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陶埏〔1〕第十一

宋应星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天工开物译注最新章节!

    11-1 宋子曰,水火既济〔2〕而土合。万室之国,日勤一人而不足〔3〕,民用亦繁矣哉。上栋下室以避风雨〔4〕,而瓴建焉。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5〕,寇来不可上矣。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6〕洁而醯醢以荐。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以质重之思耶。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

    【注释】

    〔1〕陶埏(shān):指揉合黏土烧成陶器,语出《荀子·性恶》(约前240)篇:“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辟亦陶埏而生之也。”

    〔2〕水火既济:出于《周易·既济卦》:“水在火上,既济。”表明万物皆济。

    〔3〕万室之国,日勤一人而不足:典出于《孟子·告子下》(约前290):“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此处作者或刻书人将“一人”误作“千人”,成为“万室之国千人陶”,便未免生产过剩了。故我们仍从《孟子》原典译出。总之,不可能多至千人。

    〔4〕上栋下室以避风雨:出于《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此处指屋瓦的功用。

    〔5〕雉堞(zhī dié):即女墙,城墙上突起的砖砌齿状矮墙,供守城者避箭用。

    〔6〕瓦登:指古代盛食物的高足器皿。

    【译文】

    宋子说,通过水火交互作用,将黏土烧成陶器供人使用。古人说在有万户人家的地区内,一人勤于制陶无法满足需要,可见民间用陶器是很多的。房屋要避风雨,就要在房顶盖瓦。王公设险阻以守其国,要用砖修城墙和女墙,使来犯之敌攻不进来。坚实的陶瓮能使其中存放的美酒保持清香。洁净的高足杯适于盛供品作祭祀用。商周之际,祭器以木料制成,并非出于重视质朴的缘故,后来各地人争献奇技灵巧,使技术日新月异,因而制成优美的瓷器代替陶木制品。这些瓷器薄如纸,白如玉,摆在几案和宴会上,其美丽花纹和光亮色彩交相辉映,十分典雅。从这里可以看到事物怎么能是一成不变的呢?!

    11-2 瓦

    11-2-1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黏土而为之。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图11-1)。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dūn)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图11-2)。凡瓦大小若无定式,大者纵横八、九寸,小者缩十之三。室宇合沟中,则必需其最大者,名曰沟瓦,能承受淫雨不溢漏也。

    图11-1 造瓦坯

    图11-2 瓦坯脱桶

    【译文】

    揉合黏土以造瓦,要掘地二尺多深,选择无沙的黏土作原料。方圆百里之内,一定能找到合用的黏土,供人建筑房屋之用。民房用瓦的瓦坯都是四片合在一起,再分成单片。先用圆桶作骨模,桶外画出四条等分线。把黏土调和好,踩成熟泥,堆成高的长方形。再用铁线作弓弦,线上留出三分厚的空隙,线长限定一尺,用铁线向黏土墩直切,切出一片,像揭纸那样将其揭起,将此片泥土围在圆筒模上。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成四片。瓦的大小向无定式,大的纵横八、九寸,小的则缩小十分之三。房顶的流水沟,必须用最大的瓦,名曰“沟瓦”,能承受淫雨而不溢漏。

    11-2-2 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或一昼夜或二昼夜,视窑〔1〕中多少为熄火久暂。浇水转釉〔2〕音右与造砖同法。其垂于檐端者有“滴水”,下于脊沿者有“云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镇脊两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人工逐一作成,载于窑内,受水火而成器则一也。

    【注释】

    〔1〕涂本作陶,误,今改为窑。

    〔2〕涂本作锈,今一律改为釉,盖釉字音右(yòu)。

    【译文】

    瓦坯既成,干燥之后就堆积在窑中,点火烧柴。或烧一昼夜,或二昼夜,看窑中物料多少而决定何时熄火。浇水转釉音右的方法与造砖相同(详后)。垂在房檐端上的瓦叫“滴水瓦”,房脊两边的瓦叫“云瓦”,覆盖房脊的叫“抱同瓦”,房脊两头的瓦装有鸟兽形象。这些瓦都要逐件作成坯,放入窑中受水火作用烧成,则是一样的。

