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乃服〔1〕第六

宋应星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天工开物译注最新章节!

    6-1-1 宋子曰,人为万物之灵,五官百体,赅而存焉。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2〕,以治天下。贱者裋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是故其质则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枲、麻、苘〔3〕、葛〔4〕,属禽兽与昆虫者为裘、褐、丝、绵。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注释】

    〔1〕乃服:即衣服,梁人周兴嗣次韵《千字文》(约509)中有“乃服衣裳”之句。

    〔2〕煌煌山龙:指古代高贵者衣服上所装饰的山、龙等华丽图案,典出《书经·益稷》。

    〔3〕苘(qǐng):锦葵科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俗称青麻。

    〔4〕葛——豆科葛属Pueraia lobata,藤本,茎皮纤维可织葛布。

    【译文】

    宋子说,人为万物之灵,各种器官和肢体生得最为齐全。高贵的人穿着饰有山、龙等图案的华服以统治天下。卑贱者身着粗麻布衣服,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有别于禽兽。这些衣服的原料都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属于植物一类的有棉、大麻、苘麻和葛;属于禽兽与昆虫之类的有皮、毛、丝、绵,两类各占一半,足够做衣服了。

    6-1-2 天孙机杼,传巧人间〔1〕。从本质而现花,因绣濯而得锦。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治乱经纶”字义,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先列饲蚕之法,以知丝源之所自。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天实为之矣。

    【注释】

    〔1〕天孙机杼,传巧人间:天孙:神话传说中天帝之孙女,善织造,又称织女。机杼(zhù):织机。

    【译文】

    像天上仙女织布那样的技巧,已在人间普及。从原料纺织成带有花纹的织物,更通过染色、刺绣而得到锦缎。虽然织机已遍布于天下,然而见过提花机纺织技巧的有多少人呢?与纺织有关的“治乱经纶”的词义,读书人从小就学过,而终生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之至!此处我们先叙述养蚕的方法,以使读者知道丝是从哪里来的。[其次叙述纺织技术,以说明衣料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因为人和衣服相称,贵贱从衣服可以标志出来,这是自然的配合。

    6-2 蚕种、蚕浴、种忌、种类

    6-2-1 蚕种:凡蛹变蚕蛾,旬日破茧而出,雌雄均等。雌者伏而不动,雄者两翅飞扑,遇雌即交,交一日、半日方解。解脱之后,雄者中枯而死,雌者即时生卵。承藉卵生者,或纸或布,随方所用。嘉、湖用桑皮厚纸,来年尚可再用。一蛾计生卵二百余粒,自然粘于纸上,粒粒匀铺,天然无一堆积。蚕主收贮,以待来年。

    【译文】

    蚕卵:蚕蛹变成的蚕蛾,经十天才破茧而出,雌蛾和雄蛾数目均等。雌蛾伏着不爱活动,雄蛾则两翅飞扑,遇到雌蛾就交配。雌雄交配要经一日、半日才相互解脱。解脱之后,雄蛾体内枯竭而死,雌蛾则即时生卵。承接蚕卵的材料,或者用纸,或者用布,因地制宜。嘉兴、湖州用厚的桑皮纸,次年还可再用。一只蛾产卵二百余粒,这些卵会自然地粘在纸上,粒粒均匀铺开,天然地没有堆积在一起。养蚕的人将蚕卵收贮起来,以待来年之用。

    6-2-2 蚕浴:凡蚕用浴法,唯嘉、湖两郡。湖多用天露、石灰〔1〕,嘉多用盐卤水〔2〕。每蚕纸一张,用盐仓走出卤水二升,掺水浸于盂内,纸浮其面石灰仿此。逢腊月十二即浸浴,至二十四日,计十二日,周即漉起,用微火烘〔3〕干。从此珍重箱匣中,半点风湿不受,直待清明抱产。其天露浴者,时日相同。以篾盘盛纸,摊开屋上,四隅小石镇压。任从霜雪、风雨、雷电,满十二日方收。珍重、待时如前法。盖低种经浴,则自死不出,不费叶故,且得丝亦多也。晚种不用浴。

    【注释】

    〔1〕用此法处理蚕卵,可淘汰劣种,又有消毒作用,是人工选择之一例。

    〔2〕盐卤水:制盐时产生的含钠、镁等盐类的苦味溶液,用作消毒。

    〔3〕涂本及诸本作“炡”,今改烘。

    【译文】

    浴种:蚕种用浴洗方法处理的,只有嘉兴、湖州两地。湖州多用天露(天然露水)、石灰浴蚕,而嘉兴则多用盐卤水浴。每张粘有蚕卵的纸,用盐仓内流出的卤水二升,掺水倒入盆内,让纸浮在水面上石灰浴也仿照此法。每逢腊月十二日即开始浸浴,至二十四日为止,共十二天,到时捞起蚕纸滴干水,用微火烘干。然后珍藏在箱盒里,不让半点风寒、湿气侵入,直待清明时孵化。用天然露水浴蚕,时间同上。用竹盘盛蚕纸,摊开放在屋顶上,四角用小石头压上。任其经受霜雪、风雨、雷电,满十二天后收起。保存方式、时间与前述方法同。因为劣种经过浴洗,会自然死亡而不出幼蚕。这样处理后,不致浪费桑叶,收茧得丝也较多。二化性蚕种不用浴法。

    6-2-3 种忌:凡蚕纸用竹木四条为方架,高悬透风避日梁枋之上。其下忌桐油、烟煤火气。冬月忌雪映,一映即空。遇大雪下时,即忙收贮。明日雪过,依然悬挂,直待腊月浴藏。

    【译文】

    蚕卵禁忌:用四条竹木棍作成方架,把蚕纸高挂在通风、避阳光的房梁上。其下部不要有桐油、烟煤火气,冬天忌雪光映照,否则蚕种就会变成空卵壳。遇下大雪时,赶快收贮起来。明日雪过,依然悬挂,直到腊月浴种后收藏。

    6-2-4 种类:凡蚕有早、晚二种〔1〕。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川中者不同,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三分之一。若早蚕结茧时,彼已出蛾生卵,以便再养矣晚蛹戒不宜食。凡三样浴种,皆谨视原记。如一错误,或将天露者投盐浴,则尽空不出矣。凡茧色唯黄、白二种,川、陕、晋、豫有黄无白,嘉、湖有白无黄。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黄丝以猪胰〔2〕漂洗,亦成白色,但终不可染缥白〔3〕、桃红二色。

    【注释】

    〔1〕早蚕:一化性蚕,即一年孵化一次的蚕。晚蚕:二化性蚕,一年孵化两次。

    〔2〕猪胰:从猪脂肪中提制的肥皂。

    〔3〕涂本作“漂白”,漂疑为缥,今改为缥白。

    【译文】

    蚕的种类:蚕有早蚕、晚蚕两种。晚蚕每年比早蚕先孵出五、六天四川的蚕与此不同,其结茧也在早蚕之前,但其茧比早蚕茧轻三分之一。当早蚕结茧时,晚蚕已出蛾产卵,以供再养了晚蚕蚕蛹不可食用。用上述三种方法浴种,都要细心注意原来的标记,万一弄错,比如将已用天露水浴过的蚕种再行盐溶,则蚕种尽空而不会出蚕了。蚕茧有黄、白两种颜色,四川、陕西、山西、河南只有黄茧而无白茧,嘉兴、湖州有白茧而无黄茧。如将白茧蚕雄蛾和黄茧蚕雌蛾交配,则其后代结出褐色茧。黄色的丝用猪胰漂洗,也可变成白色,但始终不能染成青白和桃红二色。

    6-2-5 凡蚕形有数种。晚茧结成亚腰葫芦样,天露茧尖长如榧子形,又或圆扁如核桃形。又一种不忌泥涂叶者,名为贱蚕,得丝偏多。凡蚕形亦有纯白、虎斑、纯黑、花纹数种,吐丝则同。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野蚕〔1〕自为茧,出青州、沂水〔2〕等地,树老即自生。其丝为衣,能御雨及垢污。其蛾出即能飞,不传种纸上。他处亦有,但稀少耳。

