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乃粒〔1〕第一

宋应星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天工开物译注最新章节!

    1-1-1 宋子曰〔2〕,上古神农氏〔3〕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4〕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5〕,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6〕详明,其故何也?

    【注释】

    〔1〕乃粒:此词出于《书经·益稷》:“烝民乃粒,万邦作乂(yì)。”意思是民众有粮吃,天下才能治安。此处“乃粒”指谷物,并以此命名本章。

    〔2〕宋子曰:宋子为本书作者宋应星的自称。《天工开物》各章前均有“宋子曰”一段作为引言。

    〔3〕神农氏:传说中上古时农业和医药的创始者,又称为炎帝(前2838——前2698)。

    〔4〕陶唐:或唐尧(前2357——前2256),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

    〔5〕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语出《周易·系辞下》,指神农氏时用农具的技术得到推广。耒耜:古时的翻土农具,此处泛指农具。

    〔6〕后稷:名弃(前23世纪),古代周族始祖,善于农作,曾在尧、舜时任农官。

    【译文】

    宋子说,不管上古时的神农氏是否真有其人,然而体会到这一称号的含义,也应当把创始农业的先民尊称为“神农”。人不能靠自身长期生存,要靠五谷才能活下去。五谷不能自行生长,要靠人去种植。土质经历不同时代而发生变化,作物的物种和性质则随着水土的不同而有所变异。不然的话,从神农氏到帝尧时食用粮食已有一千年了,农耕的技术已传遍天下,尽人皆知,一定要到后稷时代才能充分阐明那些后来培育出的许多优良品种。原因不正是如此吗?

    1-1-2 纨绔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译文】

    富贵人家的子弟把农民视同罪人,儒生之家把“农夫”当作骂人话。饱食终日,只贪享食物的美味而忘掉其从何而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因此我们认为把创始农业的先农们的事业奉为神圣的事业,并不是勉强的,而是很自然的。

    1-2 总 名

    1-2-1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1〕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而来、牟、黍、稷居十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

    【注释】

    〔1〕古籍中五谷说法不一,郑玄(127——200)注《周礼·天官·疾医》以麻、菽(豆)、麦、稷(粟,小米)及黍(黄黏米)为五谷。但赵岐(约108——201)注《孟子·藤文公上》则以稻、黍、稷、麦、菽为五谷。作者此处指前一说法。

    【译文】

    谷并不指某种特定的粮食名称,百谷是谷物的总体名称。而五谷则指麻、豆、麦、稷、黍,唯独漏掉了稻。这是因为称呼五谷的一些著书的圣贤都诞生在西北。但现在全国民用的口粮中,稻占十分之七,而小麦、大麦、黍、稷只占十分之三。麻、豆二者的功用现已完全列入菜蔬、糕点、油脂等食品中,其所以还归到五谷里,是沿用早期的说法。

    1-3 稻

    1-3-1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黏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黏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译文】

    水稻的品种最多。不黏的稻叫粇(粳稻),米叫粳米。黏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黏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1-3-2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1〕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注释】

    〔1〕社种:社日浸种,古时以立春(农历正月初)、立秋(七月初)后的第五个戊日称为春社或秋社。此处指春社。

    【译文】

    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播种时,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待生芽后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高时叫做秧。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要拔起分栽。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育秧期已过而仍不插秧,秧就要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不会再结更多谷实了。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1-3-3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译文】

    稻秧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后即可收获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各地名称很多,不可尽述。最晚熟的要经整夏直到冬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有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获的,这就是广东的稻,因为此地没有霜雪。稻田十天无水,便有干旱之虞。夏种冬收的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种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靠湖边的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育这种秧的稻种要在立夏时撒播在地势高的土里,以待农时。

    1-3-4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黏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译文】

    南方平原地区,多是一年两栽、两获。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稻,不是粳稻之类。六月割早稻,翻耕稻茬田,再插晚稻秧。晚稻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同时播种。早稻秧一天无水即死,晚稻秧经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暴晒也不怕,这是个奇怪的事。种晚稻遇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始终都要灌水。农家不惜勤苦,以满足用稻米造春酒的需要。稻要是十天离水就要死,于是育出一种旱稻,属于粳稻但不带黏性,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秧,这又是一个奇特的稻。还有一种香稻,只取其香味以供贵人。但结实甚少,滋养全无,不值得崇尚。

    1-4 稻 宜〔1〕

    1-4-1 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秽遗、榨油枯饼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莱菔子为上,芸苔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草皮、木叶以佐生机,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绿豆粉者,取溲浆灌田肥甚。豆贱之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三寸,得谷之息倍焉。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稻根凡禽兽骨,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土脉坚紧者,宜耕垄,叠块压薪而烧之,埴坟松土不宜也。

    【注释】

    〔1〕稻宜:即种稻的土宜,指土壤改良。

    【译文】

    种稻的土地要是贫瘠,稻穗、稻粒的长势就差。勤劳的农民便多施肥,想尽各种方法助苗成长。人、畜的粪便、榨油的枯饼因其中油已榨去,故称枯饼。芝麻、萝卜子榨油后的枯饼最好,油菜子饼次之,大眼桐枯饼又次之,樟树子、乌桕子和棉子饼又次之,还有草皮、树叶,这些都能帮助水稻生长,普天之下用的肥料都是相同的。南方磨绿豆粉时,用溲浆灌田,肥力很大。豆贱之时,将黄豆撒在田里,一粒豆在腐烂后可肥土三寸见方,所得谷的收益一倍于所耗黄豆。含冷水的土地,宜用骨灰蘸稻根任何禽兽的骨灰都可以,或以石灰将秧根埋上,向阳的暖土便无须如此。土质坚硬时,要耕成垄,把硬土块堆压在柴草上烧碎,但黏土、松土便无须此举。