    11-2-3 若皇家宫殿所用,大异于是。其制为琉璃瓦〔1〕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2〕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参沙之伪,雇役、掳船之扰,害不可极。即承天皇陵〔3〕,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烧瓦百片。取出成色,以无名异〔4〕、棕榈〔5〕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6〕、松香、蒲草〔7〕等涂染成黄。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8〕,采取不必尽同。民居则有禁也。

    【注释】

    〔1〕琉璃瓦:施绿、蓝、黄等色釉料的瓦,专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2〕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当地产的黏土古时称太平土。

    〔3〕承天皇陵:明宪宗第四子朱祐杬(?——1519)的坟墓,见《明史》卷一一五,在今湖北安陆市。

    〔4〕无名异:含二氧化锰、氧化钴的矿土,常作瓷器釉料。

    〔5〕棕榈:棕榈科常绿乔木Trachycarpus fortunei。

    〔6〕黛赭石:亦称赭石或代赭石,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含镁、铝、硅等杂质。

    〔7〕蒲草:香蒲科草本香蒲草Typha japonica。

    〔8〕涂本作“譬合”,今改作配合。

    【译文】

    皇家宫殿所用的瓦,与民用瓦大不相同。宫殿瓦的形式是琉璃瓦,或者是板片形,或者是圆筒形,用圆竹与加工的木料作模骨,逐片烧造。土质必取自太平府,船运三千里,方达北京。承运的官吏,有掺沙作伪的,有强雇民工、抢夺民船的,害人至极。修建承天皇陵,也用这种土,没有人敢议论。瓦坯造成后,装入琉璃窑中。每用柴五千斤,烧成瓦片一百片。烧后取出挂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色,以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染成黄色。再装入另外的窑中,减少薪火缓烧成具有琉璃光泽的美丽颜色。外省亲王殿与佛寺、道教寺院,也有用琉璃瓦的,但釉料各有配方,制法不完全相同。民房则禁止用琉璃瓦。

    11-3 砖

    11-3-1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产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1〕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框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图11-3)。

    图11-3 泥造砖坯

    【注释】

    〔1〕江浙:应理解为浙江,今江苏省在明代属应天府或南直隶,没有建省。

    【译文】

    糅合黏土造砖,也要掘地辨别土色。黏土有蓝、白、红、黄几色,福建、广东多红泥,蓝色的叫善泥,浙江较多,均以粘而不散、粉细而不含沙粒的为上料。汲上水来将黏土滋润,驱赶几头牛践踏,踏成稠泥。然后将泥填满在木框之中,用铁线弓刮平其表面而形成泥坯。

    11-3-2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叠而上。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凡墙砖而外,甃地者名曰方墁砖。榱桷〔1〕上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砖。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车马践压不能损陷。造方墁砖,泥入方框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烧成效用。石工磨斫四沿,然后甃地。刀砖之值视墙砖稍溢一分,楻板砖则积十以当墙砖之一,方墁砖则一以敌墙砖之十也。

    【注释】

    〔1〕涂本误“桶”,今改桷,桷(jué)为方形的椽子。

    【译文】

    城邑的城墙与民房墙壁所用的砖有眠砖、侧砖(空心砖)两种。眠砖为长方形,用以砌城墙和富家民居的墙壁,不惜工费,一直砌上去。精打细算的居民建房,则在一排眠砖之上砌一排侧砖,侧砖中间以土石填实,这是为了节约。除墙砖以外,铺地面的叫方墁砖。屋椽上用以承瓦的叫楻板砖。砌圆拱形小桥、拱门与墓穴的叫刀砖,又叫鞠砖。刀砖是将其一边削窄,相靠挤紧,砌上一个圆形。车马践压时不致损坏坍陷。造方墁砖时,将泥放入方框之中,上面盖以平板,两人站在上面踏转,将泥踏实,烧成后使用。由石工磨削其四边,然后铺在地面上。刀砖比墙砖稍贵一些,楻板砖比墙砖便宜十倍,而方墁砖又比墙砖贵十倍。

