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君子之约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漫步在文华殿前,朱弘昭握着百子大扇,叶向高也拿着一封抄录的军机处设立奏折,紧巴巴皱在一起的脸皮,眯着眼睛。另一手捋着疏散的胡须,沉吟着。

    齐王是明白人,一些流于表面的理由是讲不通的。相对于自己弟子王化贞的性命前途,叶向高更看重掌控军权的名义。

    朝廷的事情就是那样,有了名义才能甩开膀子干。若没有名义,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会被弹劾倒霉。

    “殿下,这军机处设立,利大于弊。若设立,又将增职百余,年禄林林总总不下十万两。再者,军机处设立,置兵部、五军都督府于何地?屡职重复,军政令不出于一处,存有后患不可不察。”

    收起折扇,朱弘昭侧头道:“既然老大人洞察其中利弊,本王也就不再叙述徒费口舌。杨镐、王化贞与熊延弼,皆是督抚一方之大才。无数将士的性命与朝廷提供的粮饷,才将这三人锻炼的能文能武。若因战败而斩,得不偿失。”

    叶向高仰头微叹,他听出了另一重意思,你东林党保王化贞保到现在,也不可能长久保下去。诸党顾忌前辈杨镐、熊延弼的性命,与东林党一起装糊涂。

    可齐王装糊涂,熊延弼已经立下战功性命无虞,杨镐和王化贞依然能躲在大理寺过日子。那么齐王追究起杨镐、王化贞两人的罪过,这两人拖不了几天就会人头落地,甚至还会传首九边,落得尸首分离,死后也不得安稳。

    谁都会算账,将杨镐和王化贞一起放出来,吃亏的只是东林党。论资历,杨镐比他叶向高不差多少。

    而朝廷就是这样,功过分明。

    论罪的时候把你关起来,你就是废人。若法外开恩,许你戴罪立功,这事就揭过去了,那么你还是好汉一条,不会有低人一等的问题出现。

    甚至杨镐被放出来,还有进内阁的机会。

    京察大计,对付五品以下是利器,这只是第一步,要在拔除各党五品以下的羽翼,没有这些羽翼掩护,那些各党的骨干成员也会先后被一堆堆弹劾的奏折淹没。

    没有羽翼为他们说话,廷议的时候这些人必然独木难支,卷铺盖走人只是迟早问题。

    而杨镐被放出来,则意味着以前的事情一笔勾销,到时候想要弹劾,也是一件麻烦事。

    叶向高很是为难,他不给齐王脸面,那么也就别怪齐王不给他脸面。齐王敢直接来文渊阁,说明皇帝站在齐王背后。

    驳了齐王和皇帝的脸面,说不得在诸党的配合下,皇帝会将东林党的京察大计搅得支离破碎。

    见他为难,朱弘昭掏出王化贞血书递上去,很认真的说:“老大人,本王认为王化贞再不济,也是马谡之才。马谡无错,错在诸葛孔明力排众议令马谡领军抢占街亭。在此之前,马谡并无实际领兵经验,而他又急于立功以证明诸葛亮的正确以及自己的才华,这才自置于死地,妄图背水一战。却被张颌一把火,烧的焦头烂额。”

    叶向高听了微微颔首,脸色却是黑的。感觉齐王拐弯抹角在骂他是权臣,还骂东林党一手遮天。

    抽出白绢,叶向高微微错愕,竟然是王化贞的血书,他双手微颤,一字字读着。

    朱弘昭继续说:“长平之战,赵军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首罪不在赵括,而在军粮不足。廉颇统军时,以守为主,秦军远征,意在消耗秦军锐气与粮草。秦赵两国倾国一战,僵持半年,都到了油尽灯枯,后继乏力的地步。因无粮,赵王沉不住气以主张速胜、主攻的赵括为将。”

    “白起也因粮草不继,数次与赵括交战,故意战败以骄赵括,赵括率军猛追,落入秦军伏击。赵括粮尽,其领锐卒数次冲击秦军营垒,死于秦军箭阵之下。主将已死,又无粮草,赵军以秦赵赢姓兄弟之国为故,投降后却遭到秦军坑杀。因为秦军养不起,此战之后秦国又休养多少年?”

    朱弘昭说着一叹,道:“赵括良材美玉,以主战而得赵王重用。与马谡一般,都急于立功,被疆场宿将算计,以至于兵败身死。他们缺少的只是历练,与王化贞没什么区别。本王觉得,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莫让他戴着马谡、赵括这样的名声留名青史,为后人嘲弄。”

    叶向高收起血书,摇摇头,语气沉重:“殿下精通史学,见人所不能见,这才有如此辉煌战绩,合乎情理。老夫那弟子,岂能与赵括、马谡并论?只是老夫看错人,误将朽木看作栋梁,害的朝廷损兵折将,葬送辽东千里疆土。失土军败,他就该承担责任,岂能因有才干而荒废国法?”

