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丢脸的军事预算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四月初九,朱弘昭在禁城午门处设宴,招待率军入京诸将。

    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辽东基本上是清理干净了。

    建奴八旗制度军政一体,主力遭到歼灭,流散溃逃的游兵散勇也会后撤的路上被久受压迫的辽民袭击。

    没有大战之后需要清剿余孽的必要,能战死的都战死了,要么跟着多尔衮三兄弟向更北的地方逃了。

    此次撤军归来的是宣大军及部分登莱军,将全面补充到京营禁军序列。

    京兵体系庞大,有三大营、上二十六卫、内四镇的说法,起码表面编制很大。

    昌平镇、蓟镇、保定镇、天津镇,这就是内四镇。

    内四镇归大将军府直辖,属于警备军种。三大营、上二十六卫归皇帝直辖亲管,三大营会以最高级别的野战军种进行换装,上二十六卫改编为戍卫军种。这批撤回来的军队会先补充、混编进三大营,后续部队在上二十六卫的空架子上充实。

    野战军种满编,警备军种编三分之二,戍卫军种编三分之一。此外还有计划中的屯垦军种,与传统卫所军一样,满编却以军屯为主、作战为辅。

    平辽战事中有功将士陆续封赏,这其中涉及到一个艰难的选择。

    封赏军士,是给钱呢,还是提升军职?

    各处卫所满编所需军官武职只有三万多,可成祖靖难后大肆封赏,导致世袭军职达到九万多,严重超编。

    通过考核、裁撤等等手段清减超编份额是大将军府三大策之中的裁冗策,仅次于强干弱枝巩固国本的这第一核心大策。

    丞相府有五大策,被皇帝缩减为四大策。

    将军府是三大策,依次是固本强干策、裁冗简政策,以及最后的武备策。

    强干弱枝不必再说,裁冗策是为了更高效的运转,也为了节省军费虚耗。毕竟都挂着世袭武职,总不能不发钱吧?

    世袭的宗室、卫所武职,都是吞金怪兽。都是按着两成发放俸禄,可也架不住这些人数量多,年年拿。

    每年财政收入就那么多,上上下下那么多必须支出,想要有盈余,谈何容易?

    这个年代,可没有政府财政赤字可以找人借钱过日子的说法。

    这次午门赐宴,朱弘昭不想让这些为国家流血又流泪,同时还是自己嫡系的部队吃亏。可以升职,但世职提升要增加难度;可以给钱,但不会再提升世职;也可以不给钱、世职,给将士们辽东的土地。

    显然,以国人的性子来说,金疙瘩银疙瘩,远不如能传子孙的土疙瘩。

    宣大军作为皇帝的起家嫡系部队,必须要给赴辽参战的各军做个榜样出来。

    这场战事太大了,规模十分之大,可立有战功的部队却不多。毕竟建奴是被直接摧毁的,没有那么复杂的一场场战斗,很多部队都没有交手,就赢了。

    前线参战的军队、将领军功积累也不算大,可架不住军队集结规模大,必须要掏钱将各军安抚好。

    没有这些军队镇着,各地早就乱了。

    现在的辽东就是一个大军营,军队不能一口气抽回来,要一点点抽回来逐步消化。同时,进行军屯,震慑朝鲜士民,给朝鲜总督袁崇焕、朝鲜总兵毛文龙提供战略威慑,使这两人方便清洗、消化朝鲜。

    这批大约六万人的军队回防,让朱弘昭彻底的松了口气。

    当夜召集大将军府诸位入宫,在武英殿内议事,议接下来的军队安置策略。郭谅入京,以骁骑大将军之位,挤到了大将军府,作为宣大军的代表。

    禁军三大营里,取消了于谦北京保卫战时设立的十团营,这是以当时各省入京勤王部队改编的,也是轮番入京值守的地方部队,被称作班军。

    将于谦取消的五军营番号重新设立,五军自然是对应五军都督府,归各都督府节制的军队。性质与班军一样,也是地方部队轮番入京。不同之处是十团营班军的指挥权在地方督抚手里,而五军营则依靠各都督府辖地内卫所军组建,属于都督府直管。