    11-3-3 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足。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凡柴薪窑巅上侧凿三孔以出烟。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图11-4)。凡火候少一两,则釉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则亦有砖之用也。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图11-4 砖瓦浇水转釉

    【译文】

    造成砖坯之后,将其装入窑中。装三千斤(百钧)要烧一昼夜,六千斤则必须用二倍时间才够。烧砖有的用柴薪窑,有的用煤炭窑。柴窑烧出的砖呈青、黑色,用煤则烧出砖成白色。柴薪窑顶上偏侧要凿三个孔,用来出烟。到烧好该停止加柴时,就用泥固塞其孔,然后浇水转釉。如火候少一成,则釉色不光。少三成则名嫩火砖,出现原来坯土颜色,日后一经霜雪则很快松散,又变成泥土。火候多一成则砖面有裂纹。多三成则砖形缩小、破裂,弯曲不直,击之如碎铁,不适于用。巧用者将其埋藏于土内作墙脚,也有砖的作用。观火候从窑门看到内壁。黏土受火的作用,呈摇荡的形态,像金银熔化时那样。这要靠陶工师傅来辨别。

    11-3-4 凡转釉之法〔1〕,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2〕。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图11-4)。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若煤炭窑视柴窑深欲倍之,其上圆鞠渐小,并不封顶。其内以煤造成尺五径阔饼,每煤一层,隔砖一层,苇薪垫地发火(图11-5)。若皇家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初名色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革去半。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又细料方砖以甃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其琉璃砖色料已载《瓦》款。取薪台基厂〔3〕,烧由黑窑〔4〕云。

    图11-5 煤炭烧砖

    【注释】

    〔1〕转釉之法:砖坯在窑内还原气氛下烧结,再从窑顶浇水使烧料速冷,产生坚固有釉光的青砖或青瓦。

    〔2〕涂本作“土”,今改上。

    〔3〕台基厂:在北京崇文门西。

    〔4〕黑窑:在北京右安门内,明代专为宫内烧造砖瓦的官厂。

    【译文】

    浇水转釉之法,是在窑顶开个平面,四边稍高出一点,在上面浇水。砖瓦三千斤用水四十石。水气透过土窑之内,与窑内火气相互作用。借水火作用,制成坚固耐用的砖。煤炭窑比柴窑高二倍,其上部的圆拱逐渐缩小,并不封顶。窑内放直径一尺五寸的煤饼,每放一层煤,就放一层砖,下面垫芦苇或柴草以便点火燃烧。皇室所用的砖,生产大砖的砖厂在山东临清,工部设派出机构掌管。最初定的名目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来削去一半。这类砖运到北京,每艘运粮船搭四十块,民船载二十块。铺正殿的细料方砖,则由苏州烧造北运。至于琉璃砖,釉料已载于《瓦》条。其燃料来自北京台基厂,烧造在黑窑厂。

    11-4 罂、瓮〔1〕

    11-4-1 凡陶家为缶〔2〕属,其类百千。大者缸瓮,中者钵盂,小者瓶罐,款制各从方土,悉数之不能。造此者必为圆而不方之器。试土寻泥之后,仍制陶车旋盘。工夫精熟者视器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少。两人扶泥旋转,一掐而就。其朝廷所用龙凤缸窑在真定曲阳与扬〔3〕州仪真与南直花缸,则厚积其泥,以俟雕镂,作法全不相同。故其值或百倍,或五十倍也。