    1-5 稻 工

    耕耙、磨耙、耘、耔 具图

    1-5-1 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或秋旱无水及怠农春耕,则收获损薄也。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恐淋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图1-1),然后施耙(图1-2),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释化也。

    图1-1 耕(耕地)

    图1-2 耙(碎土)

    【译文】

    稻田收割后如果不再种植,就应当在当年秋天耕垦土地,使旧稻茬烂在土里,可相当粪肥一倍之肥力。如果秋天干旱无水,或农民拖到明春才耕地,收获就会减少。如果撒枯饼或浇粪水在田里施肥,就怕连雨天的到来,雨水会把肥质冲走。要密切注视天时,这就要靠老农的心计了。耕过一次之后,勤者还可再耕、三耕。然后再耙地碎土使土质匀碎,肥分自会在土中散开。

    1-5-2 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杠悬耜,项背相望而起土,两人竟日仅敌一牛之力。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水牛力倍于黄[牛]。但畜水牛者,冬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凡牛春前力耕汗出,切忌雨点,将雨,则疾驱入室。候过谷雨,则任从风雨不惧也。

    【译文】

    没有耕牛的农户,则两人以木杠悬着犁铧,一前一后地推拉而翻土,两人一天的劳动只抵一牛之力。要是耕地以后无牛可驱,便作一磨耙,两人用肩和手拉着耙碎土,则一天的劳动可抵三牛之力。中原的牛只有水牛与黄牛两种,水牛比黄牛力大一倍。但畜养水牛,冬天要有土屋御寒,夏天还要放到池塘中浴水,则畜养水牛也比黄牛费事一倍。牛在春分前用力耕地时会出汗,切忌雨淋,将要下雨时赶快赶到室内。待过了谷雨,则任凭风吹雨淋都不怕了。

    1-5-3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借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译文】

    苏州一带的耕田人用锄代替犁,而不借牛力。依笔者愚见,贫苦农家要是核算一下买牛和水草的费用、牛被盗和病死的变故,还不如用人力便当。假如有牛的人家耕种十亩地,没有牛而用锄勤快劳动的人家耕种五亩,既然无牛,则秋收之后就无需考虑田里种饲草、放牧,而豆、麦、麻、菜等尽可种植。用第二次的所获来补偿少耕种五亩地的损失,似乎也得失相当,还是上算的。

    1-5-4 凡稻分秧之后数日,旧叶萎黄而更生新叶。青叶既长,则耔俗名挞禾可施焉。植杖于手(图1-3),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草〔1〕之类,遇耔而屈折。而稊、稗〔2〕与荼〔3〕、蓼〔4〕非足力所可除者,则耘以继之(图1-4)。耘者苦在腰、手,辨〔5〕在两眸,非类既去,而嘉谷茂焉。从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观铚刈〔6〕”矣。

    图1-3 耔(稻田壅根)

    图1-4 耘(稻田拔草)

    【注释】

    〔1〕(wǎng)草:禾本科草属Beckmannia erucaeformis,又名水稗子,田中杂草。

    〔2〕稗(bài):禾本科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稻田主要杂草。稊(tí):形似稗草的杂草。

    〔3〕荼:菊科苦菜Sonchus olenaceus。

    〔4〕蓼:蓼科Polygonum的田间杂草。

    〔5〕辨:涂本作辩,从杨本改。

    〔6〕奄观铚艾:语出《诗经·周颂·臣工》。铚,古代收割用镰刀。艾:可借假为刈。

    【译文】

    水稻插秧几天后,旧叶便枯黄而又长出新叶。新叶长出后,就可以耔田(壅根)俗名叫“挞禾”。方法是手把着木棍,用脚把泥培在稻秧根上,并用脚把稻田里的水草踩弯,埋在泥里,使其不能生长。稻田里的草之类可用脚踩折。但稊、稗与荼、蓼等杂草不是用脚力可除去的,必须接着以手来耘(除草)。除草的人腰、手辛苦,而分辨秧、草要靠双眼。杂草除尽,禾苗才长得茂盛。此后便是排水防涝、灌水防旱,个把月后就要准备开镰收割了。

    1-6 稻 灾

    1-6-1 凡早稻种,秋初收藏,当午晒时烈日火气在内,入仓廪中关闭太急,则其谷黏带暑气勤农之家偏受此患。明年田有粪肥,士脉发烧,东南风助暖,则尽发炎火,大坏苗穗,此一灾也。若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崇在种内,反怨鬼神。

    【译文】

    早稻稻种在秋初收藏时,如果正午在烈日高温下晒,稻谷内含有火气,收入仓库后又急忙关闭,则谷种黏带着热气勤劳的农家偏受此害。明年播种后,田里有粪肥使土温上升,又有东南风带来的暖热,则尽使稻子发烧,苗穗受到损坏,这是第一个灾害。如果稻种在晚上凉快时入仓,或在冬至后的数九寒天收贮一缸雪水、冰水立春后就无效了,清明浸种时每石稻种激洒几碗,则立刻消除热气,播种后任从东南暖风再吹,禾苗也长得清秀异常。这种灾害的症结在稻种内部,有人却埋怨是鬼神作怪。

