③“醆”,同“盏”。有一种海螺形像鹦鹉的嘴,叫鹦鹉螺,壳可制酒杯。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共酌琼酥酒,同倾鹦鹉杯。”

    孙光宪

    孙光宪(?——968),字孟文,后自号葆光子,贵平(陵州领县,今属四川)人。唐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初(926左右)避地江陵,高季兴署为从事。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兼御史中丞。后劝高继冲归宋,在宋为黄州刺史。《宋史》有传。

    浣溪沙

    蓼岸风多橘袖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① 。

    【注释】

    ①“兰”,兰草,秋日开花。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

    菩萨蛮

    木棉① 花映丛祠② 小,越禽③ 声里春光晓。铜鼓④ 与蛮歌,南人祈赛多⑤ 。  客帆风正急,茜⑥ 袖偎墙⑦ 立⑧ 。极浦⑨ 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注释】

    ①“木棉”,热带乔木,初春时开花,深红色。高士奇《天禄识余》卷上:“南中木棉,树大盈抱,花红似山茶而蕊黄,花片极厚。”  ②“丛祠”,荒祠野庙。  ③《本草·释名》:“孔雀,越鸟。”李时珍曰:“凌晨则鸣声相和,其声曰都护。”李德裕《岭南道中》:“红槿花中越鸟啼。”“越”、“粤”古字通。  ④《后汉书·马援传》:“骆越铜鼓。”注引裴氏《广州记》:“狸 铸铜为鼓。鼓惟高大者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  ⑤“祈”,求。“赛”,报赛,“报神福也”(见《史记索隐·封禅书》)。与旧日迷信的“还愿”相近。于鹄《江南曲》:“还随女伴赛江神。”许浑《游维山新兴寺宿石屏村谢叟家》:“家家扣铜鼓,欲赛鲁将军。”又《送客南归有怀》:“铜鼓赛江神。”  ⑥茜草,可做红色染料。茜色即红色。  ⑦“墙”,一本作“樯”,桅竿。  ⑧这两句与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繁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意境相近,而诗词写法不同。  ⑨“极浦”,远水。《楚辞·湘君》:“望涔阳兮极浦”,李善注:“极,远也。浦,涯水也。”

    竹 枝

    门前春水竹枝白 花女儿①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② 女儿。

    【注释】

    ①和声叶韵。其格式与《采莲子》不同。  ②杜甫《过洞庭湖》“迎棹舞神鸦”,仇兆鳌注引《岳阳风土记》:“巴陵鸦甚多,土人谓之神鸦,无敢弋者。”此当是一种迷信的风俗。参看下卷辛弃疾《永遇乐》注?。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属江苏)人。南唐李昪时为秘书郎。与李璟友善,屡为宰相。有词集《阳春录》,多混入他人之作。

    采桑子

    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① ,一树樱桃带雨红。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② 。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注释】

    ①“墙东”,借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的字面,或寓怀人之意。  ②“慵”,懒,蜀容切。

    又

    花前失却游春侣,极目寻芳,满眼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清平乐

    雨晴烟晚,渌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① 。

    【注释】

    ①“特地”,加重语气。“特地春寒”,仿佛说“特别觉得春冷”。

    蝶恋花①

    谁道閒情② 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③ ,为问新愁④ ,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⑤ 。

    【注释】

    ①本篇别作欧阳修。  ②“閒”,一本作“閑”。閒、閑本两字。閒情之閒作閑散解;閑情之閑作防閑讲,如陶潜《閑情赋》。但后来这两字多混用。  ③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④“为问新愁”,对前文“惆怅还依旧”说,以见新绿而触起新愁,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所谓“春风吹又生”略同。  ⑤“独立”两句,用景结情。说“人归后”,又伫立很久,独自迟归的意思。

    又

    窗外寒鸡① 天欲曙,香印② 成灰,坐起浑无绪③ 。庭际高梧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④ 。  屏上罗衣闲绣缕⑤ ,一饷⑥ 关情,忆遍江南路⑦ 。夜夜梦魂休谩语⑧ ,已知前事无寻处。

    【注释】

    ①鲍照《舞鹤赋》:“感寒鸡之早晨。”鸡觉得寒冷,不到天明就叫,所谓“夜半寒鸡”。“早晨”,先于晨,亦此意。  ②“香印”,把香研成细末,印成回纹的图案,然后点火,亦叫“香篆”。  ③加重语气。“浑”作“全”字解。无绪,没有好情绪。  ④写天明光景,笔意跳脱。鹊本歇在梧桐树上,因帘卷而惊飞。  ⑤罗衣搭在屏风上,懒得去拈针线,写白昼闲眠光景。  ⑥“饷”,一顿饭的工夫,通作“晌”。“一晌”,片刻,亦言“半晌”。  ⑦或从画屏风景联想。如后来晏幾道《蝶恋花》“小屏风上西江路”。  ⑧“谩语”,胡乱的话。梦魂谩语,即梦话,却比呓语稍轻。“休”,休要,否定语。