    【注释】

    〔1〕野蚕:即柞蚕,鳞翅目天蚕蛾科柞蚕Antheraea pernyi,以山毛榉科栎属(辽东柞、麻栎等)树叶为食料。原文称“野蚕”,以对应于桑蚕(Bombyx mori)或“家蚕”而言。

    〔2〕青州、沂水:今山东益都、沂水。

    【译文】

    蚕茧的形状也有好几种。晚蚕(二化性蚕)结成束腰像葫芦形的茧,天然露水溶过的蚕结成尖长像榧子形状的茧,或扁圆像核桃形的茧。还有种蚕不怕吃沾泥的桑叶,叫“贱蚕”,得丝反而多。蚕的皮色也有纯白、虎斑、纯黑、花纹数种,吐丝则同。现在贫寒农家有将一化性蚕雄蛾与二化性蚕雌蛾交配,而培育出良种,是令人惊奇的。柞蚕无须饲养而能自行结茧,出于青州、沂水等地,树叶枯黄时即自生蛾。用柞蚕丝作衣,能防雨及耐脏。其蛾钻出茧壳即能飞,不在纸上产卵传种。其他地方也有这种柞蚕,但很稀少。

    6-3 抱养、养忌、叶料、食忌、病症

    6-3-1 抱养:凡清明逝三日,蚕即不偎衣、衾暖气,自然生出。蚕室宜向东南,周围用纸糊风隙,上无棚板者宜顶格。值寒冷则用炭火于室内助暖。凡初乳蚕,将桑叶切为细条,切叶不束稻麦稿为之,则不损刀。摘叶用瓮坛盛,不欲风吹枯悴。

    【译文】

    蚕的饲养:清明节过后三天,不必用衣、被来保暖,幼蚕就会自然生出。蚕室宜面向东南,周围透风的缝隙用纸糊好,室内顶部无棚板的要加上顶棚。遇寒冷天则用炭火在室内取暖。喂幼蚕要将桑叶切成细条。切叶墩子用稻麦秆扎成,则不损坏刀口。摘下的桑叶用瓮坛盛放,不要让风吹干枯。

    6-3-2 二眠以前,腾〔1〕筐〔2〕方法皆用尖圆小竹筷〔3〕提过。二眠以后则不用箸,而手指可拈矣。凡腾筐勤苦,皆视人工。怠于腾者,厚叶与粪湿蒸,多致压死。凡眠齐时,皆吐丝而后眠。若腾过,须将旧叶些微拣净。若粘带丝缠叶在中,眠起之时,恐其即食一口则其病为胀死。三眠已过,若天气炎热,急宜搬出宽亮所,亦忌风吹。凡大眠后,计上叶十二餐方腾,太勤则丝糙。

    【注释】

    〔1〕涂本作“謄”,从陶本改为腾,以下同此。

    〔2〕腾筐:饲养在竹筐中的蚕,要有清洁的环境。因此要经常清除筐内的残叶、蚕粪等不洁物,将原筐中的蚕转移到另一干净的筐内,这项操作又称“除沙”。

    〔3〕涂本误“快”,今改为筷。

    【译文】

    在蚕二眠以前,腾筐(除沙)方法都是用尖圆小竹筷将蚕提过去。二眠以后可不用筷,直接用手指拈了。腾筐是否勤,全在人工。腾筐不勤,则桑叶与蚕粪堆得较厚,又湿又热,常常会将蚕压死。蚕入眠时,都是先吐丝而后眠。如这时腾筐,须将旧叶拣得一干二净。如果有丝粘带的桑叶在里面,则眠起后的蚕哪怕只吃一口残叶,也会得病而胀死。三眠以后,如果天气炎热,应尽快将蚕搬到宽敞而凉爽的地方。但也怕风吹。大眠过后,要上十二次桑叶再腾筐,腾筐太勤则蚕丝粗糙。

    6-3-3 养忌:凡蚕畏香复畏臭。若焚骨灰、淘毛圊者顺风吹来,多致触死。隔壁煎鲍鱼、宿脂亦或触死。灶烧煤炭,炉爇沉、檀亦触死。懒妇便器摇动气侵,亦有损伤。若风则偏忌西南,西南风太劲,则有合箔皆僵者。凡臭气触来,急烧残桑叶烟以抵之。

    【译文】

    饲养禁忌:蚕既怕香的气味,又怕臭的气味。如果有烧骨头或掏厕所的气味顺风吹来,触到蚕则往往造成死亡。隔壁煎咸鱼和不新鲜的油脂,也会使蚕致死。灶里烧煤炭、炉中点燃沉香、檀香,这些气味也会使蚕致死。懒惰的妇女摇动装有粪便的便桶发出的臭味,对蚕也有损害。如果刮风,蚕只怕西南风,西南风吹得太猛,会全筐蚕都僵死的。遇有臭气袭来,要赶紧燃烧残桑叶,用烟来抵挡。

    6-3-4 叶料:凡桑叶无土不生。嘉、湖用枝条垂压,今年视桑树旁生条,用竹钩挂卧,逐渐近地面,至冬月则抛土压之。来春每节生根,则剪开他栽。其树精华皆聚叶上,不复生葚与开花矣。欲叶便剪摘,则树至七、八尺即斩截当顶,叶则婆婆可扳伐,不必乘梯缘木也。其他用子种者,立夏桑葚紫熟时取来,用黄泥水搓洗,并水浇于地面,本秋即长尺余,来春移栽。倘浇粪勤劳,亦易长茂。但间有生葚与开花者,则叶最薄少耳。又有花桑,叶薄不堪用者,其树[嫁]接过,亦生厚叶也。

    【译文】

    桑叶:桑树各处都可以种植。嘉兴、湖州用压条法繁殖,选当年桑树上长的侧枝用竹钩拉下来,使之逐渐接近地面,到冬天用土压住枝条。第二年春天每节都会生根,就可剪开分别移栽。用这种方法栽的桑树,精华都聚在叶上,不再结葚、开花了。要想使叶便于剪摘,则当树长至七、八尺高时,斩截其树顶,树叶便披散下来,可扳枝摘取,不必登梯爬树。此外,用种子种的桑树,立夏时摘下熟得发紫的桑葚,用黄泥水搓洗,与水一块浇到地里,当年秋天就可长得一尺多高,来年春天再移栽。如果勤于浇粪,也容易长得茂盛。但也间有结葚、开花的,叶子则又薄又少。还有一种花桑,叶薄不能用,经过嫁接也能长出厚叶。

    6-3-5 又有柘〔1〕叶一种〔2〕,以济桑叶之穷。柘叶浙中不经见,川中最多。寒家用浙种,桑叶穷时仍啖柘叶,则物理一也。凡琴弦、弓弦丝,用柘养蚕名曰棘茧,谓最坚韧。凡取叶必用剪,铁剪出嘉郡桐乡者最犀利,他乡未得其利。剪枝之法,再生条次月叶愈茂,取资既多,人工复便。凡再生叶条,仲夏以养晚蚕,则止摘叶而不剪条。二叶摘后,秋来三叶复茂,浙人听其经霜自落,片片扫拾以饲绵羊,大获绒毡之利。

    【注释】

    〔1〕柘:桑科柘树Cudranie tricuspidata,又称黄桑,叶可饲蚕。

    〔2〕涂本等作“三种”,误,当为一种。

    【译文】

    又有柘叶一种,用以接济桑叶之不足。柘树在浙江不常见,但四川最多。贫寒人家饲养浙江蚕种,在桑叶不够时,乃用柘叶充之,原理是一样的。琴弦、弓弦所用的丝,来自用柘叶养的蚕,名叫“棘茧”,据说其蚕丝最坚韧。采桑叶必须用剪刀,嘉兴府桐乡县所出产的铁剪最为锋利,别处的剪刀都比不过它。剪枝得法,当桑树再长出枝条后,第二个月就能长出很多叶。这样取得的桑叶又多,摘取也方便。再生枝条的叶,农历五月用以饲养二化性晚蚕,则只是摘叶而不剪枝。第二茬叶子摘取后,到秋天第三茬叶子又茂盛起来,浙江人任其经霜自落,一片片地扫拾起来饲养绵羊,可大获羊毛绒毡的收益。