    【注释】

    〔1〕罂、瓮:罂(yīng)为腹大口小的陶瓷瓶。瓮:盛液体的陶瓷器。

    〔2〕缶(fǒu):指腹大口小的器皿。

    〔3〕涂本作“杨”,今改为扬。

    【译文】

    陶工所作的腹大口小的器皿,种类很多。大的有缸、瓮,中等的有钵、盂,小的为瓶、罐。各地款式不同,不能尽数。所造出的这类器皿都是圆形,而非方形。调查土质、选定泥土后,要用陶车旋盘。技术熟练的根据器物大小取泥,不需增添多少泥,两人扶泥、旋转,一捏即成。朝廷所用龙凤缸窑在真定府曲阳和扬州府仪真与南直隶的花缸,则厚积其泥,以待雕镂花纹,与一般的缸制法不同,因此其价钱要高出五十倍或百倍。

    11-4-2 凡罂缶有耳嘴者皆另为合上,以釉水涂沾(图11-6)。陶器皆有底,无底者则陕西〔1〕炊甑用瓦不用木也。凡诸陶器精者中外皆过釉,粗者或釉其半体。惟沙盆、齿钵之类,其中不釉,存其粗涩以受研擂之功。沙锅、沙罐不釉,利于透火性以熟烹也。凡釉质料随地而生,江浙〔2〕、闽、广用者蕨蓝草〔3〕一味。其草乃居民供灶之薪,长不过三尺,枝叶似杉木,勒而不棘人。其名数十,各地不同。陶家取来燃灰,布袋灌水澄滤,去其粗者,取其绝细。每灰二碗参以红土泥水一碗,搅令极匀,蘸涂坯上,烧出自成光色。北方未详用何物。苏州黄罐釉〔4〕亦别有料。惟上用龙凤器则仍用松香与无名异也。

    图11-6 造瓶

    【注释】

    〔1〕涂本作“陕以西”,疑“以”字衍。

    〔2〕江浙:应理解为浙江。因明代没设江苏行省,当时属直南隶。

    〔3〕蕨蓝草:清人朱琰《陶说》(1774)称,景德镇一带用釉灰取自凤尾草或凤尾蕨。按此似为羊齿科蕨属的凤尾草Pleris serrulata。

    〔4〕涂本作“油”,今改为釉。

    【译文】

    瓶和腹大口小的器皿有耳、嘴的,都要另外接合,以釉水粘住。陶器都有底,无底的则是陕西蒸饭的甑,用瓦制而不用木制。各种陶器中,精的内外都过釉,粗的或釉其半体。只有沙盆、齿钵之类,里面不上釉,使内壁保持粗涩,以便研磨。沙锅、沙罐也不上釉,利于传热以熟煮食物。釉料到处都出产,浙江、福建、广东所用的有一种蕨蓝草,这种草是居民烧饭的燃料,长不过三尺,枝叶像杉树,以手勒之而不棘人。名字有几十种,各地都不同。陶工取来燃薪,将其灰放布袋内,注水澄滤,去掉其中粗粒,取其绝细的。每灰二碗混以红土泥水一碗,搅拌得十分均匀,涂蘸在坯料上,烧出后自成釉的光色。北方不知用何物作釉料,苏州的黄罐所用釉也是另外的原料。但上供朝廷的龙凤缸,则以松香与无名异为釉料。

    11-4-3 凡瓶窑烧小器,缸窑烧大器。山西、浙江各分缸窑、瓶窑,余省则合一处为之。凡造敞口缸,旋成两截,接合处以木椎内外打紧(图11-7)。匝口坛、瓮亦两截,接内不便用椎,预于别窑烧成瓦圈,如金刚圈形,托印其内,外以木椎打紧,土性自合。

    图11-7 造缸

    【译文】

    瓶窑用来烧小件器皿,缸窑则烧大的器皿。山西、浙江分别设缸窑、瓶窑,其余各省则将两窑合在一起。造敞口缸时,转动陶车将泥坯旋成上下两截,再接合起来。接合处以木槌内外打紧。作窄口的坛、瓮也先制成两截,但接合内部时不用槌打。先在另外的窑内烧成瓦圈,像金刚圈那样的形状,承托其内部,外面以木槌打紧,泥坯自然黏合。