    1-6-2 凡稻撒种时,或水浮数寸,其谷未即沉下,骤发狂风,堆积一隅,此二灾也。谨视风定而后撒,则沉匀成秧矣。凡谷种生秧之后,防雀鸟聚食,此三灾也。立标飘扬鹰俑,则雀可驱矣。凡秧沉脚未定,阴雨连绵,则损折过半,此四灾也。邀天晴霁三日,则粒粒皆生矣。凡苗既函之后,亩土肥泽连发,南风熏热,函内生虫形似蚕茧〔1〕,此五灾也。邀天遇西风雨一阵,则虫化而谷生矣。

    【注释】

    〔1〕稻的这种害虫是稻苞虫Parnara guttata,其形如蚕。

    【译文】

    撒播稻种时,如果田内水深数寸,种子还未及沉下,突然刮起狂风,把稻种吹走并堆积在一角,这是第二个灾害。要看准待风停以后撒种,则均匀下沉而长出秧来。稻谷生秧后就怕雀鸟聚食,这是第三个灾害。在田里立标杆悬挂假鹰随风飘动,可驱赶鸟雀。稻秧扎根未定,遇上阴雨连绵,则损伤过半,这是第四个灾害。要是遇到天晴三日,就粒粒都成活了。秧苗长出新叶后,土里肥料不断散发,南风吹暖,稻叶上就会生虫虫形状像蚕茧,这是第五个灾害。这时盼望来一场西风阵雨,则虫死而稻谷就有长势了。

    1-6-3 凡苗吐穑之后,暮夜鬼火〔1〕游烧,此六灾也。此火乃腐木腹中放出。凡木母火子,子藏母腹,母身未坏,子性千秋不灭。每逢多雨之年,孤野墓坟多被狐狸穿塌。其中棺板为水浸,朽烂之极,所谓母质坏也。火子无附,脱母飞扬。然阴火不见阳光,直待日没黄昏,此火冲隙而出,其力不能上腾,飘游不定,数尺而止。凡禾穑、叶遇之立刻焦炎。逐火之人见他处树根放光,以为鬼也。奋梃击之,反有鬼变枯柴之说。不知向来鬼火见灯光而已化矣。凡火未经人间传灯者,总属阴火,故见灯即灭。

    【注释】

    〔1〕所谓鬼火,是棺木内尸体分解后产生的磷火。作者虽不解此,但辨鬼火非鬼,亦为可贵。

    【译文】

    稻苗吐穗后,夜晚被“鬼火”游烧,这是第六个灾害。这种火是从朽烂的木头中放出的。木生火,火藏于木中,木未坏而火便在其中永不消失。每逢多雨之年,野外坟墓多被狐狸穿塌。其中棺板被水浸而朽烂至极,使木质朽坏。木中之火没有依附,便脱木飞扬。但阴火总是避开阳光,直到日落黄昏,此火才从缝隙中冲出,又无力上升,于是在数尺范围内飘游不定。稻的穗、叶要是遇到此火便立刻烧焦。追逐这种火的人见别处树根放光,以为是鬼。挥棍猛力击之,反而有“鬼变枯柴”之说。但不知历来鬼火见灯光即灭。不是由人点灯、燃薪发出的火,都属于阴火,见灯即灭。

    1-6-4 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少水一升,谷粒虽存,米粒缩小,入碾、臼中亦多断碎,此七灾也。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矣。凡稻成熟之时,遇狂风吹粒陨落;或阴雨竟旬,谷粒粘湿自烂,此八灾也。然风灾不越三十里,阴雨不越三百里,偏方厄难亦不广被。风落不可为。若贫困之家苦于无霁,将湿谷盛〔1〕于锅内,燃薪其下,炸去糠膜,收炒糗以充饥,亦补助造化之一端矣。

    【注释】

    〔1〕涂本误“升”,今改为盛。

    【译文】

    稻苗从生叶到抽穗结实,早稻每札需三斗水,晚稻需水五斗,失水即枯。将收割时如少水一升,谷粒数目虽存,但米粒缩小,入碾、臼中加工便粉碎,这是第七个灾害。这时便要灌溉,而这方面人的技巧已得到充分的发挥。稻在成熟之时,遇狂风会将稻粒吹落;或阴雨连旬而使谷粒沾湿自烂,这是第八个灾害。然而狂风不会刮过三十里,阴雨不会超过三百里方圆。局部地方成灾,不会扩及广泛地区。风吹落稻谷是无法防范的。如果贫困之家苦于阴雨,可将湿稻谷放入锅内,锅下点火,炒去糠壳,以炒熟的米来充饥,这也是补救自然灾害的一个办法。

    1-7 水 利

    筒车、牛车、踏车、拔车、桔槔 皆具图

    1-7-1 凡稻防旱借水,独甚五谷。厥土沙泥、硗腻,随方不一。有三日即干者,有半月后干者。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凡河滨有制筒车(图1-5)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不用水时,栓木碍止,使轮不转动。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图1-6),或聚数人踏转[水车](图1-7)。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