    6-3-6 食忌:凡蚕大眠以后,径食湿叶。雨天摘来者,任从铺地加餐。晴天摘来者,以水洒湿而饲之,则丝有光泽。未大眠时,雨天摘叶用绳悬挂透风檐下,时振其绳,待风吹干。若用手掌拍干,则叶焦而不滋润,他时丝亦枯色。凡食叶,眠前必令饱足而眠,眠起即迟半日上叶无妨也。雾天湿叶甚坏蚕,其晨有雾切勿摘叶。待雾收时,或晴或雨,方剪伐也。露珠水亦待旴干而后剪摘。

    【译文】

    食忌:蚕经大眠以后,就可直接吃湿的桑叶。雨天摘取的叶子,可随便摊开喂蚕。晴天摘取的叶,要以水洒湿后喂蚕,得到的丝就有光泽。蚕在未大眠时,雨天摘取的叶要用绳悬挂在透风的屋檐下,不时地振动绳子,让风吹干叶子。若用手掌拍干,则叶焦而不滋润,以后蚕吐出的丝也不光泽。喂叶时,蚕眠前必须令其饱足而后眠。眠起后,即使迟半日上叶也无妨。雾天的湿叶特别危害蚕,早晨有雾时切勿摘叶。待雾散后,不论晴雨方可摘叶。有露水珠时,也要等晒干后再摘叶。

    6-3-7 病症:凡蚕卵中受病,已详前款。出后湿热、积压,防忌在人。初眠腾时用漆盒者,不可盖掩逼出气水。凡蚕将病,则脑上放光,通身黄色,头渐大而尾渐小。并及眠之时,游定不眠,食叶又不多者,皆病作也。急择而去之,勿使败群。凡蚕强美者必眠叶面,压在下者或力弱或性惰,作茧亦薄。其作茧不知收法,妄吐丝成阔窝者,乃蠢蚕,非懒蚕也。

    【译文】

    蚕病:蚕卵所遇到的病害,前已述及。蚕从卵中孵出后遇到的湿热、积压,要靠人来防止。初眠腾筐时,用漆器作盖物的,要打开盖,以免捂出水气。蚕要生病时,胸部发光,周身黄色,头渐大而尾渐小。而且该入眠时游走不眠,吃叶又不多,这都是病态。应当将其急速淘汰除去,勿使害群。健美的蚕必会眠在叶面上,压在下面的蚕不是体弱,便是懒惰,结茧亦薄。作茧不得法,胡乱吐丝结成松散的窝者,是蠢蚕而非懒蚕。

    6-4 老足、结茧、取茧、物害、择茧

    6-4-1 老足:凡蚕食叶足候,只争时刻。自卵出多在辰、巳二时,故老足结茧亦多辰、巳二时。老足者喉下两通明。捉时嫩一分则丝少,过老一分又吐去丝,茧壳必薄。捉者眼法高,一只不差方妙。黑色蚕不见身中透光,最难捉。

    【译文】

    蚕的成熟:蚕吃足桑叶,要力争尽早捉蚕作茧,时间不可耽误。蚕卵孵化多在辰(上午七至九时)、巳(上午九至十一时)这两个时辰,所以蚕发育成熟而结茧也多在这个时间。老熟的蚕喉下两颊透明。捉蚕时要是未完全成熟的,吐丝就少。要捉到过于老熟的,已吐一部分丝,其茧壳必薄。捉蚕的人眼法高明,捉的一只也不差才妙。黑色蚕老熟时,不见其体内透明,最为难捉。

    6-4-2a 结茧:山箔具图。凡结茧必如嘉、湖,方尽其法。他国不知用火烘,听蚕结出。甚至丛秆之内、箱匣之中,火不经,风不透。故所为屯、漳等绢,豫、蜀等绸,皆易朽烂。若嘉、潮产丝成衣,即入水浣濯百余度,其质尚存。其法析竹编箔,其下横架料木约六尺高,地下摆列炭火炭忌爆炸,方圆去四、五尺即列火一盆(图6-1)。初上山〔1〕时,火分两略轻少,引他成绪,蚕恋火意,即时造茧,不复缘走。

    图6-1 山箔(蚕在筛席上结茧)

    【注释】

    〔1〕上山:上簇,将熟蚕引至结茧的箔(筛或席)上。

    【译文】

    结茧:结蚕茧时,必须按嘉兴、湖州采用的方法行事,才达到完善的地步。其他地方不知用火烘,只听任蚕结茧。甚至让茧结到秆把上或箱匣里,既不用火烘,也不通风。因此,屯溪、漳州用这种丝织的绢和河南、四川的绸,都易于朽烂。要是用嘉兴、湖州产的丝作衣,即令在水中洗涤百次以上,丝质还是完好的。嘉兴、湖州的方法是劈竹编成竹席状的蚕箔,下面用木料搭架,离地面约六尺高,地面摆列着炭火防止炭爆出,前后左右每隔四、五尺即放一火盆。蚕初上山(上簇)时,火力稍小些,引蚕吐丝,因为蚕喜欢温暖,便即时造茧,不再游走。

    6-4-2b 茧绪既成,即每盆加火半斤,吐出丝来随即干燥,所以经久不坏也。其茧室不宜楼板遮盖,下欲火而上欲风凉也。凡火顶上者,不以为种,取种宁用火偏者。其箔上山用麦稻稿斩齐,随手纠捩成山(图6-1),顿插箔上。做山之人最宜手健。箔竹稀疏用短稿略铺洒,防蚕跌坠地下与火中也。

    【译文】

    茧结成后,每盆火再加半斤炭,则吐出来的丝随即干燥,所以丝就能经久不坏。茧室不应当用楼板遮盖,因为结茧时下面要火烘,上面要通风。火盆顶上的茧不用作蚕种,取蚕种宁要用远离火盆的。蚕箔上的山簇用切齐的稻麦秆随手拧成,垂直插在蚕箔上。作山簇的人最好手力要大。蚕箔上的竹条稀疏时,可用短竹条略微补密,以防蚕掉到地上和火中。

    6-4-3 取茧:凡茧造三日,则下箔而取之。其壳外浮丝一名丝匡者,湖郡老妇贱价买去每斤百文,用铜钱坠打成线,织成湖绸。去浮之后,其茧必用大盘摊开架上,以听治丝、扩绵。若用厨箱掩盖,则浥郁而丝绪断绝矣。

    【译文】

    取茧:蚕结茧三天后,便取下蚕箔而取茧。茧壳外面的浮丝叫“丝匡”(茧衣),被湖州老妇以贱价买去每斤百文,用铜钱坠作纺锤将其打成线,再织成湖绸。去掉浮丝后的茧,在大盘里摊开并放在架子上,以待缫丝和制丝绵。如用橱柜、箱子装蚕茧,会使其郁闷受潮,造成断丝。

    6-4-4 物害: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雀害不及茧,蚊害不及早蚕,鼠害则与之相终始。防驱之智,是不一法,唯人所行也。雀屎粘叶,蚕食之立刻死烂。

    【译文】

    害物:危害蚕的有麻雀、老鼠和蚊子三种害物。但麻雀害不到茧,蚊子害不到早蚕,而鼠害则自始至终存在。防除方法各种各样,因人施行。麻雀屎粘到桑叶上,蚕食后立刻死烂。

    6-4-5 择茧:凡取丝必用圆正独蚕茧,则绪不乱。若双茧并四、五蚕共为茧,择去取绵用。或以为丝,则粗甚。

    【译文】

    择茧:缫丝时必须用端正的独头茧,则丝绪不乱。若有两个蚕或四、五条蚕共结的茧,要挑出来作丝绵用。如用这类茧缫丝,丝就会很粗。

    6-5 造 绵

    6-5-1 凡双茧并缫丝锅底零余,并出种茧壳,皆绪断乱不可为丝,用以取绵。用稻灰水煮过不宜石灰,倾入清水盆内。手大指去甲净尽,指头顶开四个,四四数足,用拳顶开又四四十六拳数,然后上小竹弓。此《庄子》所谓“洴澼〔1〕”也。

