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战局进度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辽东战场,随着九月十三宣大军主力八万骑同时抵达义州卫城,尽管给辽军造成了极大的后勤压力,但也一举奠定了宣大军主导辽东战场的至高地位。

    九月十四,得到三日粮秣补充的宣大军如水银泻地,渡过辽河向西横推。

    废弃的官道、小路上,满是宣大铁骑的踪迹,无数的飞骑往来奔驰传递军令。沿途的辽民,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骑军,还是如此的精锐,军纪如此的严明。

    马少先所部的部队,更是将自身本色发挥的酣畅淋漓。甚至他们瞅一眼辽民,就选出来以前干过类似职业的人,毫无意外,一袋粮食抛出去,就能招募一个辽地向导,还是专司寇盗的专业人氏。

    如果不是军粮紧缺,也不是徐光启盯得紧的话,可能马少先老毛病一犯,就会阵前招募人手。对马贼来说,这种事情司空常见。

    他的部队打不了硬仗,分配给他们后军的任务就是保证大军粮道,并随时侧卫两翼,负责随时支援前线。

    可指望一帮马贼执行军纪,就有些为难人了。

    后军听军令,也不会闹出缺粮的尴尬事。

    何冲的中军,在渡过辽河后就被马少先的后军反超,后军出了中军斥候范围,直接就散了,大的三五百骑,少的几十骑,挂着宣大军旗,还打着以前的旗号,对前军疏漏的建奴屯所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每一个建奴屯守据点,没有粮食能果腹,也没有丁壮让他们杀来获取军功,有的只是金银。对马贼来说,有金银就足够了!

    宣大后军就是纯粹的马贼部队,河套世代马贼、边塞汉蒙马贼,甚至从更北边来的色目人也有加入。

    这是一支能打顺风仗的强盗部队,他们毫无军纪,带着对金银的向往,来到了辽东这片冷冰而火热的土地。

    “别跑啊,让弟兄们乐乐!”

    十余骑追着一名建奴少女,挥舞着马鞭围堵着少女,仿佛狩猎,消磨着少女的体力。

    他们的马匹上,满载着抢来的帐篷、布匹,生活器皿就连陶瓷罐都不放过。

    对于塞外,尤其是蒙古牧民来说,一个不漏水的瓷碗,完全是传家的家当。

    他们马脖子上绑着一枚枚首级,这是战后换取赏银的硬通货,鲜有丁壮。

    “嘭!”

    一声火铳声响,逃命的建奴少女被打死。

    突然的火铳声,让这些马贼一惊,纷纷拔刀或持弓警戒着,目光死死盯着四周的密林子,领头的抱拳大喝:“我等是宣大后军第十一营左营前哨将士,区区不才江湖名号一线香,还请诸位好汉现身。”

    虎子臣带着七百余骑从林子里出现,他身侧的张献忠抱着火铳亲吻一口,狼嚎一声,赞道:“他娘的攒劲日踏了!赵公赐的这铳,没得说!”

    因为虎子臣是虎大威的侄儿,在出征时,他这七百骑鸟枪换炮,赵期将自己卫队的军械转送虎子臣。

    随行的原延绥镇百户猛如虎率亲骑上前,低头看了一眼地上的尸躯,对追逐的马贼呵斥道:“弟兄们是来求银子的,好歹也是一条命,杀了就成,何必要糟践?传出去,大帅脸上也不好看。”

    都是必死之人,临死让弟兄们爽快爽快也是资源再利用,直接杀了多可惜……

    有些马贼这么想,还是抱拳行礼,一线香也乖乖抱拳应了下来。神情恭敬口呼:“小的见过猛爷,尕虎爷。”

    和猛如虎比起来,他就是个小字辈的。

    猛如虎也是马贼出身,世居延绥镇,因为娶不起媳妇就跟着族人做起了马贼买卖,与虎大威是老朋友,两个人是一起带着手下弟兄招安于延绥镇的。

    边塞马贼多如牛毛,只有其中佼佼者才有资格被招安,成为边将手里最锋利的狼牙尖刀。并不是当家丁培养,而是当前锋营的敢死部队使用。

    不同于粗通文墨的虎大威,猛如虎虽然一手握着刀子杀人,可另一手握着的书从来不会放下,这一点很受赵期看重,此时已是千户官身,从延绥镇调籍归入大同。

    宣大的千户,不能当寻常千户来看。这里的千户将,远比其他地方的寻常将军来的威风有份量。

    猛如虎这个老前辈下令,这些马贼也只能应下,搞不好会被当场执行军纪给砍了……

    强盗部队,就有强盗部队的风格。要杀你,真的很轻松,基本上人人都是有罪的。所以他们不遵守军法,又十分畏惧军法。

    虎子臣仔细打量这些马贼的斩获,有些不爽,他已经奋力行军,可总是能有人出现在前面,将一切有价值的建奴村屯都给扫荡了。

    握着马鞭轻拍,扭头道:“换马,这些小虾小鱼咱不弄了,咱追前军,跟着前军弟兄吃肉!”