    图1-5 筒车汲水

    图1-6 牛力转盘车水

    图1-7 踏车汲水(人车)

    【译文】

    水稻比其余谷物更需要防旱。稻田里的土有沙土、泥土、瘦土、肥土,随地而异。有不灌水三天就干的,也有半月后才干的。天不下雨,就要人力引水接济。靠河边的农家有造筒车的,筑坝拦水,让水经车下冲激水轮旋转,再将水引入筒内,各个筒内的水分别倾入槽中,再流进田里。昼夜不息,不愁灌百亩稻田。不用水时,用木栓卡住,使水轮不转动。湖泊、池塘边水不流动的地方也可以用牛力牵动转盘,转盘再带动水车引水。也可以由数人踏转水车引水。水车车身长的二丈,短的一丈,水车内用龙骨拴一串串木板,带水逆行向上,再流入田里。大概一人一天之力可灌田五亩,用牛可灌十亩。

    1-7-2 其浅池、小浍不载长[水]车者,则数尺之车(图1-8)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用桔槔(图1-9)、辘轳,功劳又甚细已。

    图1-8 拔车

    图1-9 桔槔

    【译文】

    浅池、小水沟无法放置长的水车,则用数尺长的拔车,一人两手握摇柄迅速转动,终日劳动只可灌二亩而已。扬州用数扇风帆,靠风力转动水车,有风则车转,风息则车停。这种拔车是排涝用的,旨在排水以便栽种。因为拔车排水,而不是取水,不适用于抗旱。用桔槔、辘轳取水,工效就小了。

    1-8 麦

    1-8-1 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杂麦曰雀[麦]、曰荞[麦]。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烝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梁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圆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磨面以为捻头、环饵、馒首、汤料之需,而饔飧不及焉。种余麦者五十分而一,闾阎作苦以充朝膳,而贵介不与焉。

    【译文】

    麦有数种,小麦叫来,是麦中最主要的品种。大麦叫牟或,杂麦有叫雀麦的,有叫荞麦的。这些麦都是同一时间播种,花形相似,又都磨成面粉吃用,所以都称为麦。中国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各省居民口粮中,小麦占一半,而黍、稷、稻、粱总共只占一半。西至四川、云南,东至福建、浙江、江苏及中部的楚地(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一部),方圆六千里中,种小麦的占二十分之一。把小麦磨成面粉作花卷、糕饼、馒头、面条,而不作正餐。种其余麦类的,占五十分之一,贫苦人家用作早饭,而富贵人家是不吃的。

    1-8-2 麦独产陕西,一名青稞即大麦,随土而变。而皮肤青黑色者,秦人专以饲马。饥饿,人乃食之。大麦亦有粘者,河洛用以酿酒。雀麦细穗,穗中又分十数细子,间亦野生。荞麦实非麦类〔1〕,然以其为粉疗饥,传名为麦,则麦之而已。

    【注释】

    〔1〕麦属禾本科,而荞麦属蓼科Fagopyrum esculentum。

    【译文】

    麦只产于陕西,一名青稞,即大麦,随土质不同而有变种。外皮青黑色的,陕西人专用于喂马,饥荒时人才吃。大麦中也有粘的,黄河、洛水之间的地带用以酿酒。雀麦穗细,每穗又分十几个小穗,间亦有野生的。荞麦其实并不是麦类,然因其磨成面粉充饥,传称为麦,也姑且就算麦类吧。

    1-8-3 凡北方小麦,历四时之气,自秋播种,明年初夏方收。南方者种与收期时日差短。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1〕,亦一异也。大麦种、获期与小麦相同。荞麦则秋半下种,不两月而即收。其苗遇霜即杀,邀天降霜迟迟,则有收矣。

    【注释】

    〔1〕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此说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二引明人顾元庆《簷曝偶谈》,今日看来未必确切。

    【译文】

    北方的小麦生长期,经历一年四季的气候,秋天播种,来年初夏才收割。南方小麦从播种到收割,时间略短些。江南麦夜里开花,江北麦白天开花,这也是一件奇异的事。大麦播种和收割日期与小麦相同。荞麦在中秋时播种,不到两个月就收获。荞麦苗遇霜就死,所以希望霜降得晚些,就有收成了。

    1-9 麦 工

    北耕种、耨 具图

    1-9-1 凡麦与稻初耕、垦土则同,播种以后则耘、耔诸勤苦皆属稻,麦惟施耨而已。凡北方厥土坟垆易解释者,种麦之法耕具差异,耕即兼种(图1-10)。其服牛起土者,耒不用耜,并列两铁[尖]于横木之上,其具方语曰耩〔1〕。耩中间盛一小斗贮麦种于内,其斗底空梅花眼。牛行摇动,种子即从眼中撒下。欲密而多则鞭牛疾走,子撒必多。欲稀而少,则缓其牛,撒种即少。既播种后,用驴驾两小石团压土埋麦(图1-11)。凡麦种压紧方生。南方地不同北〔2〕[方]者,多耕、多耙之后,然后以灰拌种,手指拈而种之。种过之后,随以脚跟压土使紧(图1-12),以代北方驴石也。

    图1-10 北耕兼种(北方麦的耕种农具)

    图1-11 北盖种(北方压盖麦种)