    【注释】

    〔1〕洴澼(píng pì kuàng):意为在水中击絮,《庄子·逍遥游》(约前290)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译文】

    双宫茧和缫丝时留在锅底的碎丝断茧以及种茧壳,都是丝绪断乱而无法缫丝的,却可以造丝绵。将其用稻草灰水煮后不宜用石灰,倾入清水盆内。将大拇指指甲修干净,用拇指顶开四个蚕茧,连续叠套在其余指头上,四个手指中每个手指都叠套四个蚕茧,用拳将茧顶开,这样每次用一只手的四指可顶开十六个蚕茧,然后用小竹弓敲打。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洴澼”吧。

    6-5-2 湖绵独白净清化者,总缘手法之妙。上弓之时惟取快捷,带水扩开。若稍缓水流去,则结块不尽解,而色不纯白矣。其治丝余者名锅底绵,装绵衣、衾内以御重寒,谓之挟纩〔1〕。凡取绵人工,难于取丝八倍,竟日只得四两余。用此绵坠打线织湖绸者,价颇重。以绵线登花机者名曰花绵,价尤重。

    【注释】

    〔1〕挟纩(xiá kuàng):指里面装有丝绵的衣或被。

    【译文】

    湖州的丝绵特别洁白、纯净,是因为造绵的手法巧妙。上弓操作时贵在动作敏捷,带水将丝绵打开。如动作稍慢,水已流去,则丝绵结块而不能完全松开,看起来颜色也不纯白。缫丝剩下的东西叫锅底绵,将其装入绵衣、被中用来御寒,称为“挟纩”。造丝绵所费的人工,八倍于缫丝,劳动一日每人只能得四两多丝绵。用这种丝绵坠打成线来织“湖绸”,价钱颇贵。用绵线在提花机上织出的产品叫“花绵”,价钱更贵。

    6-6 治 丝

    缫车 具图

    6-6-1 凡治丝,先制缫车〔1〕。其尺寸、器具开载后图(图6-2)。锅煎极沸汤,丝粗细视投茧多寡。穷日之力,一人可取三十两。若包头丝,则只取二十两,以其苗长也。凡绫罗丝,一起投茧二十枚,包头丝只投十余枚。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自见。提绪入手,引入竹针眼〔2〕,先绕星丁头〔3〕以竹棍作成,如香筒样,然后由送丝竿〔4〕勾挂,以登大关车。

    图6-2 治丝(缫车缫丝)

    【注释】

    〔1〕原文为“丝车”,但本节标题中作缫车,当以缫车为是。以下丝车,亦改为缫车。

    〔2〕竹针眼:即集绪眼,将多个茧的绪集聚起来的部件。

    〔3〕星丁头:导丝用的滑轮。

    〔4〕送丝竿:即移丝竿,涂本作“干”,从陶本改为“竿”。

    【译文】

    缫丝要先制缫车,其尺寸、部件都列在后面的插图中。缫丝时将锅内的水煮至极沸,将茧投入锅中。丝的粗细要看投茧多少,一人工作一天,可缫丝三十两。如果缫包头巾用的丝,只能得到二十两,因为这种丝比较细长。缫绫罗用的丝,一次投入锅内二十个茧,缫头巾用的丝只投十多个茧。当茧在锅内滚沸时,用竹签拨动水面,绪丝自会出现,用手牵住绪丝引入竹针眼,先绕过星丁头(导丝的滑轮)用竹棍作成的像香筒形状的部件,然后将丝钩挂在送丝竿上,再接到“大关车”(脚踏转动的绕丝部件)上。

    6-6-2 断绝之时,寻绪丢上,不必绕接。其丝排匀、不堆积者,全在送丝竿与磨〔1〕之上。川蜀缫车制稍异,其法架横锅上,引四、五绪而上,两人对寻锅中绪,然终不若湖制之尽善也。凡供治丝薪,取极燥无烟湿者,则宝色不损。丝美之法有六字,一曰出口干,即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则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盛,去关车〔2〕五寸许。运转如风时,转转火意照干,是曰出水干也。若晴光又风色,则不用火。

    【注释】

    〔1〕原涂本插图中作“磨(dūn)”,后诸本改作磨木,误,今仍作磨(磨墩),参见图6-3。此为使移丝竿摆动的脚踏摇柄。

    〔2〕原文作“车关”,当为关车之误,今改为关车。

    【译文】

    丝断时,找出绪头放上去,不必绕接原来的丝。使丝排列均匀而不堆在一起,全靠送丝竿和磨(带送丝竿的摇柄)的作用。四川缫车形式稍有不同,其方法是把缫车架在锅上,两人面对面地各自寻找锅中的绪丝,一次牵出四、五根绪丝上车,但终究不如湖州缫车完善。缫丝用的薪柴,要干透而无烟湿之气的,这样才不致损害丝的色泽。使丝质美好的办法有六个字,一曰“出口干”,就是说在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就是说在缫丝上车时盆装四、五两炭火,放在离大关车五寸之处,当关车飞速转动时,生丝借火温边转边干,此即出水干。如天晴又有风,就不用火烘。

    6-7 调丝、纬络、经具、过糊

    6-7-1 调丝:凡丝议织时,最先用调。透光檐端宇下以木架铺地,置〔1〕竹四根于上,名曰络笃(图6-3)。丝匡竹上,其旁倚柱高八尺处,钉具斜安小竹偃月挂钩。悬搭丝于钩内,手中执篗旋缠,以俟牵经、织纬之用。小竹坠石为活头,接断之时,扳之即下。

    图6-3 调丝(绕丝)

    【注释】

    〔1〕原文作植,今改为置。

    【译文】

    绕丝:即将织丝时,首先要绕丝。在光线好的屋檐下把木架铺在地上,木架上直插四根竹竿,名曰络笃。将丝围绕在竹上,络笃旁边的立柱上高八尺的地方,用铁钉钉上一根带有半月形挂钩的倾斜的小竹竿。将丝悬挂在半月形钩内,手中持篗(绕丝棒)旋转绕丝,以备牵经、织纬。小竹竿一端挂一小石块作为活头,断丝时一拉绳,挂钩就下来了。

    6-7-2 纬络〔1〕:纺车具图。凡丝既篗之后,以就经纬。经质用少,而纬质用多。每丝十两,经四纬六,此大略也。凡供纬篗,以水沃湿丝,摇车转锭〔2〕而纺于竹管之上。竹用小箭竹〔3〕(图6-4)。

    图6-4 纺纬

    【注释】

    〔1〕纬络:即卷纬,卷绕供织丝用的纬线。

    〔2〕原文作“铤”(dìng),今改作锭。

    〔3〕箭竹:禾本科苦竹属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译文】

    卷纬:丝在篗上绕好后,就可作经纬线了。经线用丝少,而纬线用丝多。每十两丝,经线用四两,纬线用六两,这是大致情况。供卷纬线用的篗(绕丝棒),要将上面的丝用水湿润,再摇卷纬车带动锭子转动,把丝绕在竹管上竹管以小箭竹作成。

    6-7-3 经具:溜眼、掌扇、经耙、印架皆附图。凡丝既篗之后,牵经就织。以直竹竿穿眼三十余,透过篾圈,名曰溜眼。竿横架柱上,丝从圈透过掌扇,然后绕缠经耙之上。度数既足,将印架捆卷。既捆,中以交竹二度,一上一下间丝,然后扱于筘内此筘非织筘〔1〕(图6-5),扱筘之后,以的杠〔2〕与印架相望,登开五、七丈。或过糊者,就此过糊。或不过糊,就此卷于的杠,穿综〔3〕就织。

