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议新策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中正四年六月十五,如期举行廷议。

    这是长达一月之久的大会议,中枢各处要员、地方督抚、省三司各种提案中选出袁可立这一届五年的核心大策,在七月十五结束;随后便是入秋京营大操阅军,阅军活动在乡试前完成。

    这类会议是极为枯燥的,一早在奉先殿,文武百官皆穿公服,头戴展脚细长硬翅乌纱帽,由通政使司负责诵读各项提案。

    依太祖朱元璋意‘政犹水也,欲其常通’。这才有了通政之名,简称通政司。俗称银台,前身为察言司。洪武三年置,掌受四方章奏。不久罢除,洪武十年再设设通政使司,长官为通政使正三品;其下设左、右通政和左、右参议等官佐理政务。

    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早朝时汇进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径自封进参驳之;午朝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

    始设通政使司之时,朱元璋曾告诫通政使曾秉正、左通政刘仁,要“审命令以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当执奏者勿忌避,当驳正者勿阿随,当敷陈者勿隐蔽,当引见者勿留难”。

    除掌章疏奏驳之事外,通政使还参预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洪武十二年,将承敕监给事中、殿廷仪礼司、九关通事使拨归通政使司,进一步加强了该司的权力。建文时,改通政使司为通政寺,通政使为通政卿,通政参议为少卿寺丞,并增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官,永乐时复旧制。

    这是一个类似中央办公厅的衙门,承上启下还监管信访工作。

    中正改政时,不听话的都被收拾了,上头人都和皇帝坐一条船,如通政使司这类综合衙门自然也就没有了作用。有什么事,各司衙门就能同心同德协调好,不需要另外找一个掣肘的衙门来做事,故而通政使司毫无作用,当了三四年的摆设。

    但如今换届就在眼前,以后朝堂上将是各党轮流执政,不再是君臣齐心并力做事情,那一些负责承转的事务就要走正规程序,这就是通政使司的本职工作。

    新政之中,三司分权后,通政使司这类负责中转政务的衙门,地位也是水涨船高,虽然通政使还没有任命,可高出六部尚书半截的苗头也已很明显了。

    在此前内阁管事时,各衙门主官只有都察院、宗人府、五军都督府的主官是正一品,其他官员想要拿正一品的俸禄,只能靠功勋获得三孤三少这类加官。

    现在正一品是三司衙门主官,副官是从一品。六部和以前一样,是正二品;五寺主官是正三品。通政使司这个正三品衙门,权位高涨势头明显,极有可能成为从一品衙门。

    以前大明玩的是以小治大,科道官六七品的官,却能管着各处大员。现在该大就大,该小就小,毕竟是党派轮流制,不缺制衡力量。

    有多大品级,就该有多大权力;有多大权位,也就该有多少品级。

    故而,通政使司这个之前被朝政抛弃的冷水衙门现在成了热门,国朝只有三个正一品衙门,正二品衙门中枢一堆,地方上督抚幕府衙门是正二品,地方省三司也是正二品衙门。

    通政使司衙门若如风闻中的那样提成从一品衙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极有可能成为下一届国相的跳板!

    现在通政使司的主官通政使还没有确立,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没有主官,就有第一佐官即左通政朱燮元这个年老的大胖子代替行使职权,坐在殿中念着各处提案,首先是叶向高的提案。

    提案排序是按照官职轻重来排的,朱燮元咬字清晰,缓缓念着,各处认真听着。

    叶向高即将离任,他的提案是针对朝政弊端做出的补充,正好就针对通政使司,提议抬格为从一品衙门,由来届国相担任,以熟悉政务运转。

    在通政使司随朝堂形势变化而逐渐浮出水面的时候,朱弘昭也有这类想法,坐在龙椅上沉吟思考。

    如果将通政使司作为来届国相的摇篮,那么一个国相的升调序列无异多了一环,这一环可就是五年。此前来届国相的摇篮是五京体系中的留守兵部尚书,而叶向高的提案也考虑到了五京体系。

    即,担任过各京留守兵部尚书的官员,才有资格升任通政使司。

    直接的变化是什么?直接增加了党争烈度,现在国朝有三京,有两个留守兵部尚书;其次是直接将五十五岁左右及以上的官员扫出了竞争来届国相的起跑线。

    毕竟,通政使司这一环,直接就平白多了五年的期限,岁数大了还真扛不住。否则无数资源砸下去,事到临头身体不行了,各党中坚力量能气的吐血。

    朱燮元读完叶向高的提案,饮一口茶,沉默不言等待讨论。被打落深渊重新起复,担任一个左通政对他来说已经很满足了,起码赶上了中兴的末路班车。也宣告他自身的清白,不是逆党,以后洗冤反正的力量,哪有当今皇帝直接赦免来的有力量?换言之,他山阴朱(邾)家,也是中兴功勋,后人自然也是中兴名臣之后。

    朱弘昭缓缓点头,问:“叶公,此议可行。不知通政使一人,叶公属意何人?”