    图1-12 南种牟麦(南方点播种麦)

    【注释】

    〔1〕耩(jiǎng):涂本误镪,今改。北方播种兼翻土的农具,又叫耧。

    〔2〕涂本作“南方地不北同者”,今将“北同”改为“同北”。

    【译文】

    麦田的耕地、翻土与稻相同,播种以后稻田要勤于壅根、拔草,麦田只要锄草就行。北方土质疏松易于打碎,种麦的方法、耕具与稻有差异,是耕与种同时并举。北方驱牛翻土不用犁,而是用横木插上两个并排的铁尖,当地称为耩。耩中间放一小斗,内装麦的种子,木斗底钻些梅花眼。牛走摇动小斗,种子就从眼中撒下。想要种得密而且多,就赶牛快走,种子撒得便多。欲稀而少,则慢赶牛,撒种即少。播种后,用驴拉两个小石磙压土埋麦。麦种必须压紧方活。南方与北方不同,南方麦田必须多次耕、耙后,再用草木灰拌种,以手指掇起点播。播种后,随即以脚压土使紧,以代替北方用驴拉石磙压土。

    1-9-2 播种之后,勤议耨锄。凡耨草用阔面大镈(图1-13)。麦苗生后,耨不厌勤有三过、四过者,余草生机尽诛锄下,则竟亩精华尽聚嘉实矣。功勤易耨,南与北同也。凡粪麦田,既种以后,粪无可施,为计在先也。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1〕拌种子,南方所用惟炊烬也俗名地灰。南方稻田有种肥田麦者,不冀麦实。当春小麦、大麦青青之时,耕杀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谷必加倍也。

    图1-13 耨(锄草)

    【注释】

    〔1〕砒霜:氧化砷As?O?,是剧烈的杀虫鼠药剂。

    【译文】

    播种以后要勤于锄草,锄草用宽面大锄。麦苗出来后,锄草不厌其勤有三次、四次者。杂草锄尽不再生长时,地里的肥分就都用来长麦粒了。工夫勤,草就容易锄尽,在这方面南方与北方是一样的。麦地不必在播种以后施肥,要计划好在播种前粪田。陕西洛水地区怕虫侵食麦种,有用砒霜拌种的,南方只用草木灰俗名地灰。南方稻田有种肥田麦的,并不指望收麦实,而是当春天小麦、大麦长得青绿时,将其耕翻压死,在土里腐烂肥地,秋天收稻谷时产量必增加一倍。

    1-9-3 凡麦收空隙可再种他物。自初夏至季秋,时日亦半载,择土宜而为之,惟人所取也。南方大麦有既刈之后乃种迟生粳稻者。勤农作苦,明赐无不及也。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其性稍吸肥腴,能使土瘦。然计其获入,业偿半谷有余,勤农之家何妨再粪也。

    【译文】

    麦收后的空地可再种其余作物。从初夏到秋末有近半年时间可因地制宜地选择种什么作物,由人决定。南方有在大麦收割后种晚熟粳稻的。农民的勤苦劳动总会得到报偿。荞麦在南方要在割完稻、北方在割完豆、稷以后才播种。荞麦特性是吸收肥料较多,能使土瘦。然而要是算计一下种荞麦的收入,已经抵偿原来收获的谷物的一半有余,勤农之家又何妨再施些肥呢。

    1-10 麦 灾

    1-10-1 凡麦妨患,抵稻三分之一。播种以后,雪、霜、晴、潦皆非所计。麦性食水甚少,北土中春再沐雨水一升,则秀华成嘉粒矣。荆、扬以南唯患霉雨,倘成熟之时晴干旬日,则仓廪皆盈,不可胜食。扬州谚云:“寸麦不怕尺水。”谓麦初长时,任水灭顶无伤。“尺麦只怕寸水”,谓成熟时寸水软根,倒茎沾泥,则麦粒尽烂于地面也。江南有雀一种,有肉无骨〔1〕,飞食麦田数盈千万。然不广及,罹害者数十里而止。江北蝗生,则大祲之岁也。

    【注释】

    〔1〕指一种肥雀,并非无骨。

    【译文】

    麦所受的灾害只有稻的三分之一。播种以后,雪、霜、旱、涝都不必顾虑。麦的性质是需水甚少,北方在仲春时只要有一场透雨,就能开花结粒。荆州(今湖北江陵)、扬州(今江苏扬州)以南地区,只怕梅雨。如果在成熟期内连晴十天,就会麦粒满仓,吃也吃不完。扬州谚语说:“寸麦不怕尺水。”这是说当麦子生长初期不怕水淹灭顶。所谓“尺麦只怕寸水”,这是说麦子成熟期一寸深的水会将麦根泡软,麦秆倒在田里沾泥,则麦粒都烂在地里了。江南有一种雀,有肉无骨,成千上万地飞到麦田食麦。但为害不广,受害地区不过方圆几十里。可是江北蝗虫一出现,便是大灾之年了。

    1-11 黍、稷、粱、粟

    1-11-1 凡粮食,米而不粉者种类甚多。相去数百里,则色、味、形、质随方而变,大同小异,千百其名。北人惟以大米呼粳稻,其余概以小米名之。凡黍与稷同类,粱与粟同类〔1〕。黍有粘有不粘粘者为酒,稷有粳无粘。凡粘黍、粘粟统名曰秫,非二种外更有秫也。黍色赤、白、黄、黑皆有,而或专以黑色为稷,未是。至以稷米为先他谷熟,堪供祭祀,则当以早熟者为稷,则近之矣。

