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问责(上)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夜色下,朱弘昭洗了一个澡,抵达武英殿算账。

    武英殿,侍从司三班成员俱在,一个个都有意无意瞥向袁枢。袁枢闭目养神,毫不在意同僚的目光。

    “主子万岁爷,驾到!”

    曹化淳抱着拂尘趋步从侧门入内,抖抖拂尘唱念,脸上几个蚊子叮咬的大红疙瘩很显眼。作为一个北方人,这几天蹲在神烈山上,南京的蚊子对他来说威力有些大。

    论蚊虫,还是天津一带的厉害;可曹化淳可以扛住北方的,就是扛不住南方的,抵抗力问题。

    “臣等恭迎君父。”

    朱弘昭摆摆手,示意一个个入座,登上高阶落座,看向曹化淳,曹化淳对侧门打了个眼色,一名宦官端着红绸盖着的抬枪趋步递来,他则转交到高阶上。

    扯开红绸,朱弘昭右臂一把抓起重达二十六斤的四尺长抬枪,粗厚的枪管,各处棱角无不散发着暴力气息。

    单手握着抬枪指向正对的殿门,闭着一只眼瞄了瞄:“手工打造,比厂里造的要粗糙,的确不是兵部的货色。”

    顿了顿,问:“此枪,性能如何?”

    曹化淳道:“管壁内用的是熟铁,与秘鲁铳一个制造原理。但缺乏管壁淬火技术,净军打了十发后,管壁就废了。”

    造火铳最大的问题还是合格的枪管,抬枪又是大威力枪,口径寸八,打出去的锥型弹中指大小,一枪将一个人拦腰打断不是问题。

    所以军中装备抬枪都会备下足够多的替换枪管,锥型铜弹对枪管的磨损,瞬间高温又能软化金属,所以这类枪根本不可能列装军队,都是给精锐小股部队使用,用来狙杀重点对象。

    兵部研发改进抬枪,缺乏足够的动力。因为这东西对枪管的要求太高,现在的金属加工又很难造出耐用的枪管。一根合格的抬枪枪管,价值不逊色于等重的白银。说的难听了,用抬枪杀敌成本太高,一枪打死一串,也收不回成本。

    在兵部看来,这东西不实用,应该被淘汰。国朝五花八门的火器多了去,现在还不是淘汰的就剩了制式短铳三种,长铳五种,火炮前装、后装共九种。

    放下抬枪,朱弘昭看着盘中两枚子弹,咧嘴自嘲一笑:“连子弹工艺,也流出去了?”

    其中一枚子弹已经被分解,弹壳旁是一堆颗粒火药,还有一枚中间凿洞的锥型铜弹头,弹头旁放着寸长筷子粗玻璃圆柱,玻璃圆柱中是一团暗绿色晶莹液体。

    “贼人哪有朝廷的底蕴?弹壳是军中操训时流出去的,刺客携带的三枚子弹,都是重装后的残次品。”

    曹化淳说着拦住皇帝的手,躬着身子小心翼翼拿起玻璃圆柱和弹头,将玻璃圆柱塞进弹头底部,轻轻放在木盘红绸上。

    “蓄谋已久。”

    看着组装好的毒弹头,朱弘昭努嘴,笑笑问:“都说说,贼子是个什么心思?这东西,是为朕准备的,还是临时凑出用在了安邦彦身上?”

    临时凑出?

    开什么玩笑?

    太医院和兵部合作搞这类毒弹头,始终不见成果。现在贼人能拿出这么狠的子弹,怎么可能是临时凑出的?

    制造技术流出去,可比一杆抬枪流出去要恐怖。还有这种毒弹头,打中不管你是谁,当场都是咽气的命。

    或许,这是一种威慑?

    朱弘昭看向袁枢,眼皮子垂着,笑吟吟毫无暖意。

    袁家有仅次于官营的玻璃厂,也接了兵部的单子研制玻璃子弹。玻璃子弹很扯淡,朱弘昭就没听说过有这种东西。可这是兵部的主意,明显是走错了路子,为了省铜这类贵重金属,兵部什么材料都敢想。

    玻璃硬而脆,烧制时又利于铸造,打出去命中后基本上就是一条人命,伤口全是玻璃渣子,谁能收拾这种伤口?

    现在倒好,兵部要整的玻璃子弹没见到,反倒是让贼人给弄了出来。

    没人回答这个问题,也没人敢回答这类弑君的话题。

    “见血封喉是个好东西,拿下去好生研究着。”

    良久后,一句话吩咐下去,曹化淳端着木盘趋步而下,朱弘昭看了看桌案上积累的折子,重要的都摆在上头,折面用红绸,看着有十余份儿。

    拿出当首一个,是叶向高请辞,推荐史继偕候补国相的折子,随手丢在一边。

    南巡路上方从哲都快咽气了,还不是被一枚玉露仙丹给救了回来?

