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再议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袁可立不发一言,等待着自己儿子开口。

    袁枢心中也有犹豫,看一眼父亲稀疏短短的花白胡须,心中为难。而袁可立神色平静,不给袁枢一点暗示。

    遂,袁枢缓缓开口:“状元公的法子尚好,然有瑕疵。据臣所知,白银比黄金方便采挖冶炼。白银易泛滥,黄金作为新钞兑换凭依,金银挤兑是大患,不仅有国中奸商之患,更会受制于外人。”

    朱弘昭点着头,现在他看白银已经不是当钱了,而是当不能吃的金属。人家拉来一船金属换走自己这边精良的,独有的贸易品,感觉被欺骗了一样。

    “正因为黄金稀少难冶炼,会导致新钞发行不充,难以起到货币之用。所以,这是不妥当一;其二,新钞要利于流通,兑换体系要简单明了。新钞按黄金与银兑换,过于繁复,会导致新钞发行受阻。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能拿白银换走新钞,再以钞兑走黄金,让大策成为笑柄,有损朝廷威严。”

    话题又回到原点,还是金银兑换问题,白银受制于人。

    不要怀疑官商的胆量,合起来搞朝廷的钱庄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

    朱弘昭手指搭在扶手上轻敲,歪头问:“伯应有良策?”

    袁枢摇摇头:“也难,臣只是提议,能否可行还需详细调查、推衍。臣的意思是严厉打击民间私铸,一金兑十银,一银千文形成定制。先以金银币推行,后发宝钞,逐步以宝钞取代金银币,收金银于国库。严酷震慑各方,保证货币体系安稳。”

    看一眼余煌,他继续说:“同时金银币要铸造精美不易仿制,金属配比要独特,难以破解,还要便于百姓识别。”

    袁枢的金银互兑体系,与余煌的金本位一样,都会遭到市场反弹,就是通常的挤兑手段。

    然而最终目的是以纸币代替金银,乃至是铜钱。首要问题就是站稳,不能遭遇挤兑就破产。余煌的金本位缺点就在这里,黄金被人一股脑提走,国库没有黄金发出去的新钞也没人敢要。

    发行新钞与黄金挂钩,讲的就是信誉,不能人家挤兑你就关门,这等于自己打脸,不吹而破。

    袁枢的金银互兑体系不怕,直接就是成体系的,你要兑首先要把银子换成银币。银币铸造因为精美问题,成本也不小,可规模越大,越能冲抵成本。只要你进来兑换,朝廷就是赚钱的。

    袁枢的策略问题就出在体系绑的太死,以后很难松绑。

    宫里赐下去的节庆银币每个重一两,含银七钱,其他是合金配方。的确够精美,毕竟每一枚银币铸造成本就接近一两。民间想仿造一模一样,除非大规模开铸,否则连技术、设备成本都捞不回。

    最后,袁枢说:“只要信用可靠,新钞终究比金银币方便。长久之后,便能取代零碎散银。”

    新钞站稳脚,也就能逐步投放增发,使得货币短缺的情况得以缓解。只要钱流动起来,谁有功夫来兑换金银币?

    还是要绑死,绑死最大的好处就是开始时方便立足,难的就是以后解绑。

    朱弘昭又看余煌,余煌挑眉笑笑:“袁司正所言在理,不过臣也有一点浅见。金银币配合铜钱流通时,当禁止民间大宗金银交易。对红夷人,要出台别样措施。勒令夷人于朝廷钱庄处以银兑换银币,逼着他们以新钞纸币采购货物。”

    这条件不算难,红夷人为了贸易几乎什么丧尽天良,不要脸皮的事情都做了,只要能贸易,这点亏他们愿意吃。供求关系摆在那里,现在只有大明能提供上好丝绸、好茶、瓷器,乃至是铁器。

    不要以为大明以前铸不出好炮就以为大明没有好钢,好钢那么值钱,给丘八用岂不是糟践了?

    朱弘昭觉得不错,看向袁可立:“袁公以为如何?”

    “各有所长,一时瑜璧。”

    先夸一下,袁可立看一眼儿子,继续说:“然,伯应疏忽了一事。新钞纸币要立足,并非要靠这金银互兑体系才成。状元郎的意见也是中肯的,毕竟朝廷不同于往日。万岁圣明,又有几个宵小不长眼拿着鸡蛋碰石头?故而,为百年之计,臣是赞同状元郎的。”

    是的,袁枢故意忽略了皇帝的威慑力,他只想早早铺开这个提议,让袁可立能看到施行后的前景。

    余煌自然也清楚袁枢的打算,可他不敢保证本朝内能完成纸币革新大策。当今能压得住,以后就难说了。所以,他没有争。

    朱弘昭根本不在意袁枢的小心思,他有信心在有生之年完成纸币改革。

    扭头看了眼背后夕阳,朱弘昭笑道:“持国要稳,不可心急啊。小袁相公之策,是稳妥的,袁公适当采纳。还有两年半的时间,慢慢计议,完善好,这能做核心大策。今日袁公匆匆入京,车马劳顿就这样先散了,后日再详谈另外四策。”

    袁可立起身告退,今天侍从司都下派出去核军去了,估计明天侍从司会集议一番。

    朱弘昭送袁可立登车,看着父子俩离去,摇摇头道:“袁家的传承,也稀奇。”