    另一处南四卫的战场,西南军团与八旗军主力鏖战在盖州,十四这日辽军中军先锋部队抵达盖州卫城在北端的海州,准备支援西南军,夹击八旗。

    让他们抑郁的是海州卫城已经被西南军光复,城外正在如火如荼大练兵。

    练兵的是袁枢的虎贲卫,虎贲卫军官团七十二人夜袭斩杀建奴首级二百三十级,更是砍了老奴长孙杜度,自身无一阵亡,顿时成了战场上的明星部队。

    经过层层筛选,从揭竿而起的辽民义士部队中选拔兵员,补充兵员,军械更是优先补充。他们训练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队列训练。

    只要能保证行军时不会分散,袁枢就敢带着虎贲卫杀到前线。虎贲卫的将士不会有懦夫,这里人九成九与建奴有血海深仇。

    面对大名鼎鼎的虎贲卫,辽军一点脾气都没有,稍稍补充粮草后就南下支援盖州战场。

    这部辽军很抑郁,海州卫城都被西南军拔掉了,那海州卫城与盖州卫城之间的耀州卫城想来也没了。

    一路急行军没有蹭到一点油水,他们伤心的同时更为焦虑。

    赶到盖州战场,那里有熊延弼这个老上司,他们将会失去独立的行动权,就会成为熊延弼手里的一把刀,听熊延弼的指挥。

    这是很不划算的事情,因为打了胜仗,按规矩军功大头是指挥官的。而熊延弼还处于戴罪立功的状态,立下多大的军功只能消弭前罪,军功给熊延弼实在是白白浪费了。

    正因为这样,这部辽军多少有了期盼。熊延弼要军功无用,肯定会做人情给下面人多给一些。

    也在十四这天,辽军前军马世龙终于攻下了已经产生激烈反抗,开始混战的鞍山,开始分军攻掠四周建奴屯所。

    这一天内,辽东战场的明军,终于将战线稳定住,他们占据的城池据点,根据地势南北形成一条线,已经从战略上处于不败之地。

    三路大军的指挥层只知道自己所部的情况,与其他各路联系受限于时代的落后,根本不知道已经光复了失地,达到了天启元年时期的版图。

    按照当初军机处的规划,十月中旬能打过辽河,占据南四卫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可谁都高估了建奴的战备储藏,也低估了辽民的反抗情绪。

    哪怕建奴因为荷兰商船的原因,导致杀手锏西南军团提前暴露。

    可明军堂堂正正的推过去,毫无兵力、储备、民情优势的建奴,就已经陷入被动。宣大前军的发疯行为,更是插了一把刀,直接将建奴的老巢掏了。

    九月十二前军发现沈阳为包围开始策反城中辽民,到十四这日,沈阳的消息已经传来盖州战场,而使者更是途径辽阳,带来了辽阳的坏消息。

    两个都是大消息,使者把消息报给老奴,人直接被老奴砍了,而老奴直接苍老了十岁,彻底的没了心气神。

    和熊延弼过手的这段时间,他真的很累,完全就是在刀尖上跳舞。

    盖州战场此时勉强维持的平衡,紧紧是勉强维持而已。

    代善的两红旗和阿敏的镶蓝旗被明军围困在盖州卫城,明军包围盖州卫城,而老奴的两黄旗、镶白旗像钉子一样钉在明军重重营垒外,与城中三旗兵马互为犄角。

    明军有海路支援的粮秣,火炮阵地相互掩护,步军营地环绕炮兵车营,根本不打,而是一力坚守。

    明军耗得起,他的八旗军可耗不起!

    城中代善三旗粮秣将绝,他的随军粮草也快枯竭,没有后方给他运输粮草,他也无法分军收缴附近的粮食。

    他已经没有了后方,不能一举荡灭熊延弼进而威慑明军,他和他的八旗军就全完了。

    断尾求生或许可以,舍弃城中三旗将士不要,放弃他的二儿子不要,他还是可以撤离的。可一旦这么做了,他的家族将会失去四十余年积攒的名望,八旗的人心也将彻底崩解。

    每日看着一车车的粮秣、火炮、炮弹、箭矢运向明军的炮兵营地,他知道明军在储备军械,尤其是西南将士正在逐步适应水土,积蓄着力量,休养好了会挥出必杀一拳。

    老奴根本不敢让明军安心休整,每夜都要发动夜袭,有真夜袭,也有虚张声势,真真假假混合,意图借此消耗明军的锐气,让他们无法正常休整。

    似乎见效了,前两天明军还会在白日里对盖州卫城发动炮击,现在明军也没啥动作。

    就这么,老奴又成功拖了一天,他不知道自己能拖到什么时候,可他实在是没办法。

    打又打不过,僵持又缺少粮食,现在后方屁股都被宣大军给抄了,他还能退到哪里去?

    他绝望了,再次书写降书,准备请降。

    他实在是看不懂熊延弼的套路,此时明军的战法根本不符合熊蛮子的风格。

    盖州卫城,只要火炮轰出一个缺口,士气低落、缺衣断粮的三旗兵马直接完了。解除这个后患后,明军再调转炮口来打他,很简单滑顺的战略进度规划,可明军偏偏没有这么做!

    稍稍懂点军事的人,都会去将盖州卫城给拔了,可熊延弼没有这么做。

    而渴望军功的明军将士的情绪非常稳定,似乎能安心的一直等下去。

    西南军的主力的彝人部队,只要耗下去对朱弘昭有好处,他们就能耐着心熬下去。建奴是渔猎民族有耐心毅力,彝人也不差。

    彝人部队也被称作狼兵,狼兵不仅仅是能打敢打那么简单,毅力、耐力都是很顽强的。

    九月十五,天气又冷了一分。

    朱弘昭派遣的使者日夜兼程,终于抵达了盖州战场,而辽军五营兵马也先后出现在盖州正北方向。

    也在这一天,沈阳城破的捷报发到京师。

    而与朝鲜及朝鲜雇佣而来的日本浪人部队作战的黄台吉也知道了辽沈丢失的军情,老奴命他率军赶赴盖州参战的命令也来了。

    在他踌躇之际,李永芳带了一个人来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