    又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① 。  阶下寒声啼络纬② ,庭树金风③ ,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④ 。

    【注释】

    ①梁元帝《春别应令》:“昆明夜月光如练。”  ②“络纬”,秋虫名,绿色,鸣声如纺线,南方俗呼“纺织娘”。  ③“金风”,秋风。旧说以四季分配五行,秋令属金。  ④相思只一夜,人就憔悴了。用重笔、夸张的写法。

    又①

    几日行云② 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③ 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④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注释】

    ①本篇别作欧阳修。  ②喻人踪迹无定。原出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赋载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原意谓神灵的变化。  ③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又《赠长安妓人阿软》:“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  ④看燕子飞来,不知在路上碰见他了吗?想得极痴;却未必真有这话,与上“频独语”不连读。双燕有寄书的传说,参看中卷柳永《玉蝴蝶》注⑨,下卷史达祖《双双燕》注⑧。

    谒金门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①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② 。  斗鸭阑干③ 独倚,碧玉搔头斜坠④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⑤ 。

    【注释】

    ①这和李璟的“小楼吹彻玉笙寒”,都为当时的名句。李璟尝戏延巳曰:“吹绉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见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以为成幼文作。  ②“挼”,揉搓,音奴何切,即今语推挪之“挪”。手搓着杏花蕊,引逗鸳鸯,是倒装句法。  ③用栏杆圈养着一些鸭,使它们相斗,三国时已有。《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栏。”又伶玄《赵飞燕外传》:“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虽出于小说,但这样的风尚,相传当已甚久。这里不过说在池塘里养些鸭儿而已,恐未必真斗鸭。赵与峕《宾退录》卷八,说此句曰:“人多疑鸭不能斗”,下引各史书反证之,赵氏盖以为此词写实。然宋时此风已稀,故曰“人多疑”。  ④“玉搔头”即“玉簪”。见前张泌《浣溪沙》注②。“坠”,掉下;但这里只形容斜露玉簪,仿佛欲落,略如《花间集》张泌《浣溪沙》“翠鬟抛掷一簪长”的意思。  ⑤“鹊喜”,见前敦煌曲子词《鹊踏枝》注③。这词多用禽鸟点缀风物,兴起情感。上云鸳鸯、斗鸭,这里用喜鹊作结。

    长命女①

    春日宴,绿酒② 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注释】

    ①《能改斋漫录》卷十七:“南唐宰相冯延巳有乐府一章名《长命女》云云。其后有以其词意改为《雨中花》云:‘我有五重深深愿:第一愿且图久远;二愿恰如雕梁双燕,岁岁得长相见;三愿薄情相顾恋;第四愿永不分散;五愿奴哥收因结果,做个大宅院。’味冯公之词,典雅丰容。虽置在古乐府,可以无愧。一遭俗子窜易,不惟句意重复,而鄙恶甚矣。”按白居易《赠梦得》:“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冯作似本此。  ②古所谓“绿”,有时近乎黄色,绿酒亦是那样。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

    李 璟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人。李昪长子。943年嗣位称帝,后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今存词四首。

    山花子

    手卷真珠① 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② ,丁香空结雨中愁③ ,回首绿波三峡④ 暮,接天流。

    【注释】

    ①《花庵词选》作“珠帘”。《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漫叟诗话》:“……余谓词曲亦然。李璟有曲,‘手卷真珠上玉钩’,或改为‘珠帘’……非所谓遇知音。”《笺注草堂诗余》前集卷下在本句之下引李白诗:“真珠高卷对帘钩。”这里用太白句,却省略“帘”字,似不合一般的文法,但古诗中每有此等词例。  ②“信”,使者。《山海经·海内北经》:“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后来小说《汉武故事》也有三青鸟,却分成两起,一个先来,两个跟着王母来。李商隐《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即咏这个故事。本句和下“丁香”句又都用李义山诗句。  ③丁香子黑色,一名鸡舌香,作香料用,可含之口中。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里亦借丁香枝条的柔弱纠结来形容心绪郁结不舒的状态。杜甫《江头五咏》之一:“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④“三峡”,从《花庵词选》、《草堂诗余》本。长江下流,回望上游,巫山云雨,在想象中,故下云“接天流”,与后主词“一江春水向东流”意境相似。一本作“三楚”,谓南楚、东楚、西楚。

    又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①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② 远,小楼吹彻玉笙寒③ 。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④ 阑干。