    【注释】

    〔1〕黍稷同类、粱粟同类,这种说法接近现在的理解。黍又称黍子、糜子,禾本科黍属Panicum miliaceum,粘者曰黍,脱壳后叫黄米或黄黏米,可造酒。同种的另一变种为不粘者,称为穄,古时也称稷。粱即谷子,北方叫小米,没有粘性,是粟的一种,禾本科狗尾草属Setaria italica。但古时,另一说法将稷粟列为同种,指现名的谷子或小米,而黍为糜子或黄黏米,与其同种而不粘者叫穄。

    【译文】

    粮食作物中只碾成米而不磨成面的,有很多种类。相隔数百里,其颜色、味道、形状和品质便因地而变,大同小异,其名字以百千计。北方人只将粳稻称为大米,其余的都叫小米。黍与稷是同类,粱与粟也是同类。黍有粘的,也有不粘的粘的可以酿酒。稷只有不粘的,没有粘的。粘黍与粘粟统称为秫,并非除这两种外还有另一种秫。黍的颜色红、白、黄、黑都有,有人专将黑色的叫做稷,这是不正确的。更有因为稷米比其余谷早熟以供作祭祀,因此应将早熟的叫稷,这种说法还差不离。

    1-11-2 凡黍在《诗》、《书》有虋、芑、秬、秠〔1〕等名,在今方语有牛毛、燕颔、马革、驴皮、稻尾等名。种以三月为上时,五月熟;四月为中时,七月熟;五月为下时,八月熟。扬花、结穗总与来、牟不相见也。凡黍粒大小,总视土地肥硗、时令害育。宋儒拘定以某方黍定律,未是也〔2〕。

    【注释】

    〔1〕《尔雅·释草》:“虋(mén),赤苗也。”郭璞(276——324)注:“今之赤粱粟。”《尔雅》又称:“芑,白苗也。”郭注:“今之白粱粟。”又《诗经·大雅·生民》:“维秬维秠。”据孔颖达(574——648)疏,秬、秠是黑粟中的两种。

    〔2〕《宋史·律历志》载仁宗时(1023——1063)定百黍排列之长为一尺,不久因黍粒参差不齐而作罢。又以2 460粒黍之重为一两,以山西上党黍粒为准。

    【译文】

    在《诗经》、《书经》里,黍有虋、芑、秬、秠等名称,而现在方言中又有牛毛、燕颔、马革、驴皮、稻尾等名。黍最早在三月播种,五月成熟。其次是在四月下种,则七月成熟。五月播种是最迟的时间,要到八月才成熟。其开花、结穗总是与大麦、小麦不在同一时间。黍粒大小总由土地肥瘦、时令好坏而定,[并非总是一律的]。宋儒刻板地以某一地方的黍粒作为度量的标准,未必是正确的。

    1-11-3 凡粟与粱统名黄米,粘粟可为酒。而芦粟〔1〕一种名曰高粱者,以其身长七尺如芦、荻〔2〕也。粱粟种类名号之多,视黍稷犹甚。其命名或因姓氏、山水,或以形似、时令,总之不可枚举。山东人唯以谷子呼之,并不知粱粟之名也。以上四米皆春种秋获。耕耨之法与来、牟同,而种收之候则相悬绝云。

    【注释】

    〔1〕芦粟:又称蜀黍,即禾本科的高粱 Sorghum vulgare。

    〔2〕芦:禾本科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荻:禾本科荻草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译文】

    粟与粱统称为黄米,粘粟可以造酒。另有一种芦粟,名为高粱,因为秆长七尺如芦、荻。粱、粟的种类和名号之多,比黍、稷还要多。其命名或因姓氏、山川,或根据形状、时令,总之,不胜枚举。山东人只叫做谷子,而不知粱、粟之名。以上四种粮食,都是春种秋收。而其耕锄方法与大麦、小麦相同,但播种与收获的时间就相差悬殊了。

    1-12 麻

    1-12-1 凡麻可粒、可油者,惟火麻、胡麻〔1〕二种。胡麻即脂麻,相传西汉始自大宛来〔2〕。古者以麻为五谷之一,若专以火麻当之,义岂有当哉?窃意《诗》、《书》五谷之麻,或其种已灭,或即菽、粟之中别种,而渐讹其名号,皆未可知也。

    【注释】

    〔1〕火麻:又名大麻,中国原产桑科的大麻Cannabis sativa。胡麻:又名脂麻、芝麻,胡麻科的Sesamum indicum。

    〔2〕宋人沈括(1033——1097)《梦溪笔谈》(1088)卷二十六云:“胡麻直是今油麻……张骞(约前173——前114)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大宛(Ferghana)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浙江吴兴的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芝麻。

    【译文】

    麻类中既可作粮食又可作油料的,只有大麻和芝麻这两种。芝麻就是脂麻,相传是西汉(前206——24)时开始从大宛国传入的。古时把麻列为五谷之一。如果专指大麻,怎能说是恰当呢?愚意以为《诗经》、《书经》所说五谷中的麻,或者是后来已经绝种的,或者是豆、粟中的别种,名称逐渐以讹传讹,亦未可知。