    余煌在一旁点头,袁可立就是单传,也只是中年得子生下袁枢,另有三个女儿皆许配给当时名士。担心子嗣问题硬是逼着袁枢十六岁成婚,次年,袁可立心愿满足抱到小乖孙。不过袁枢现在二十六,再无所出,袁可立没少揪心。

    袁家是大族,这样的家族都是靠庞大的子嗣数量来保证质量,袁可立够神,袁枢也紧随其后。就连第三代独苗袁赋诚也被袁枢带着入宫玩过,很聪明的一个孩子。

    “你拿去寻曹化淳誊抄,今夜研究一下,夜里就住在河边直房。”

    朱弘昭从亭下桌案上取了其他四道折子,递给余煌。

    “臣告退。”

    抱着折子,余煌躬身施礼,骑着马去找曹化淳。

    面西站在钓鱼台护栏前,朱弘昭狠狠搓搓脸,这大明聪明绝顶的人这么多,可他娘的怎么会亡了?

    双手撑在护栏上吹了吹风,夜色下披上内侍递来的披风,眉头皱着。

    大夏天的,夜里却很冷,你说怪不怪?

    袁可立突然入京,很多人诧异,最诧异的人是兵部左侍郎李邦华。几乎,相府都认为他会是留守北京兵部尚书,成为留守文官之首,三巨头之一。

    他也这么认为,没想到老上司袁可立就这么突然入京了。

    搁以前还能听到风声,袁可立日夜兼程沿着铁路上来,说是日夜兼程,基本上都是睡在软卧级别的车厢里看书,悠哉游哉看着风景来的。一日一夜行进一千四百里,真是难以想象呀。

    袁可立当山东巡抚时,他就是山东布政使司参政。随后袁可立搞三方封禁政策,割出山东登莱两府设立登莱巡抚以陶朗先为巡抚,李邦华去天津当巡抚设立天津镇。

    因为陶朗先的冤案,导致山东出了个什么事情?

    那就是袁可立以领导登莱巡抚的山东巡抚过去当登莱巡抚,登莱巡抚权职反倒压过治理山东五府的山东巡抚,山东巡抚成了给登莱巡抚凑集钱粮的后勤人员。以小吞大,后来的巡抚能愿意?

    山东后任的巡抚是赵彦,也是懂兵事的,不服袁可立,不愿意当这个后勤性质的空头巡抚。算上一系列阴谋后,以引蛇出洞之计逼得闻香教提前反叛。

    其后朱弘昭一路平叛,袁可立就带着卫所兵打酱油。登莱最强不是山东兵,更别说卫所兵这样的渣渣,最强的是渡海辽人丁壮组成的辽军及沈有容的五万登莱水师,当然这个数据掺水,当时朝廷的很多兵力数据都是掺水。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给你一营两千的军饷,却让你凑出三千人接受核查,这可能吗?

    而当时大军出海很巧合的去南四卫帮助东江镇游击将军张盖打仗,平叛后袁可立又匆匆渡海去指挥作战。遇到台风,可能是海市蜃楼有仙人在影像在空中遥遥一指,袁可立的船队顺着所指方向前进,恰巧避过台风。躲过危机后,袁可立立马提笔写下《观海市》一文以做纪念。

    其后赵彦被朱弘昭坑死,继任的巡抚王维贤有着与袁枢一样的爱好,那就是收藏。山东本土军功最大的是原兵备道员徐从治,两个人起了冲突。

    徐从治又是袁可立老部下,有大军功在身,惹得王维贤很不痛快。毕竟他是艺术家心性高过官员心性,直接诬告莱州潍县驻军游击张尔心、莱州副将李性忠谋反。将袁可立蒙在鼓里,袁可立直接收到兵部急递说是潍县驻军谋反。

    唔,兵部飞骑是一路顺着官道跑过来的,还经过潍县……

    袁可立派谭昌言过去请李性忠、张尔心喝酒,谭昌言拿出袁可立兵牌,很顺利接掌兵权。随后,王维贤就倒霉了。

    袁可立不仅治理地方厉害,断案如神,做事更是刚烈,说报仇就报仇。作为老部下,李邦华怎么可能不怕?

    袁可立带过的人,小毛病改不了,该有的能力和气节都是很不错。比如徐从治,就是后来孔有德谋反,在城头督战被炮打死;李邦华更是在北京城破时去文天祥庙哭一顿后全家自杀;陶朗先更不用说了,一心为公想明白现实后,直接绝食饿死以示忿恨。

    铁板钉钉的兵部尚书说没就没了,他想不通自己哪里做错了。

    大明的兵部尚书,有着另类殊荣,俗称大司马,三公三师加官混不上,三孤三少总能捞一个。

    而且,现在侍郎能不能升到尚书衔,直接决定有没有资格入下一届相府。

    让谁接替不好,将袁可立隔着三四千里弄过来,难不成真对自己有了疑心?

    李邦华又觉得皇帝应该要提前给袁可立凑集班底,自己是左侍郎,又是老部下,难道是天大的机遇?

    安慰自己的时候,老仆慌张来报:“老爷,锦衣卫都督许显纯来访,说是要与老爷喝喝茶。”

    “带的是驾帖,还是拜帖?”

    脸直接白了,许显纯拜访过的人,很多人都自杀了。

    驾帖,厂卫缉拿嫌犯的逮捕证,以前归六科官刑科都给事中负责签发,现在握在侍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