    图6-5 牵经工具

    【注释】

    〔1〕织机上的筘也呈梳子形状,将经线穿入梳齿,使其均匀排列至一定宽度,控制织物幅度,又称定幅筘。

    〔2〕的杠:织机上卷绕经丝的经轴。

    〔3〕综:织机上使经线上下交错以受纬线的部件。

    【译文】

    牵经工具:当丝线绕在篗(绕丝棒)上之后,便可牵经就织。在一根直竹竿上穿三十多个小眼,眼内穿上竹圈,名曰溜眼。将这根竹竿横架在木柱子上,丝通过竹圈再穿过“掌扇”(分丝筘),然后缠绕在“经耙”(牵纬架)之上。丝达到足够长度时,就卷在“印架”(卷经架)上。卷好后,中间用两根“交竹”(经线分交棒)把丝分一上一下,然后插于梳丝筘内此筘不是织机上的筘。穿过梳丝筘后,把“的杠”与“印架”(卷丝架)相对拉开五至七丈远。需要浆丝的就此浆丝,不需浆丝的则就此卷在的杠上,即可穿综织丝了。

    6-7-4 过糊:凡糊用面筋内小粉为质。纱、罗所必用,绫、绸或用或不用。其染纱不存素质者,用牛胶水为之,名曰清胶纱。糊浆承于筘上,推移染透,推移就干(图6-6)。天气晴〔1〕明,顷刻而燥,阴天必借风力之吹也。

    图6-6 过糊(浆丝)

    【注释】

    〔1〕涂本误作“暗明”,今改为晴明。

    【译文】

    浆丝:浆丝用的糊以面筋里面的小粉(淀粉)为原料。织纱、罗必须要浆丝,织绫、绸可浆可不浆。用染过的丝织纱,因丝已失掉原来本性,要用牛胶水过浆,名曰清胶纱。浆料放在梳丝筘上,推移梳丝筘将丝浆透,随推随干。天气晴明,顷刻即干,阴天必借风力吹干。

    6-8 边维、经数

    6-8-1 边维:凡帛不论绫、罗,皆别牵边,两旁各二十余缕。边缕必过糊,用筘推移梳干。凡绫、罗必三十丈、五六十丈一穿,以省穿接繁苦。每匹应截画墨于边丝之上,即知其丈尺之足。边丝不登的杠,别绕机梁之上。

    【译文】

    织边:丝织物不论是厚的绫或薄的罗,纺织时都要另行织边。其两个边各牵经线二十余根,边经线必须过浆,用筘推移梳乾。绫罗必三十丈或五六十丈穿一次筘,以省去穿接的繁苦。每织一匹(四丈)应在边经上用墨划记号,以掌握长度。织边的丝线不绕在的杠(经轴)上,而是另外绕在织机横梁上。

    6-8-2 经数:凡织帛,罗、纱筘以八百齿为率,绫、绢筘以一千二百齿为率。每筘齿中度经过糊者,四缕合为二缕,罗、纱经计三千二百缕,绫、绸经计五千、六千缕。古书八十缕为一升〔1〕,今绫、绢厚者,古所谓六十升布也。凡织花纹必用嘉、湖出口、出水皆干丝为经,则任从提挈,不忧断接。他省者即勉强提花,潦草而已。

    【注释】

    〔1〕《仪礼·丧服》云:“缌者十五升,抽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缌。”东汉人郑玄注曰:“云缌者十五升抽其半者,以八十缕为升。”六十升布即2.2尺幅内有4 800根线。

    【译文】

    经线数目:织纱罗的筘以八百个齿为标准。织绫绢的筘以一千二百齿为标准。每个筘齿中穿入上浆的经线,四根合为二根。罗纱的经丝共三千二百根,绫绸的经丝共五、六千根。古书称八十根为一升,现在较厚的绫绢就是古时所说的六十升布。织花纹时必须用嘉兴、湖州所产结茧和缫丝时都用火烘干的丝作经线,则任从提拉也不愁断头。其他省所出的丝,即使可勉强提花,也不精致。

    6-9 花机式、腰机式、结花本

    具图

    6-9-1a 花机式〔1〕: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2〕,中托衢盘〔3〕,下垂衢脚〔4〕。水磨竹棍为之,计一千八百根。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地气湿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图6-7)。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图6-7 提花机

    【注释】

    〔1〕原文作“机式”,脱一花字,今补。

    〔2〕花楼:控制提花机上经线起落的机件。

    〔3〕衢盘:调整经线开口部位的机件。

    〔4〕衢脚:使经线复位的提花机部件。

    【译文】

    提花机构造:提花机通长一丈六尺,其高高隆起的部分是花楼,中间托着衢盘,下面垂吊着衢脚。用加水磨光的竹棍作成,共一千八百根。对着花楼的地下挖二尺深的坑,以容纳衢脚。地下潮湿时,可架二尺高的棚代替地坑。提花的徒工坐立在花楼的木架上。提花机末端以的杠(经轴)卷丝,机的中部用两根叠助木(打纬的摆杆)来穿接两根约四尺长的木棍,棍尖插入织筘的两端。

    6-9-1b 叠助,织纱、罗者视织绫、绢者减轻十余斤方妙。其素罗不起花纹,与软纱、绫绢踏成浪、梅小花者,视素罗只加桄两扇。一人踏织自成,不用提花之人闲住花楼,亦不设衢盘与衢脚也。其机式两接,前一接平安,自花楼向身一接斜倚低下尺许,则叠助力雄。若织包头细软,则另为均平不斜之机。坐处斗二脚,以其丝微细,防遏叠助之力也。

    【译文】

    织纱罗用的叠助木,比织绫绢的最好轻十几斤。织素罗不起花纹,要在软纱、绫绢上织出波浪、梅花等小花,比织素罗只多加两扇综框,一个人踏织即成,不用提花的人闲待在花楼上,亦不设衢盘与衢脚。其织机形式分为两段,前一段平放,从花楼向织工的一段向下倾斜一尺许,这样叠助木(筘座摆杆)的冲力大些。若织包头巾之类细软的丝织物,则应另作一个水平而不倾斜的织机。人坐的地方安二个脚架,因织头巾的丝很细,要防止叠助木力猛。

    6-9-2 腰机式:凡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花机,只用小机(图6-8)。织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尻之上,故名腰机。普天织葛、苎、棉布者,用此机法,布帛更整齐、坚泽,惜今传之犹未广也。

    图6-8 腰机式

    【译文】

    腰机构造及附图: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以及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提花机,只用小机。织匠用一块熟皮作靠背,其力全在腰和臀部,所以叫腰机。各地织葛、苎麻、棉布的,都用这种织机。织出的布、帛更整齐、结实而有光泽,可惜至今还没有普遍流传。

    6-9-3 结花本〔1〕:凡工匠结花本〔2〕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秒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结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3〕,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盖绫绢以浮经而现花,纱罗以纠纬而现花。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天孙机杼,人巧备矣。

    【注释】

    〔1〕原文作“花本”,脱一“结”字。

    〔2〕结花本:挑花结本,根据画稿花纹图案,用经纬交织挑制出花纹,其中最重要工序是挑花。

    〔3〕衢脚:使提花机上经线复位的机件。

    【译文】

    结花本:担任织花纹工序的工匠,心计最为精巧。画师先将某种花纹图案画在纸上,工匠能用丝线按照图样度量,精确算计得毫无差错而织结成纹样。花样悬挂在花楼上,即使织者不知会织成什么样的花纹,但穿综带经,按照纹样尺寸度数,提起衢脚,穿梭织造后,花样居然会显现出来。因为绫绢以浮起经线而显花纹,纱罗是纠集纬线而显现花纹。因此织绫绢是一梭一提,织纱罗是来梭时提花,回梭时不提。天上织女的纺织技术,人间的巧手均已掌握。

    6-10 穿经、分名、熟练

    6-10-1 穿经:凡丝穿综度经,必用四人列坐。过筘之人手执筘耙先插,以待丝至。经过筘,则两指执定,足五、七十筘,则绦结之。不乱之妙,消息全在交竹。即接断,就丝一扯即长数寸。打结之后,依还原度,此丝本质自具之妙也。