    这么大的事情也没引发什么轰动,毕竟只是个例,缺乏普遍性,没几个人关心这玉露仙丹,只当是方从哲是突发小症状,让道门搞的什么破药丸瞎猫碰上死耗子。对于道门所谓的仙丹,朝野各处都当是个笑话。

    仙丹真这么有用,万寿帝君怎么会传位给裕王?仙丹有用,万寿帝君的重孙光宗泰昌皇帝也不会壮年而逝,当个憋屈的一月皇帝。

    第二份折子,是相府讨论后对平蛮大将军安邦彦的追封、谥号。大将军、大都督,右柱国,谥号勇毅,追封乌江伯,子弟袭爵降等为乌江子爵,赐予国葬,诏令水西设庙祭祀。同时,厚赏水西安氏真正合法的当家人,安邦彦的侄子安位。

    厚赏、追封都是应该的,朱弘昭在意的是给安邦彦的谥号,这是朝廷对安邦彦一生功过得失的总结。

    安邦彦是土司出身,有篡侄子大权的嫌疑,是不忠;又带着水西四十六部作乱,祸乱西南近二百万土汉百姓亡于兵灾,是大不忠大不仁。又迷途知返,带着水西儿郎为国征伐,最后死在战场。

    因为过去的污点,所以谥号中赞美的字如忠、穆、庄、节、都和安邦彦没关系。就连重将传统的‘武’字也得不到,得到的只是稍逊一筹,显得片面的‘勇’字。毅就好理解了,指性格坚强能克服种种困难,暗指安邦彦性子执拗,是个钻牛角尖的人。

    总体来说,勇毅这个谥号看着还是不错的,场面上能应付过去。实际上深究推敲,和不少皇帝的谥号一样,潜在恶意满满。

    朱批一个准字,他目光看着‘乌江伯’三个字,眼皮挑了挑,乌江,相府选出的这个封号,可真够直白的。

    第三份折子,是西北甘肃发来的战报,朱弘昭看了气的一笑,真是小而不知所以小,更不知大之所以大。这个叶尔羌汗国,实在是夜郎自大,狂妄到了没边。

    提笔朱批,允许甘肃镇展开报复行动,将战火烧到哈密番旧地,允许启动将府预案,恢复嘉峪关外五个卫所编制,由四川调运物资、募集当地人力重组这五个卫所,即瓜洲等卫。

    将府预案是初步组建这五个卫,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效仿唐制组建安西军团,与甘肃镇组成两个军团,一个走和田南路,一个走吐鲁番北路,配合大迂回包抄的河套、宁夏、蒙古骑兵军团三路齐进,一口气将西域捋顺。

    若因后勤问题而战事不顺,就收复天山以南,葱岭以西之地设立安西省,以安西军团常驻,等待后方铁路铺设和物资、移民运输。

    最后就是设立葱岭军团以帕米尔高原(葱岭)为起点,向西打,设立葱岭省,将诗仙李白的出生地收复到国朝版图内;同时组建北庭军团,攻打天山以北的瓦剌诸部,以洗英宗时期的国耻,并以天山以北疆域设立北庭省。

    西域那么大,弄一个省实在是让人不放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割成两省乃至是三省之地。反正都是有历史先例可循的,这就是将府针对西域战事的三板斧预案。

    第四件事,辅相,大理寺正卿毕懋康与叶向高同进退,上折子请辞。同样的待遇,被朱弘昭一把丢到边上,理都不理。

    毕懋康有自己对法司建设的理想,法司真正独立运转这一件事,朱弘昭在感情上是认可的,可实际上真不能这么干。依法治国,施行法治就是一句笑谈,除非有个天网监督所有衙门,否则始终都是人治。

    但这种精神要保存,等这个老头子干不动了,也培养出这种理念的继承人后,才能放回去颐养天年。否则,你就蹲在那儿做个吉祥物也好。

    第五件事,还是相府的事情。

    两瀛省的具体地图已经测算完毕,相府准备动员那边的人口搞大工程,将一处处水患之地,如武藏关东、越后大平原、北陆等平原上的水患彻底治理。

    这样解决水患后,花一代人、两代人的时间,以后两瀛省的产粮按照预期,最低也能翻一倍,一年两收最少也有八千万石。将极大的缓解内陆对粮食的需求压力,增加朝廷的稳固性。

    可相府还不知道侍从司与瀛洲方面正在搞的事情,或许他们存的是用繁重的徭役消耗原有人口,为以后移民工作腾出空间来。

    这是一起简单的交流不畅引发的政策矛盾,朱弘昭这个皇帝、侍从司也不敢把这个计划给相府透漏。哪怕相府已经察觉到,就是不能张口说,可意会不可言传。

    以眼前缺粮为要紧作为理由,朱弘昭将这份折子驳了回去。让相府遣人继续勘测更为精细的地图,继续优化工程结构。等以后腾出人手,再搞这类治水、增产的大工程。

    这种大工程一搞,两瀛省产出的粮食就只能用在本地,很难挤出来缓解内部粮食压力。

    故而,本土事大,义正严词驳回去就好。

    看着一沓沓的折子,朱弘昭饮一口茶,怎么三天积累下的提案比过去三周攒的还多?

    没去细想,继续批示着一道道折子。各处风声鹤唳,都绞尽脑汁来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给皇帝看。免得皇帝觉得你占着茅坑不拉屎,顺手就给拍死,死的这么冤谁能接受?

    所以,堆积的折子就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