    五军营被于谦废了,失去这支平时能出动的军队建制番号,五军都督府自然也就废了。

    毫无疑问,新成立的五军营将会是以后京营的主力部队,因为五军营的番号够大,在朱弘昭计划中,五军营等于五个标准军团,约有十万人。

    此外神机营这个传统上的天子亲军,大明第一军则是京营的核心武装及模范军团。天启时由五部扩充为七部,朱弘昭再次扩充后,是加强军团,兵力将近三万。

    此外三千营改编为车营,配属一个护卫骑营,这样的编制以高机动、高火力输出为主,叫做车骑合军。属于大将军府根据车营战法开发的实验性军种,若效果好,则会推广到神机营。

    说白了,三千营将会是军制改革的小白鼠,给神机营打前驱。所以整个三千营,也有八千人马。

    上二十六卫以后扩充,每卫以标准战兵营为作战单位,也就是三千人,不是卫所军制所规划的五千六百人,这样又是八万人。

    还有飞熊军、神策军这两支嫡系中的嫡系扩编而来的军团,又是五万人。

    此外锦衣卫这个上二十六卫里的第一卫,总共十四个千户所,也要编满,算上东厂禁军、大内净军,又是一支将近三万人的加强军团。

    光京营禁军体系,编满后就有整整三十万兵马,内四镇兵马维持三分之二编制,也要七万人左右。

    这场会议,大将军府的目的就在于消减皇帝的暴兵思想。真的很没必要维持这么多的精锐兵马,真的没有这个必要,也养不起。

    要知道,成祖北迁的时候,京营兵马一度高达五六十万。强干弱枝一直是北京方面所注重的核心,就连天启继位之初,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李邦华整饬京营三大营。将账面十二万的京兵,一口气裁掉将近七万的空额、顶替、挂名种种原因造成的水份。

    李邦华用一年时间才整顿好京营,天启二年的京营兵满打满算也就十万人。

    至于上二十六卫亲军,早就废了,成了空架子。

    可成祖时期的军队是卫所军,朝廷压力不大,反倒能和卫所抽血弥补财政亏空。

    现在,以朱弘昭的法子养一个军团,一年光军饷就要近五十万两,换装军械、粮草消耗算下来,一个军团两万多人,一年大约将近一百一十万左右。

    而整个京畿计划中的部队算下来,总体是三十八万,平均下来是两个加强军团,以及十五个军团,这该花多少钱?

    国朝之前养军队不怎么花钱,是因为没有把当兵的当人看,只是维持这帮人不饿死。同时这样微薄的军饷上,还趴着数不尽的蛆虫吸食。

    按着朱弘昭的计划,这京畿一年军饷预算就在两千万左右,算上各处兵马,相当于天启三年朝廷税收的三分之二……

    过半的军事预算,实在是太夸张。

    杨肇基算完京畿部队的帐,反问一句:“皇上,四十万精锐之师,现在养着也用不上呀!今后五年以建设为主,朝廷不起兵戈征伐四方,京畿屯养如此之巨的军队,每年两千万军饷,就是吃了相府上下,也吃不饱啊!如今建奴灰灭,蒙古降服,展望四海,又有何人敢动兵戈?”

    这不是老式军队,而是以火器为主的新式部队,格外的花钱!

    要知道清末编练新军,也是一步步来的,总共才编练出来多少?整个清末京畿新军,又有几个镇?

    朱弘昭面前摆着两份编练单子,一份是大将军府依照他的性子做出来的编练计划,数据非常喜人。

    另一份,则是大将军府根据相府计划拨出的军事预算做出的单子,看着有些可怜巴巴……

    按着根据实际养军能力,五军营缩编为五个营,直接由十万人,标配车营、骑营、辎重营的主力作战力量缩减为一个纯步兵作战单位,也就一万六千名小步兵……

    三千营继续充作新军试验小老鼠,车骑合军模版不变。

    神机营缩编为正常军团,与飞熊军、神策军成为仅有的三支野战军团。

    上二十六卫不建军,扩充圆满后作为屯垦部队,一边屯垦,一边作为施工部队参与建设北京周边的水利、铁轨、道路维修工作。

    并重启京东开荒计划,以上二十六卫为主。换言之,没必要从辽东抽军队充入上二十六卫,而是以原本开荒的灾民为主,将这些灾民编为军户。

    内四镇缩减,每镇四营兵马,也直接一刀砍掉一半军队。

    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前一份计划到年底,朱弘昭将会有近四十万的京畿强军,可以在明年初举行一场浩大的阅军。

    后一份计划,整个京畿部队,将会只有十四万,其中只有十万军队属于皇帝直辖……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区别,或许五年后能养四十万京营将士,反正现在养不起,一旦养了整个丞相府的计划就会缺乏资金而断链。

    之前也是脑子一热,朱弘昭看着前后相差的一千四百万预算,真的很蛋疼。

    当场肯定不能认可大将军府的合理建议,否则面子往哪放?

    前脚以国家建设、民生发展为借口拒绝了选秀,掩饰了自己惧内的本质。现在又硬着脖子搞烧银子的大规模军事预算,这不是打自己的脸?

    神色不变,朱弘昭问:“日本那边调查的如何了?”

    “启禀皇上,日本军政大权操于源氏德川幕府,此时幕府大将军是德川家光,年十九,亲政不久,九州各藩因禁海令而不稳。臣听说,德川幕府还在通缉颜思齐将军。”

    许显纯在一侧起身,拱手,说着狭促笑笑。

    知道颜思齐烂账的诸位大将军同时发笑,朱弘昭脸皮紧绷着也笑笑,总感觉这些老东西在笑自己之前脑子一热制定的编制。

    说真的,他也觉得那份军队编制过于夸张。今后几年只要国朝克制,是不会打大仗的,最多的还是平乱,稳定国内,为丞相府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