    【译文】

    经线穿综、穿筘:将经线穿过综和织筘,需要四个人并坐着操作。穿织筘的人手持筘把先插入筘中,等待另一人将丝递过来。丝过筘后,用两指握住,穿好五十至七十筘后把丝扭结起来。丝之所以不乱的奥妙,机能在于可将丝上下分开的“交竹”。接断丝时,将丝一拉就能拉长几寸。打好结后又缩到原来长度。这是丝自身所具有的妙用。

    6-10-2a 分名: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其消息全在软综之中。衮头〔1〕两扇打综,一软一硬〔2〕。凡五梭、三梭最厚者七梭之后,踏起软综,自然纠转诸经,空路不粘。若平过不空路而仍稀者曰纱,消息亦在两扇衮头之上。直至织花绫绸,则去此两扇,而用桄综〔3〕八扇。

    【注释】

    〔1〕衮头:相当6-9-1节花机图中的老鸦翅,即织地纹的提综杠杆。

    〔2〕软综:用线绳作的综,又称绞综,织平纹。硬综:织纠纹或网纹。两综并用可织平纹,又可起绞孔,从钟本注。

    〔3〕桄综:辘踏牵动的综,八扇桄综可起伏织成花纹。

    【译文】

    丝织物的名分:罗之类的丝织物有中空的小孔以透风取凉,其织造的关键在于用线绳作成的软综(绞综)。用两扇衮头打综,一个是软综,一个是硬综。织过五梭、三梭最厚的七梭纬线之后,踏起软综,自然会使两股经丝绞组成绞纱孔,而不并合起来,形成网眼。如果一直织下去,不起条纹而普遍有孔的,就叫纱,织纱的关键也在两扇衮头。直到织花绫绸时,才去掉两扇衮头,而用八扇桄综。

    6-10-2b 凡左右手各用一梭交互织者,曰绉纱。凡单经曰罗地,双经曰绢地,五经曰绫地。凡花分实地与绫地,绫地者光,实地者暗。先染丝而后织者曰缎北地屯绢亦先染过。就丝绸机上织时,两梭轻、一梭重,空出稀路者,名曰秋罗,此法亦起近代。凡吴越秋罗,闽、广怀素,皆利缙绅当暑服,屯绢则为外官、卑官逊别锦绣用也。

    【译文】

    左右手各用一梭交互织成的叫绉纱。经线单起单落织出的叫罗地,用经线双起双落织出的叫绢地,经线每隔四根提起一根织成的织物叫绫地。提花织物分为平纹实地(素地)与斜纹绫地(花地),绫地光亮,实地较暗。先染丝而后织成质地较厚密的织物叫缎。北方的屯绢也是先染丝。丝在织机上如织两梭平纹、一梭起绞综,形成一排排纱孔的,叫做秋罗,这种织法也起于近代。江苏、浙江的秋罗,福建、广东的熟罗,都是供官绅作夏服用的,而屯绢则为地方小官用作锦绣的代用品衣料。

    6-10-3 熟练:凡帛织就犹是生丝,煮练方熟。练用稻稿灰入水煮〔1〕。以猪胰脂〔2〕陈宿一晚,入汤浣之,宝色烨然。或用乌梅者,宝色略减。凡早丝为经、晚丝为纬者,练熟之时每十两轻去三两。经、纬皆美好早丝,轻化只二两。练后日干张急,以大蚌壳磨使乖钝,通身极力刮过,以成宝色。

    【注释】

    〔1〕用草木灰水煮练生丝,可除去其中所含的丝胶等杂质。

    〔2〕猪胰脂:从猪脂肪中提制的肥皂。

    【译文】

    煮练:丝织物织成后仍是生丝,要经过煮练(即脱胶)才成为熟丝。煮练的方法是先将生丝用稻草灰加水煮,再加上猪胰脂陈放一晚,更在热水中洗涤,则色泽鲜明。如用乌梅水煮,色泽就差些。用一化性蚕的丝为经线并以二化性蚕的丝为纬线而织成的丝,煮练后每十两会减轻三两。经纬线都用上好的一化性蚕的丝所织的,只减轻二两。煮练后晒干绷紧,再用磨光滑的大蚌壳用力将丝织物全面地刮磨一遍,使之显出光泽。

    6-11 龙袍、倭缎

    6-11-1 龙袍: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扳提花本,织过数寸即换龙形。各房斗合不出一手。赭、黄亦先染丝,工器原无殊异,但人工慎重与资本皆数十倍,以效忠敬之谊。其中节目微细,不可得而详考云。

    【译文】

    龙袍:供皇帝用的龙袍,我朝(明朝)的织造局设在苏州和杭州。生产龙袍的织机的花楼高达一丈五尺,由两名技术能手拿着设计好的花样提花,每织过几寸之后,便变换提织龙形图案的另一部分。龙袍由机房各部分工织造单独部分再拼合而成,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所用的丝先染成红、黄等色,所用工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人工和成本要增加数十倍,以表示忠敬之意。其中细节繁多,不可详考。

    6-11-2 倭缎:凡倭缎〔1〕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其织法亦自夷国传来。盖质已先染,而斫线〔2〕夹藏经面,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北虏互市者见而悦之。但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倾刻集灰,衣领之间移日损〔3〕坏。今华夷皆贱之,将来为弃物,织法可不传云。

    【注释】

    〔1〕倭缎:此处指带有金属线的天鹅绒,或称漳绒。其制法是否起于日本国,恐有疑问。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的皇陵定陵中在1956——1958年代曾出土天鹅绒类织物。

    〔2〕原文作“绵”,误。从技术上看,此处应剪(斫)铜线夹织到经线里,故应改作线,为铜线之省义。

    〔3〕涂本误“捐”,从杨本等改为损。

    【译文】

    倭缎:倭缎制法起自日本国,福建漳州、泉州沿海地区曾加以仿制。其丝的原料来自四川,由商人万里贩来,换易胡椒而归。其织法亦自日本国传来,先将丝料染色作为纬线,再将剪断的铜线夹织到经线中,织过数寸经丝后将织物刮成黑光。东北满族地区的商人见到这种织物很是喜欢。但因其最易污损,作成的帽子戴上后很快积聚灰尘,作成衣领穿不几天就损坏。现在各地都不看重,将来或许被淘汰,其织法也未必会流传下去。

    6-12 布衣、枲著、夏服

    6-12-1a 布衣:赶、弹、纺 具图:凡棉衣御寒,贵贱同之。棉花古书名枲麻〔1〕,种遍天下。种有木棉、草棉〔2〕两者,花有白、紫二色。种者白居十九,紫居十一。凡棉春种秋花,花先绽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时。其花粘子于腹,登赶车而分之(图6-9)。去子取花,悬弓弹化(图6-10)。为挟纩温衾、袄者,就此止功。弹后以木板搓成长条以登纺车(图6-11),引绪纠成纱缕(图6-12)。然后绕篗、牵经就织。凡纺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纺于锭上捷则不坚。

    图6-9 赶棉车(轧花车)

    图6-10 弹棉

    图6-11 擦条(搓棉条)

    图6-12 纺缕(纺棉纱)

    【注释】

    〔1〕枲麻:指大麻的雄株,不是棉花。古书称棉为白叠(《汉书》)、吉贝(《南州异物志》等)。

    〔2〕木棉:木棉科树棉Gossampinus malabarica。草棉:锦葵科棉属草本Gossypium herbaceum。

    【译文】

    棉布:用棉衣御寒,不分贵贱。棉花在古书中叫枲麻,各地都种植。有木棉、草棉两种,花有白、紫两色。种白棉的占十分之九,紫棉占十分之一。棉花在春天播种,秋天结花,棉桃先裂开的逐天摘取,不是在同时摘取。棉花絮与棉子粘在棉桃内,需要用轧花、脱子的赶车才能将二者分开。棉花去子后用弹弓弹松。作棉被、棉衣的棉花,就加工到这一步而止。弹后在木板上将棉花搓成长条,再在纺车上牵引棉绪纺成棉纱。然后将棉纱绕到篗子上,就可牵经织布了。纺织能手一人手握三个纺锤,把三根棉纱纺在锭子上纺得太快则棉纱不坚。