    11-4-4 缸窑、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图11-8)。盖依傍山势,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透上。其数十方成陶者,其中若无重值物,合并众力、众资而为之也。其窑鞠成之后,上铺覆以绝细土,厚三寸许。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相向而开。装物以至小器,装载头一低窑;绝大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人对面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费薪百斤。火候足时,掩闭其门,然后次发第二火,以次结竟至尾云。

    图11-8 瓶窑连接缸窑

    【译文】

    缸窑、瓶窑都不在平地上,必建在斜坡山冈上,较长的可达二、三十丈,短的亦有十余丈长。连接几十个窑,一窑高过一窑。因为各窑顺着山坡分布,可驱流水以免潮湿之患,而火力又可循级透上。数十窑烧成的陶器,其中虽然没有什么昂贵的东西,但也是集合大量人力、物力而造出来的。窑的圆顶建成后,上面铺上三寸厚的极细的土。窑上每隔五尺开一烟窗,窑门在两侧相向而开的。小的器物装入最下面的窑,特大的缸、瓮装在最后面的高窑。烧窑先从头一个低窑开始,两人对面交看火候。大约烧陶器一百三十斤,费柴百斤。火候足时,关闭窑门。然后依次在第二个窑门点火,这样逐级一直烧到最后一窑。

    11-5 白 瓷 附:青瓷

    11-5-1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州〔1〕、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2〕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琉华山〔3〕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4〕器者即此。

    【注释】

    〔1〕真定州:即真定府定州,明代北直隶境内,今河北定县,产白瓷。

    〔2〕徽郡婺源、祁门:明代南直隶境内,今江西婺源及安徽祁门。

    〔3〕涂本误作“华琉山”,今改为琉华山。

    〔4〕哥窑:宋代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龙泉设瓷窑,名重一时,称为哥窑。

    【译文】

    白陶土或曰垩土,是陶工烧制精美瓷器所用的原料。中国只有五、六个地方出产垩土。北方有真定府定州、甘肃平凉府华亭县、山西太原府平定县、河南开封府禹县。南方则有福建泉州府德化县土出自永定县,窑设在德化、徽州府婺源县、祁门县别处的白土作陶坯不粘结,可用以粉刷墙壁。德化窑只是烧造瓷仙女、精巧人物和玩器,不切实用。真定府、开封府等瓷窑所产,间或色黄,呆滞而无光。合并上述数地,都敌不过江西饶州府所产。浙江处州府丽水、龙泉两县,烧造过釉的杯、碗,色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的琉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品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瓷器就指此而言。

    11-5-2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土出婺源、祁门二山。一名高梁山〔1〕,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2〕,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其下沉底者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既澄之后,以砖砌长方塘,逼靠火窑,以借火力。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注释】

    〔1〕高梁山:即高岭,所产瓷土称高岭土,质硬。

    〔2〕开化山:在今安徽祁门,所产瓷土性软而粘。

    【译文】

    中国驰名四方、人们竞相购取的,都是饶州府浮梁县景德镇的产品。此镇从古至今就是烧瓷器的地方,但当地不产白土。白土来自婺源、祁门的两座山。其一叫高梁山,出粳米土,土性坚硬。另一座山叫开化山,出糯米土,土性粘软。将两种土掺和才能制成瓷器。瓷土作成方块,用小船运到景德镇。造瓷器者将两种土等分配合,放入臼中舂一天,再在缸中以水澄清。浮在上面的为细料,倒在另一缸中。下沉底的为粗料。放细料的缸中再取出浮在上面的,为最细料,沉底的为中料。澄清后,以砖砌成长方形的塘,将澄好的泥倒入塘内。塘紧靠近火窑,借窑内火力将泥吹干,再重新用清水调和制坯。