    叶向高神色祥和,花白胡须抖着瞥一眼背后班列左首第一的袁可立,看向皇帝道:“兵部尚书袁可立干练通达,深孚众望。曾为通政使司左通政,素有经验。臣举荐袁可立,担任通政使。”

    袁可立对叶向高笑笑,眼前很明显,叶向高自己摆了一个台,皇帝开口,叶向高顺势又卖了他袁可立一个人情。一个看起来是举荐、传位的天大人情,实际上确实铁板钉钉的东西,可又不能不还,否则别人会怎么看纯阳党?

    朱弘昭看向袁可立道,又环视各处:“诸卿以为如何?”

    “臣等无异议。”

    “既如此,通政使司如叶公所提,抬格从一品。除袁可立兵部尚书一职,委以通政使一职。”

    袁可立出列叩谢,山呼万岁,群臣又山呼‘圣上英明’。

    朱燮元从殿中起身,回到文官班列第三排位置,袁可立坦然上前落座,自有殿中宦官上前,为他重新端来一碗茶。

    朱弘昭又看向兵部左侍郎王在晋:“兵部不可无堂官,兵部诸卿各升一级,以补空缺。”

    人人升官,兵部自然一片喜悦,齐齐拜谢后,端着自己茶碗换位置,王在晋坐到了袁可立此前的位置上,心中狠狠松了一口气。

    这一步迈出,象征着纯阳党彻底奠定了接掌来届相府的大势。

    台阶上,朱弘昭轻轻点头,一旁赵期握着金锤轻轻敲打玉盘,一声悦耳轻响传荡在殿中,人人肃穆看着袁可立。

    深吸一口气,袁可立拿起第二封来自将府的提案。殿中排序是武左文右法司居中,武官哪怕在此前混在再不得已,朝廷排班时依旧在左,大明以左为尊。之所以先念叶向高的,是叶向高即将离任,给的人情面子罢了。

    袁可立开始念将府的提案,是关于军三司制度的落实工作。军中有将府直属参军司、将府、法司联合管理的典军司,以及将府、相府中兵部联合管理的后勤司,此外还有安置后备军官的虎贲司。

    除五品虎贲司外,都是四品衙门,将府也要军三司抬格,抬到三品衙门。最重要的是后勤司,要确立后勤司对地方兵站、军粮武库仓储的直接调动权。

    没有多少争论,直接通过。

    毕竟地方上交付将府的军用物资也不是白给的,除了警役、后备役训练消耗需要地方上承担以外。一切野战军、卫戍军所用的物资,都需要皇室掏钱买。

    问题在于,都是物资紧急调到军队,年底地方拿着账册找司礼监报销。在没付账,却物资上路的这段时间里,这批东西也是地方出劳力运输,后勤司插手进去,地方不买账罢了。

    地方不买账,后勤司就无法保证运到前线的东西没问题。这就是问题所在,现在就是形成政策正式通告地方,地方上接令的出物资,出徭役,由后勤司负责运输工作。至于物资的钱,年底皇室再一并结付。

    反正都是皇室出钱买的东西,只要掏钱给地方,那与朝中百官没多少干系。物资在后勤司手里,出了事情折损的是军用物资,是皇室的钱,是皇室与将府的事情。

    正因为这样,扩编、建立新的军团才成为一项大事。毕竟扩建的军队,压力都建立在皇室财政的基础上。

    为了节省支出,朱弘昭也不得不放开勒在警役部队脖子上的绳索,允许设立武警团。以减轻皇室养军的压力,反正真要开打,拉武警部队到前线也是正常的。

    当代人对现在的军制也好理解,套用历史各朝的例子也是很明白的。如汉朝为例,警役部队就是地方郡国兵,武警部队就是边军,现役野战军、卫戍军就是禁军;宋朝的例子也简单,中央禁军、地方厢军体系中,又多了地方类似节度使的镇军罢了。

    人人都知道节度使的镇军不是好东西,可此前朱弘昭给法司放兵权,愣是没几个出言反对的。

    其后是法司方面的提案,还是原来的那一套东西,在国子监将杂科分解,分出兵科给将府人情,以及农科、工科以及法科,为了培养纯正的后继者,法司愿意担当重开百家争鸣盛事的先锋官。

    毫无疑问,不论那一科的学子,依旧是儒门学子。这一点不容更改,若这一点更改,法司也不愿意做这件事情。

    理论基础也简单,就是先秦百家为儒学所兼,儒学兼并百家之所长,如今再分出一堆儿子也是正常的。

    都是很早就透出风来的东西,朝堂各处早有心理准备,也是自然而然的通过。

    三司的提案就是这类补充性质的提案,不算热闹。其后殿中官员要提的预案,才是重中之重。

    叶向高这一届有五条核心大策,袁可立这一届也有。

    袁可立这一届的根本核心大策是兵役策,这是袁可立的立身之本;其次是兼并浓缩叶向高这一届的强铁策,即继续增强钢铁生产行业及铁路铺设,兼并增修、维护道路、河道等基建工作。

    还缺三条大策,谁能抢到其中一个,哪怕今天是个三品官,也有可能成为年后的辅相之一!

    人人的动力是极大的,不仅殿中中枢重臣在争,地方上的督抚、省三司也在争。

    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让朱弘昭非常满意的一种竞争,也是杀出来的竞争方式。

    好看精致的盆景,都是大剪刀下去裁出来的,不合心意的早挨了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