    6-12-1b 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店首尚佳石。广南为布薮,而偏取远产,必有所试矣。为衣敝浣,犹尚寒砧捣声,其义亦犹是也。外国朝鲜造法相同,惟西洋则未核其质,并不得其机织之妙。凡织布有云花、斜纹、象眼等,皆纺花机而生义。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织机十室必有,不必具图。

    【译文】

    棉布各地都生产,但织造技术以松江为最高,浆染以芜湖为最高。棉纱纺得紧密,布就结实,纺得松,布就不结实。浆染布时用的碾石采用江北所产性冷而质细的石料每块好的碾石值十两银子。用这种碾石碾布时不易发热,而且纱线紧密而不松散。芜湖的大染店特别注重用好的碾石。广东是棉布的集中地,却偏偏用远处产的碾石,一定是经过试验后才这样做的。衣服穿旧时浆洗,也习惯在性冷的石板上捶打,其道理也是一样的。外国朝鲜织布方法也与中国一样,只有西洋布没有查明其原料,也不知其机织技术。棉布可织出云花、斜纹、象眼等花纹,都是仿照花机原理而制成。但既然称为布衣,织成平纹也就够了。十户人家中必有织机,不必附图于此。

    6-12-2 枲著〔1〕:凡衣、衾挟纩御寒,百人之中,止一人用茧绵,余皆枲著。古缊袍,今俗名肨袄。棉花既弹化,相衣、衾格式而入装之。新装者附体轻暖,经年板紧,暖气渐无,取出弹化而重装之,其暖如故。

    【注释】

    〔1〕枲著:本指麻衣,因作者将枲误为棉之古称所致。此处改译为棉衣。

    【译文】

    棉衣:以棉衣、棉被御寒的,百人之中只有一人在其中装入丝绵,其余都用棉花。古时的缊袍今俗称为肨袄(棉袄)。棉花弹好后,便依据衣服、被子的形状将棉花放进去。新作的棉衣穿在身上显得轻暖,但穿得久就会板紧,逐渐不保暖。将其中棉花取出弹松,再重新装入衣内,仍像原来一样暖和。

    6-12-3a 夏服:凡苎麻〔1〕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池郡〔2〕每岁以草粪压头,其根随土而高,广南青麻〔3〕撒子种田茂甚。色有青、黄两样。每岁有两刈者、有三刈者,绩为当暑衣裳、帷帐。凡苎皮剥取后,喜日燥干,见水即烂。破析时则以水浸之,然只耐二十刻,久而不析亦烂。苎质本淡黄,漂工化成至白色。先取稻灰、石灰水煮过,入长流水再漂,再晒,以成至白。纺苎纱能者用脚车,一女工并敌三工。惟破析时穷日之力只得三、五铢重。织苎机具与织棉者同。凡布衣缝线、革履串绳,其质必用苎纠合。

    【注释】

    〔1〕苎麻:荨麻科苎麻属Boehmeria nivea。

    〔2〕池郡:今安徽贵池地区。

    〔3〕青麻:苎麻的一种,此处非苘麻。

    【译文】

    夏服:苎麻到处都可以生长。其种植有播种和分根两种方法池州每年将草粪压在根部,麻根顺着压土而长高。广东的青麻以种子撒在田地,长得颇茂盛。苎麻有青、黄两种颜色。每年有收割两次、三次的,织成夏天用的衣服和帷帐。苎麻剥皮后,最好在阳光下晒干,否则见水就烂。将麻皮撕破时要用水浸泡,但只能浸二十刻(五小时),浸久时不撕也要烂。苎麻本是淡黄色的,经过漂洗才成为白色。先用稻草灰水或石灰水煮过,再在流动的水中漂洗,晒干后就成白色。纺苎纱的能手用脚踏纺车,一女工可抵三人。但撕裂麻皮则一日只得四、五铢重纤维。织苎麻的机具与织棉相同。缝布衣的线和作皮鞋的串绳,都用苎麻搓成。

    6-12-3b 凡葛〔1〕蔓生,质长于苎数尺。破析至细者,成布贵重。又有苘麻〔2〕一种,成布甚粗,最粗者以充丧服。即苎布有极粗者,漆家以盛布灰,大内以充火炬。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3〕皮析、绩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不可为衣也。

    【注释】

    〔1〕葛:豆科藤本Pueraria lobata,茎皮纤维可织葛布。

    〔2〕苘麻:锦葵科一年生草本Abutilon theophrasti。

    〔3〕芭蕉:芭蕉科芭蕉属Musa basjoo。

    【译文】

    葛是蔓生的,其纤维长于苎麻数尺。用破析得很细的葛纤维织布,十分贵重。还有一种苘麻,织成布较粗,最粗的布用作丧服。即使是苎布,也有很粗的,漆工用以蘸灰擦磨漆器,而宫内则用以作火把。还有一种蕉纱,是福建地区取芭蕉的韧皮破析、纺织而成,轻细之甚,不值钱也不结实,不堪做衣服。

    6-13 裘

    6-13-1 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1〕、狐、贱至羊、麂〔2〕,值分百等。貂产辽东外徼建州〔3〕地及朝鲜国。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色有三种,一白者曰银貂,一纯黑,一黯黄。黑而长毛者,近值一帽套已五十金。凡狐、貉〔4〕亦产燕、齐、辽、汴诸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凡关外狐,取毛见底青黑,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

    【注释】

    〔1〕貂(diāo):紫貂,哺乳纲食肉目鼬科Martes zibellina。毛皮极珍贵,分布于中国东北。貂皮与人参、鹿茸称为“关东三宝”。

    〔2〕麂(jǐ):黄麂,哺乳纲鹿科Muntiacus veevesi。

    〔3〕建州:明代奴儿干都司建州女真部,在今吉林、辽宁境内。

    〔4〕貉(hè):即狸,哺乳纲犬科Nyctereutes procyonides,亦称狗獾。

    【译文】

    凡用兽皮作的衣服统名之为裘。贵重的有貂皮、狐皮,便宜的有羊皮、麂皮,价格的等级有百种之多。貂产于辽东塞外的建州地区及朝鲜国。貂鼠喜欢吃松子,满族地区的猎人晚间悄悄地藏在松树下伺机射取。一张貂皮不到一尺见方,积六十多张貂皮仅成一件皮衣。穿貂皮衣的人站在风雪之中,比在室内还觉得暖和。灰沙眯眼时用貂皮一擦即出。此其所以贵重的原因。貂皮有三种颜色,一种色白的叫银貂,一种是纯黑色,另一种是暗黄色。近来一顶黑色长毛的貂皮帽值五十两银子。狐和貉也产于北方的河北、山东、辽宁、河南等地。纯白的狐腋皮衣与貂皮衣相仿。黄褐色的狐皮衣价值为貂皮衣的五分之一,御寒暖体的功用次于貂皮。关外狐皮拨开毛见皮板是青黑色,内地的吹开毛露出白色皮板,用这种方法区分优劣。

    6-13-2 羊皮裘母贱子贵。在腹者名曰胞羔毛文略具,初生者名曰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三月者曰跑羔,七月者曰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为裘不膻。古者羔裘为大夫之服,今西北缙绅亦贵重之。其老大羊皮硝熟〔1〕为裘,裘质痴重,则贱者之服耳。然此皆绵羊所为。若南方短毛革,硝其鞟如纸薄,止供画灯之用而已。服羊裘者,腥膻之气习久而俱化,南方不习者不堪也。然寒凉渐杀,亦无所用之。

    【注释】

    〔1〕硝熟:用石灰、芒硝(Na?SO?·10H?O)鞣制皮革。

    【译文】

    羊皮衣中老羊皮贱而羊羔皮贵。怀在腹中的羊羔叫胞羔刚刚长毛,刚出生的叫乳羔皮上的毛像耳环钩,弯弯曲曲的。长三个月后的叫跑羔,长七个月的叫走羔皮上的毛渐渐变直。用胞羔、乳羔的皮作衣没有膻味。古时羔皮衣为大夫之服,现在西北的官绅也很看重它。老羊皮经过硝熟之后作衣,穿起来显得笨重,是下层人的衣服。然而这些皮衣都是绵羊皮做成的。南方的短毛羊皮,其去毛的皮在硝熟之后薄得像纸,只能用来作画灯而已。穿羊皮衣的人,对腥膻之气日久便习惯而无所谓了,但南方不习惯于此味的人便受不了。不过往南气候渐暖,皮衣也就派不上用场了。

    6-13-3 麂皮去毛,硝熟为袄、裤,御风便体,袜、靴更佳。此物广南繁生外,中土则积集楚中,望华山为市皮之所。麂皮且御蝎患,北人制衣而外,割条以缘衾边,则蝎自远去。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西戎尚獭〔1〕皮,以为毳衣领饰。襄黄之人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得重价焉。殊方异物如金丝猿〔2〕,上用为帽套。扯里狲〔3〕御服以为袍,皆非中华物也。兽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则不可殚述。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者,将焉用之?