    11-5-3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盒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造此器坯先制陶车(图11-9)。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拨运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帽其上。

    图11-9 造圆形瓷器陶车及过利

    【译文】

    作瓷的坯有两种,一种叫印器,如兼有方圆形的瓶、瓮、炉、盒之类,宫中所用的瓷屏风、烛台之类。先用黄泥塑成印模,模具或左右两半、或上下两截,抑或是整体模型。然后将瓷土揉成的白泥放入模内印成泥坯,用釉水将接缝涂合,烧出时自然完好无缝。另一种叫圆器,这类包括无数大小不等的杯、盘之类,均为日用必需。造圆器的占十分之九,而印器则占十分之一。制造圆器的坯也要陶车。陶车上竖直木一根,三尺埋入地下,使之安稳。地上高出二尺左右,上下各装圆盘,盘沿用短竹棍拨动旋转,顶盘正中放一盔头帽,以檀木作成。

    11-5-4 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捧泥盔帽〔1〕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学者任从作废〔2〕,破坯取泥再造。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凡盔帽上造小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盘、大碗则增泥大其帽,使干燥而后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帽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图11-10),漉上盔帽,过利刀二次(图11-9)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圈。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图11-10 瓷坯汶水(沾水)

    【注释】

    〔1〕涂本作“盔冒”,今改为盔帽。

    〔2〕涂本为“作费”,今改为“作废”。

    【译文】

    造杯、盘时,没有固定模型,用两手将泥捧在陶车的盔帽上,旋转圆盘,用剪过指甲的拇指按定泥的底部,用大指轻轻使圆盘向上旋转,即作成一杯、碗的坯形,初学者捏坏便作废,坏了就取泥再做一个。功夫久业务熟练的,即使造出千万个杯、碗,也如出一模。在盔帽上造小件坯时,不必加泥。造中等盘、大碗则增加泥使盔帽扩大,干燥后再处理。用手指旋泥成坯后,翻转过来,在盔帽上压印一下,稍晒至还有一点水分时,再压印一次,晒成极干并呈白色。入水中沾一下。滤水稍干后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两次,手持刀时,如稍微颤动,烧成后即成缺口。然后补齐破损的地方,放在陶车上旋转。随即在坯上写字、绘画,喷上几口水,再行过釉。

    11-5-5 凡为碎器〔1〕与千钟粟〔2〕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杯]则老茶叶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国极珍贵,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3〕,其钉掩光色不锈。

    【注释】

    〔1〕碎器:即碎瓷,宋代哥窑创制,表面釉层有装饰性裂纹的瓷器。原理是将坯体烘干,再沾水,涂上热膨胀系数比坯体大的釉。窑温下降,瓷面釉层比坯体收缩快,于是出现自然的表面裂纹。

    〔2〕千钟粟:带有米粒状花纹的瓷器。

    〔3〕铁钉:瓷器底部放支撑坯体的底托留下的印迹。

    【译文】

    制作“碎瓷”、“千钟粟”与褐色杯等,都不用青釉料。欲制碎器,用利刀修整坯体,日晒到极热时入清水中一蘸即提起,[涂上釉料]烧后自成裂纹。千钟粟是用釉水迅速在坯上点,褐色杯则用老茶叶煎水抹在坯上。古代制造的碎器在日本国极受珍重,真品不惜用千金购买。古代的香炉碎瓷不知何代所造,其炉底有铁钉,此钉光亮而不生锈。

    11-5-6 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1〕泥浆和桃竹〔2〕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盛于缸内。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图11-11)。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图11-12)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挖下三尺即止,各直省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缸]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图11-11 瓷器过釉