    1-12-2 今胡麻味美而功高,即以冠百谷不为过。火麻子粒压油无多,皮为疏恶布,其值几何?胡麻数龠充肠,移时不馁。粔饵、饴饧得粘其粒,味高而品贵。其为油也,髮得之而泽,腹得之而膏,腥膻得之而芳,毒癞得之而解。农家能广种,厚实可胜言哉。

    【译文】

    现在的芝麻味道好、功用大,即使将其列为百谷之首也不过分。大麻子榨油出油不多,其皮织成粗麻布,能有多少价值?吃上一些芝麻,长时间不会饿。糕饼、糖果粘上芝麻,则味美而品贵。用芝麻油抹在头发上会发亮,食入腹内则增加滋养,放在腥膻食物里会发出香味,涂在毒疮上能解毒。农家要是多种些芝麻,好处真是说也说不完。

    1-12-3 种胡麻法,或治畦圃,或垄田亩,土碎、草净之极,然后以地灰微湿,拌匀麻子而撒种之。早春三月种,迟者不出大暑前。早种者花实亦待中秋乃结。耨草之功唯锄是视。其色有黑、白、赤三者。其结角长寸许,有四棱者房小而子少,八棱者房大而子多,皆因肥瘠所致,非种性也。收子榨油每石得四十斤余,其枯用以肥田。若饥荒之年,则留人食。

    【译文】

    种芝麻方法,或在田里作畦,或者培田垄,必须土很碎并除去杂草,然后将草木灰稍微湿润一下,与芝麻种子拌匀,撒播在田里。早春三月下种,最迟也不能在大暑以后。早种的芝麻也要到中秋开花结实。除草全靠用锄。其色有黑、白、红三种。所结的蒴果长一寸左右,呈四棱形的房小而粒少,八棱的房大而粒多。这都是由土地的肥瘠造成的,与种性无关。芝麻收子榨油后,每石得油四十余斤,其枯饼用以肥田。如遇饥荒之年,则留供人食。

    1-13 菽

    1-13-1 凡菽种类之多,与稻、黍相等。播种、收获之期四季相承。果腹之功,在人日用,盖与饮食相终始。一种大豆〔1〕有黑、黄二色,下种不出清明前后。黄者有五月黄、六月爆、冬黄三种。五月黄收粒少,而冬黄必倍之。黑者刻期八月收。淮北长征骡马必食黑豆,筋力乃强。

    【注释】

    〔1〕大豆:豆科大豆属Glycine max,有黄、黑两种,黄者俗名黄豆。

    【译文】

    豆类的种类与稻、黍一样多。播种、收获的时间,持续在一年四季内。作为日常生活的食物,豆类的功用始终是与饮食分不开的。有一种大豆,分黑、黄两种颜色,下种期不外是清明前后。黄豆有“五月黄”、“六月爆”、“冬黄”三种。五月黄收粒少,而冬黄则多一倍。黑豆要到八月收获。淮北跑长途的骡、马,必定要吃黑豆才能筋强力壮。

    1-13-2 凡大豆视土地肥硗、耨草勤怠、雨露足悭,分收入多少。凡为豉、为酱、为腐,皆大豆中取质焉。江南又有高脚黄,六月刈早稻方再种,九、十月收获。江西吉郡种法甚妙,其刈稻竟不耕垦,每禾稿头中拈豆三、四粒,以指扱之,其稿凝露水以滋豆,豆性充〔1〕发,复浸〔2〕烂稿根以滋。已生苗之后,遇无雨亢干,则汲水一升以灌之。一灌之后,再耨之余,收获甚多。凡大豆入土未出芽时,防鸠雀害,驱之惟人。

    【注释】

    〔1〕涂本误“克”,今改。

    〔2〕涂本作“侵”,今改浸。

    【译文】

    大豆收获多少,取决于土地的肥瘠、除草的勤惰、雨水的多少。作豆豉、豆酱、豆腐,都以大豆为原料。江南又有一种“高脚黄”,六月割早稻时下种,九、十月收获。江西吉安地区的种法甚妙,收割后的稻田竟不耕垦,在稻茬中用手放入三、四粒豆种。稻茬上凝聚的露水滋润着豆种,大豆发芽后又用浸烂的稻根来滋养。出苗之后,遇干旱无雨,要浇一升水。浇水后,再将杂草除去,收获必多。大豆种入土未出芽的时候,要防备鸠、雀为害,只有靠人去驱赶。

    1-13-3 一种绿豆〔1〕,圆小如珠。绿豆必小暑方种,未及小暑而种,则其苗蔓延数尺,结荚甚稀。若过期至于处暑,则随时开花结荚,颗粒亦少。豆种亦有二,一曰摘绿,荚先老者先摘,人逐日而取之。一曰拔绿,则至期老足,竟亩拔取也。凡绿豆磨、澄、晒干为粉,荡片、搓索,食家珍贵。做粉溲浆灌田甚肥。凡蓄藏绿豆种子,或用地灰、石灰,或用马蓼〔2〕,或用黄土拌收,则四、五月间不愁空蛀。勤者逢晴频晒,亦免蛀。