    【注释】

    〔1〕獭(tǎ):水獭,哺乳纲鼬科水獭Lutra lutra,毛皮珍贵。

    〔2〕金丝猿:哺乳纲疣猴科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珍贵毛皮动物。

    〔3〕扯里狲:即猞猁狲、猞猁,哺乳纲猫科Filis lynx。

    【译文】

    麂皮去毛用芒硝鞣制后作成袄、裤,穿起来遮风蔽体,作成鞋、袜更好。这种动物除繁生于广东外,中原地区集中于湖南、湖北,望华山是毛皮交易的场所。麂皮还能防止蝎患,北方人除作衣之外,还剪成长条镶被边,这样蝎子就不能接近。虎、豹皮纹理最美,将军们用来作战服。猪、狗皮最便宜,役夫们用来作鞋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看重水獭皮,用来镶饰细毛皮衣的领子。东北女真襄黄旗人翻山越岭猎取水獭后,卖到远方可得重价。不同地方的异兽,如金丝猴,其毛皮供皇帝做帽子。扯里狲的毛皮也供皇帝用作御袍,这都不是中原所出产的。用兽皮作衣的大致情况便是如此,各地特产不可尽述。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腋的细毛作衣料的,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为“天鹅绒”,如何忍心穿呢!?

    6 -14 褐、毡

    6-14-1 凡绵羊有二种,一曰蓑衣羊〔1〕,剪其毳为毡、为绒片,帽、袜遍天下,胥此出焉。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国,作褐为贱者服,亦以其毛为之。褐有粗而无精,今日粗褐亦间出此羊之身。此种自徐、淮以北州郡,无不繁生。南方唯湖郡饲畜绵羊,一岁三剪毛夏季稀革不生。每羊一只岁得绒袜料三双。生羔牝牡合数得二羔,故北方家畜绵羊百只,则岁入计百金云。

    【注释】

    〔1〕绵羊是哺乳纲牛科绵羊Ovis aries,毛绵密,多白色,有细毛、半细毛、粗毛等类型。此处所说蓑(suō)衣羊即蒙古羊,是中国分布最广的绵羊品种,外毛披散得像蓑衣一样。

    【译文】

    绵羊有两种,一曰蓑衣羊,将其细毛剪下作成毛毡、绒片,遍布各地的毛线帽子和袜子,都以此为原料的。古时西北的羊没有传入中原,下层人作衣用的毛布,也是这种羊毛作的。毛布只有粗的而没有细的,今天粗毛布也有用这种羊毛作的。这种羊从徐州地区和淮河以北各地都大量饲养。南方只有湖州饲养绵羊,一年剪三次毛夏天毛稀,不长新毛。一只羊每年所剪的毛可作三双毛袜用料。能生羔的公母羊交配可生二只小羊,故北方家养百只绵羊,一年可收入百两银子。

    6-14-2 一种矞艻〔1〕羊〔2〕番语,唐末始自西域传来,外毛不甚蓑长,内毳细软,取织绒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别绵羊。此种先自西域〔3〕传入临洮,今兰州独盛,故褐之细者皆出兰州,一曰兰绒,番语谓之孤古绒,从其初号也。山羊毳绒亦分两等,一曰绒,用梳栉下,打线织帛,曰褐子、把子诸名色。一曰拔绒,乃毳毛精细者,以两〔4〕指甲逐茎挦下,打线织成褐。此褐织成,揩面如丝帛滑腻。每人穷日之力打线只得一钱重,费半载工夫方成匹帛之料。若绒打线,日多拔绒数倍。凡打褐绒线,冶铅为锤坠于绪端,两手宛转搓成。

    【注释】

    〔1〕涂本作“芀”,当为艻。矞艻(yù lè)当为羭艻(yù lè)。

    〔2〕矞艻(yù lè)羊:即羖(gǔ lì)羊,《本草纲目》卷五十《兽部·羊》引宋人苏颂《图经本草》云:“羊之种类甚多,而羊亦有褐色、黑色、白色者,毛长尺余,亦谓之羖羊。”又宋人寇宗奭《本草衍义》(1116)云:“羖羊出陕西、河东。”

    〔3〕西域:指今新疆境内,唐代(618——907)时新疆少数民族东迁,将哈萨克种肥尾绵羊引入甘肃、陕西。

    〔4〕涂本作“雨”,从杨本改为两。

    【译文】

    另一种绵羊叫羖羊少数民族语。唐代末年从西北(今新疆)传来,外毛披散得不很长,但内毛细而柔软,可用来织绒毛布。陕西人叫山羊,以区别于绵羊。这种羊先从西北(今新疆)传到临洮(甘肃),现在唯独兰州养得最多,故细毛布均出于兰州,又叫兰绒,西北少数民族语叫孤古绒,是根据早期的叫法。山羊细毛绒也分两等,一曰绒,是用梳篦从羊身上梳下的,打线织成毛布叫褐子、把子等名称。另一种叫拔绒,是细毛中的精细的,用两指甲逐根从羊身上拔下,再打线织成绒毛布。这种毛布织成后,手摸布面就像丝帛那样光滑细腻。每人拔一天只能打出一钱重的线,费半年工夫才凑成一匹绒布用的毛料。若用梳梳绒打线,每天比拔绒多数倍。打毛布绒线用铅作成锤坠在线头上,用两手转动搓成绒线。

    6-14-3 凡织绒褐机大于布机,用综八扇,穿经度缕,下拖四踏轮,踏起经隔二抛纬,故织出纹成斜现。其梭长一尺二寸。机织、羊种皆彼时归夷传来名姓再详,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中国无与也。凡绵羊剪毳,粗者为毡,细者为绒。毡皆煎烧沸汤投于其中搓洗,俟其黏合,以木板定物式,铺绒其上,运轴赶成。凡毡绒白、黑为本色,其余皆染也。其氍毹〔1〕、氆氇〔2〕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若最粗而为毯者,则驽马诸料杂错而成,非专取料于羊也。

    【注释】

    〔1〕氍毹(qú yú):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制造的有花纹的毛织地毯。此词于汉代已出现,《三辅黄图·未央宫》云:“规地以罽宾氍毹。”罽宾(Kashmir)即与新疆交界的克什米尔一带。

    〔2〕氆氇(pǔ lǔ):藏语音译,藏族生产的斜纹毛织物,用作衣料,唐代以来为藏族地区主要毛织品。

    【译文】

    织绒毛布的织机大于织布机,用八片综,让经线从此通过,下面与四个踏轮相连,每踏起二根经线,过一次纬线,所以织成斜纹。织机的梭子长一尺二寸。这种织机和羊种都是当时过来的新疆少数民族传来的姓名待详考,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很少有内地的人参与这一行业。从绵羊身上剪下的细毛,粗的作毡,细的作绒。作毡时将烧沸的水浇在羊毛中搓洗,待其相互黏合后,将其铺在具有一定大小的木板上,用转轴赶压而成。白色和黑色是毡绒的本色,其余颜色都是染成的。氍毹、氆氇等名称,都是根据各地方言命名的。作毯子所用的最粗的毛,里面掺杂了劣种马的毛等料,并非都是取料于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