    【注释】

    ①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②《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颜师古注:“在朔方窳浑县西北。”(今陕西横山县西)《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亦作鸡禄山。《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这里泛指边塞。  ③“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遍凉州彻”,“大遍”有几十段。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  ④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但“寄”字虽好,文义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李 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975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铚《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煜善为诗词,著作甚多,唯已散逸。后人辑存,仅诗词数十篇而已。

    长相思

    云一 ,玉一梭① ,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② 。

    秋风多,雨如和③ ,帘外芭蕉三两窠④ ,夜长人奈何。

    【注释】

    ①“ ”(guō),《说文》:“绶青紫色”,这里比喻头发。“玉一梭”,指玉簪。  ②螺子黛出波斯国。借称妇女的画眉为螺黛,亦称黛螺。《释名》卷四:“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③“如和”,仿佛相应和。  ④“窠”,丛。植物一根多茎曰一窠,犹言一丛。字亦作“科”

    捣练子令①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② 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注释】

    ①《尊前集》题作冯延巳。  ②“砧”,捣帛石。用来捣帛的棍子叫杵,合称“砧杵”。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① ,花月正春风。

    【注释】

    ①此句与唐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七绝首句相同。俱本《后汉书·皇后纪》马后诏:“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① 。

    【注释】

    ①本词从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燕脂湿”变化,却将一语演作上下两片。“春红”、“寒雨”已为下片“胭脂泪”伏脉。主意咏别情,“几时重”犹言“何时再”。“重”,平声。

    又①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② 。

    【注释】

    ①这篇在《花庵词选》有“凄惋哀思”的评语。虽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凄凉的气氛,却融会全篇。如起笔“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已摄尽凄惋的神情。  ②“别是一般滋味”也是离愁。剪不断,理还乱,还可形状,但却说不出,是更深一层的写法。

    菩萨蛮

    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独我情无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①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②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③ 。

    【注释】

    ①指白梅花,开较迟,故春半还有落梅。  ②梦的成否原不在乎路的远近,却说路远以致归梦难成,语婉而意悲。  ③上片“拂了一身还满”,分为四、二,一句两折。这里二字一折,一句三折。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句,均与本句意近。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① 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暮凭阑②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③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④ 。

    【注释】

    ①明刊本作“不暖”。“不耐”出语更自然,今从《全唐诗》及通行本。  ②各本多作“莫”,“莫”字原为“暮”的本字。故有两解:一读入声,解为勿;一读去声,解为黄昏。各家说亦不同。我前在《读词偶得》里读为入声,作否定语讲,并引后主另词“高楼谁与上”来作比较。一人两作固不必全同,说亦未必是。下片从“凭阑”生出,略点晚景,“无限江山”以下,转入沉思境界,作“暮”字自好。今从《全唐诗》写作“暮”。  ③《颜氏家训·风操》:“别易会难。”《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以为李后主盖用此语。古诗中类此者正多。如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戴叔伦《织女词》:“难得相逢容易别。”但这里是人人心中的一句普通话,即便相同,也不必看做用典。  ④有春归何处的意思。“天上人间”,极言其阻隔遥远且无定。《花间集》卷四张泌《浣溪沙》:“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意思就很明白了。

    又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① 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② 已沉埋,壮气③ 蒿莱④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

    ①“桁”,通作“行”,读仄声。“一桁”,一带、一列。  ②《史记·吴太伯世家》裴骃《集解》引《越绝书》:“阖庐冢在吴县昌门……扁诸之剑三千,方员之口三千,槃郢鱼肠之剑在焉。”这里借古事说自己亡国的痛苦。  ③“壮气”与上“金剑”连,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  ④“蒿莱”,野草,犹言蓬蒿。阮籍《咏杯》:“贤者处蒿莱。”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①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② 。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注释】

    ①柳芽初舒曰“柳眼”。元稹《寄浙西李大夫》四首之一:“柳眼梅心渐欲春。”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庭草先绿,稚柳继黄,是春光相续。犹前录冯延巳词“河畔青芜堤上柳”也。此眼前之景。  ②“当年”引下片回忆境界,早春光景。实景与所忆不必同,借“竹声新月”逗入,是变幻处。

    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① 。

    【注释】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谓此句可作后主词的评语。

    蝶恋花①

    遥夜② 亭皋③ 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④ 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⑤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注释】

    ①杨元素《本事曲》以为山东李冠作。冠,北宋时人。今从《尊前集》入后主词。  ②“遥夜”犹言长夜。宋玉《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  ③司马相如《上林赋》:“亭皐千里,靡不被筑。”颜师古注:“为亭候于皐隰之中,千里相接,皆筑令平也。”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亭皋”一般可作平原低湿地解。“皋”、“皐”字通。  ④“约”,约束。《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言拦住雨声也。”  ⑤依调逗句。九字当连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