    【注释】

    〔1〕绿豆:豆科绿豆属Phasaeolus radiatus。

    〔2〕马蓼:蓼科的马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其子实入药。

    【译文】

    另一种绿豆,圆小如珠。绿豆必须在小暑时才能种,不到小暑便种,则其苗秧蔓延数尺长,结荚甚稀。如果过期到处暑时下种,则会随时开花结荚,豆粒亦少。绿豆也有两种,一种叫摘绿,豆荚先老的先摘,每天摘取。另一种叫拔绿,要到全都熟透后整亩地拔取。将绿豆磨成粉浆,澄去浆水,晒干成绿豆粉,再作成粉皮、粉条,便成为珍贵食品。作绿豆粉剩下的溲浆灌田甚肥。贮藏绿豆种子,或用草木灰、石灰,或用马蓼,或用黄土拌收,则四、五月间不愁蛀空。勤者遇天晴经常晒一晒,也可避免虫蛀。

    1-13-4 凡已刈稻田,夏秋种绿豆,必长接斧柄,击碎土块,发生乃多。凡种绿豆,一日之内遇大雨扳土,则不复生。既生之后,防雨水浸,疏沟浍以泄之。凡耕绿豆及大豆田地,耒耜欲浅,不宜深入。盖豆质根短而苗直,耕土既深,土块曲压,则不生者半矣。“深耕”二字不可施之菽类,此先农之所未发者〔1〕。

    【注释】

    〔1〕后魏人贾思勰《齐民要术·大豆第六》(约538)引西汉人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已提及“大豆……戴甲而生,不用深耕”。

    【译文】

    在已收割的稻田里夏、秋时种绿豆,必须用长的斧柄去打碎土块,出苗才多。种绿豆的当天要是下大雨而土壤板结,就长不出苗了。生苗以后要防止雨水浸泡,要疏通垄沟排水。耕绿豆及大豆的田地,下犁要浅,不宜深入。因豆类根短而苗直,耕土深时豆苗被土块压弯,有一半不会生长。因此“深耕”二字不适用于豆类,这是先农们所不曾提到过的。

    1-13-5 一种豌豆〔1〕,此豆有黑斑点,形圆同绿豆,而大则过之。其种十月下,来年五月收。凡树木叶[落]迟者,其下亦可种。一种蚕豆〔2〕,其荚似蚕形,豆粒大于大豆。八月下种,来年四月收,西浙桑树之下遍繁种之。盖凡物树叶遮露则不生,此豆与豌豆,树叶茂时彼已结荚而成实矣。襄、汉上流,此豆甚多而贱,果腹之功不啻黍稷也。

    【注释】

    〔1〕豌豆:豆科豌豆属Pisum sativum。

    〔2〕蚕豆:豆科野豌豆属Vicia jaba。

    【译文】

    还有一种是豌豆,此豆上有黑斑点,形状像绿豆那样圆,但比绿豆大。十月下种,来年五月收。在落叶晚的树下也可种豌豆。另一种蚕豆,其豆荚类似蚕形,豆粒比大豆豆粒大。八月播种,来年四月收。浙江西部地区在桑树下普遍种蚕豆。所有作物被树叶遮盖都长不好,但蚕豆与豌豆在树叶茂盛时就已结荚成粒。襄河、汉水上游产蚕豆甚多也很便宜,作为粮食的功用不次于黍、稷。

    1-13-6 一种小豆,赤小豆〔1〕入药有奇功,白小豆〔2〕一名饭豆当餐助嘉谷。夏至下种,九月收获,种盛江、淮之间。一种〔3〕穞音吕豆,此豆古者野生田间,今则北土盛种。成粉、荡皮可敌绿豆。燕京负贩者,终朝呼穞豆皮,则其产必多矣。一种白扁豆〔4〕,乃沿篱蔓生者,一名峨眉豆。其他豇豆〔5〕、虎斑豆〔6〕、刀豆〔7〕与大豆中分青皮、褐色之类,间繁一方者,犹不能尽述。皆充蔬、代谷以粒烝民者,博物者其可忽诸!

    【注释】

    〔1〕赤小豆:红小豆,豆科菜石属Phaseolus calcalatus,不但可食用,还可入药,有消炎、利尿等效,见《本草纲目》卷二十四。

    〔2〕白小豆:又名饭豆,豆科菜石属Vigna cylindrica。

    〔3〕涂本作“二种”,今改“一种”。

    〔4〕涂本作“白藊豆”,今改“白扁豆”。白扁豆:豆科扁豆属Dolichos lablab。

    〔5〕豇豆:豆科豇豆属Vigna sinensis。

    〔6〕虎斑豆:又名虎豆、黎豆,Mucuna capitata。

    〔7〕刀豆:豆科刀豆属Canavalia ensiformis。

    【译文】

    小豆有赤小豆,入药有奇功,白小豆一名饭豆是掺在米饭里吃的好东西。小豆在夏至时播种,九月收获,在长江、淮河之间种的很多。另一种穞音吕豆,古时野生在田野里,现在北方种的很多,磨成粉作粉皮可顶绿豆。北京小贩整天吆喝穞豆皮,可见其产量必不少。还有一种白扁豆,是沿着篱笆蔓生的,又名峨眉豆。其余如豇豆、虎斑豆、刀豆以及大豆中的青皮、褐色之类,只种植在某一地区的,就不能尽述了。豆类都可充作菜蔬或代替粮食以供百姓食用,博物学者怎么能忽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