    图11-12 坯体上画回青

    【注释】

    〔1〕小港嘴:景德镇附近的地名。

    〔2〕桃竹:据本书《杀青·造竹纸》原注,似指猕猴桃藤Actinidia chinensis,即杨桃藤。

    【译文】

    景德镇白瓷的釉是用小港嘴的泥浆及桃竹叶灰调成的,像澄清的淘米水泉州府的瓷器仙人,是用松毛灰和瓷泥调成泥浆来上釉的,处州府的青瓷釉,不知用什么做材料盛入缸内。各种坯体上釉时,先将釉水在坯体内摇荡以挂釉,外面用手指蘸釉涂边,釉水自然从边流遍全体。画碗的青色釉料只用无名异一种。漆匠煎桐油,也用无名异作着色剂。此物不藏于深土,而是浮生于地面,最多不过三尺深,各省都有。但要辨认上料、中料和下料。使用时,先将无名异用炭火煅烧。上料出火后成青绿色,中料微青,下料接近土褐色。每煅烧一斤无名异,上料只得七两,中、下料依次减少。制上品细料器及御用龙凤缸等,都用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值十分之三。

    11-5-7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然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然后以湿胭脂一抹即成。凡宣红器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朱砂能留红质于火内也。宣红元末已失传,正德中历试复造出。

    【译文】

    饶州府景德镇所用的釉料,以浙江衢州、江西广信(今上饶)两地山中所产的为上料,名曰浙料。江西上高等县所产的为中料,而江西丰城等处所产的为下料。将釉料煅烧后,用乳钵研得极细,乳钵底部要粗涩,不上釉。然后调画水,使研调时其色呈黑色,入火烧后成蓝色。欲制成紫霞色的碎器杯,则将胭脂粉打湿,用铁线编成网兜,把碎器放在其中,以炭火煅烧,然后用湿胭脂一抹即成。“宣红”瓷器,是烧成后另外以巧妙的技术用微火烧成的,并非世上有哪种朱砂经火烧后还能保留红色的。宣红在元末已失传,正德年间(1506——1521)经多次试验才又造出来。

    11-5-8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图11-13)。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图11-13 瓷器窑

    【译文】

    瓷器坯经过画彩、过釉之后,装入匣钵之中。装时手持坯器如稍一用力,后来烧出后即成凹口,不再复原。匣钵以粗泥制成,其中每一泥饼托住一件瓷器,底部空处以沙填实。大器一匣只装一个,小器十多个共装入一个匣钵之中。匣钵佳者可装烧十多次,劣者一、二次即坏。匣钵装器入窑,然后点火。窑上留十二个圆孔,名曰天窗。火以十二个时辰(24小时)为足。先从窑门点火,烧十个时辰(20小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从天窗投入薪柴再烧两个时辰(4小时),火力从上透下。瓷器在火中像绵絮那样软,用铁叉取出一件,以验火候是否已足。辨认火候足时,然后停薪止火。合计造一个杯所用之功力,要经过七十二道手续才能成器,其中很多细节还不能尽述。

    11-5-9 窑变〔1〕、回青〔2〕: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注释】

    〔1〕窑变:用含变价金属的釉烧瓷时,因烧成条件不同,成釉呈各种颜色。有时火候掌握不当,烧成后釉色与预料的相反,呈现各种颜色或混杂颜色,这就叫窑变。窑变瓷的釉色光怪陆离,但难于复制。

    〔2〕回青:含钴的釉料,有两种。一种从西域、南海进口,是不含锰的钴矿石,元、明时烧制宫中御器时常用它。另一种是国产含锰的钴矿石,明中期以后或单独用,或与进口的钴矿石混用。

    【译文】

    窑变、回青:正德年间(1506——1521),宦官监造宫中御用瓷器。当时宣红瓷制法失传,造不出来。烧瓷的人有失身家性命之险,有一个人跳入窑内自焚,托梦给别人造出了宣红。从此人们竞相传播有窑变之法。好奇的遂妄传烧出鹿、象之类异物。另外,回青本是西域产的大青,优质的又名佛头青。用上等的无名异作釉料烧出的瓷,其颜色与用大青烧成的相似,并非大青入窑烧后还能保持其本来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