    “他好医学,尚有医书还需编纂。老夫不忍他成名一时,却不留一物于后世。这才力保其性命,让他能完成夙愿。”

    谈论的焦点是王化贞,实际代表着东林党愿不愿意接受朱弘昭的意见。接受,王化贞活命,军机处设立;不接受,王化贞成为牺牲品,军机处设立一事必将拖延。

    眨眨眼睛,朱弘昭右手握着大扇,指着自己心口说:“老大人何必重蹈诸葛孔明旧事?挥泪斩马谡,固然获名无数,却使得蜀汉后继无人。”

    叶向高忍不住手缩进袖子,抚着血书,沉着脸,痛苦道:“区区一马谡,如何能代表蜀汉良材栋梁?”

    “本王就向老大人说说心里话,人心都是肉长的,诸葛孔明连心腹马谡都杀,其他良材美玉如何敢投效诸葛氏?不投效诸葛氏,如何能为蜀汉朝廷效力?到最后,蒋琬仁厚大权旁落,费祎遭人刺杀,只有降将姜维大权独掌。无诸葛之才,却行诸葛之事,使得蜀汉国力告罄,民皆菜色。如此,蜀汉不亡才是离奇事。”

    作为精神领袖李三才死亡后,此时东林领袖的叶向高,屡经浮沉,自然不会傻乎乎的相信东林党上上下下宣传的口号。

    他若真的因为拒绝军机处设立,使得弟子王化贞死亡,东林党内骨干必然寒心。除了海瑞,哪个做官的能达到无私无我的境界?

    朱弘昭握着大扇依旧点着自己心口:“趋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东林上下追求道德,以高洁立世。其中具体什么情况,老大人也清楚。本王治军拿手,皇兄性格仁厚都缺乏治国治政才干。相对于各党,以道德自律的东林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本王可以承诺,绝不会打压王化贞,让他能在军机处尽展才华,洗清污点。本王所求,只是扫除建鞑虏边患,也好安心就藩尽享太平乐世。老大人,军机处要在以知兵文官督掌军事,逢战不败,才是朝廷稳固之根本。只有军事强大,我大明方是堂堂中国,才能威震四方夷狄。请老大人明察,莫以一时得失而错失良机。”

    叶向高打量着朱弘昭,感觉嗓音有些哑,微微垂首问:“齐王殿下所言当真?”

    与叶向高对视,朱弘昭展露微笑:“朝中百官,本王厌恨九成九,恨不得行太祖严法,一举扫清。只是治国不是治军,不是靠杀人就能解决问题的。本王对贼寇叛军都讲信义,与百官只是相互看不顺眼而已。所以本王所言,老大人不需质疑。”

    叶向高缓缓点头,朱弘昭的信誉确实没得说。

    但这是朱弘昭有求于东林,仅仅一个王化贞是无法让叶向高满意的。或许他本人能满足,但东林上下总要收获一些东西,否则受益的只有他们师徒,很难服众。

    一脸的为难和踌躇,叶向高有些为难,开口道:“齐王殿下心忧边患亦不欲干政,这是朝廷之大幸。只是与祖制有所违背,此次出征,东林上下全力以赴助阵,只愿得齐王殿下一个承诺。”

    “老大人请明言,凡是本王力所能及之事,本王就应下。”

    缓缓点头,叶向高有些难以启齿:“是这样的,此次京察大计乃是东林奋力一击,若能胜,则还朝廷地方朗朗乾坤。若败,还请齐王千岁怜悯我等苦心,稍加援手为东林存一丝骨血。”

    朱弘昭想了想,点头道:“凡是有用于朝廷的,本王绝不会坐视不理。”

    “如此,老朽就安心了。”叶向高轻呼一口气,浑身放松下来,对朱弘昭拱拱手笑说:“后日朝议,东林上下不会阻碍齐王大计。只是有些放肆之事,还需齐王千岁体谅。”

    笑着点头,这事终于是解决了。

    朱弘昭抱拳微微拱腰:“西南平叛,本王确实有些事情冲动了。到时候,东林人尽管挑刺。本王问心无愧,绝不会因此而怀恨在心。”

    “殿下胸怀大度,若非宗室,比老朽更适合做这个首辅。”

    “老大人过誉了,其实本王心胸并不广阔,能装下的事情就那么些。对于一些无关痒痛的事情,本王是不会放在心里去的。”

    随即,叶向高敛去笑容,一脸严肃送齐王离开文渊阁,召集其他五名内阁开始议事。

    其中新任的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崔景荣率先支持设立军机处。毕竟他身上的两个帽子,在军机处中能非常吃的开。或许,他武英殿大学士的要换换,但兵部尚书的职务,绝对能让他在军机处立稳脚跟。

    谁都知道此战有齐王负责,跟着去就会有军功分红。对于军功,大明朝上上下下没人会讨厌。

    次辅韩爌等待叶向高的意思,叶向高啥意思,他就是啥意思。这样一个听话的次辅,能让叶向高省不少事情。

    史继偕退休在即,也不在意朝中变动,军机处设立和他没关系,无所谓支持或反对。但这是皇帝的意思,史继偕想了想,还是响应崔景荣,支持军机处设立。

    随了皇帝的心愿,估计他退休的时候皇帝也不会亏待他。

    已经有两个明确支持,叶向高微微表示一下态度,六名内阁全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