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西国际之由来

汪荣宝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清史讲义选录最新章节!

    古代中西之交通当明与本朝代兴之际,中国历史上渐开一振古未有之变局,即西洋诸国人之渡来是也。前此千余来间,欧、亚两大陆未尝无一二交通之事实。西人至中国者,唐贞观中则有景教僧阿罗本。元初,则有威尼斯巨商尼哥罗博罗(NicoloPolo)父子。而马哥博罗(MarcoPolo)留仕元室,淹居吾土者前后且二十余年,其所著旅行记,一时颇动欧人之耳目。然此不过艰苦卓绝之旅行家,旷代一至,于国际上无几何之关系,未得谓为近世东西交通之起源也。东西交通之就绪,实在印度航路发见以后;而发见此航路者为葡萄牙政府之力,故交通中国者亦以葡萄牙人为最先。由是而和兰人继之,英吉利人又继之;而西班牙人亦籍马尼剌(Manila)为两国之媒介,间接以行其贸易。今欲讲明中西国际之由来,则当就此等国民次第东来之历史略述之。

    印度航路之发现欧洲中古之时,威尼斯及热内亚诸商之往来印度者,其航行之路有二:一则取道埃及而出红海,一则由黑海取道美索不达迷亚而出波斯湾是也。自东罗马帝国灭亡以来,黑海地方之通路为土耳其人所扼,欧人之从事印度贸易者,不得不更辟他途以通之。是时,航海之术、物理之学日益精核,乘时有为人士,争以捷足先至、垄断市利为其目的。于是哥伦布以地圆之理,游说西班牙政府资其舟楫财用,以求诸大西洋。而葡萄牙政府亦以累代奖励航海之故,使非洲西南海岸次第发现;其臣华士哥德噶马(VascodaGama)卒以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年)通过非洲之南端,以达印度马拉巴尔海岸(MalabarCoast)之古里(Calicut)。是为欧、亚海路交通之始,实东西交通史上至要之事实也。

    葡人通中国之始自噶马发现印度海岸以后,葡王以马弩利第一东略之志益锐。弘治,正德间,遂县卧亚(Goa)、略马剌加(Malacca),设印度总督以掌贸易拓殖之务,置僧正以综理东洋布教之事,势力及于苏门答腊(Sumatra)、爪哇(Java)诸岛。自马刺加占领后五年,葡人剌匪尔伯斯德罗(RafaelPerestrello)遂附帆船入中国,是为欧洲船舶内渡之始,时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年)也。其翌年,印度总督埃布尔勒基(Albuqu-erque)复遣使臣比勒斯,求与明廷缔约,遣卧亚市长匪地难德安剌德(FerdinandAn-drade)测量中国港湾。两人之至广东也,地方官颇欢迎之,使碇泊上川岛(ShangchanorSt.John'sIsland)。又明年,匪地难德弟西蒙(SimonAndrade)者踵至,有暴行,大为吏民所恶。先是,武宗闻比勒斯之至,使留广东待命;及西蒙事作,遂遣使鞫之,坐以间谍,下诸狱。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遂下令放逐葡人于境外。未几令弛,葡人来者益多。嘉靖中,广东附近有葡人居留地三,即上川、电白(西史作Lambacao)及澳门(Macao)是也。十余年间,电白贸易为诸港之冠,葡商寄居者常达五、六百人;及澳门兴盛,遂驾电白而上之。

    澳门互市之起源当时广东而外,沿海诸省为葡商所出入者,则宁波、泉州等地是也。居宁波之葡商,或结党四出,诱掠妇孺,居民大愤,争起复雠,以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年)屠教徒万有二千,焚葡船三十七艘;而泉州之葡人,亦以二十八年(一五四九年)为吏民所逐。于是澳门独为葡人极东贸易之要港。澳门互市之起源,盖在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年)。是时,都指挥黄庆者,得葡人巨贿,为请于上官,始以濠境(即澳门)为通商之地,年科地租二万金。其后三十二年(一五五三年),葡船有遭风涛之害者,以贡品被水为辞,请于海道副使汪柏乞地暴之,自是展境益广。至万历元年(一五七三年),中国政府始于澳门附近筑境壁为区画,置守吏焉。而西史或言嘉靖时,澳门故为海寇所据,地方官假欧人之力讨灭之,故以其地割与欧人为酬功之具云。

    西班牙人之渡来方葡萄牙人开辟印度航路、垄断东洋贸易之全权,同时西班牙政府亦次第发见亚美利加大陆,取墨西哥为殖民地,一意西进,以求达其世界回航之目的。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年)当西班牙加罗第一之时,其臣墨加蜡(Magalkaes亦作麦折伦Magellan)者,始率舰队,自大西洋出亚美利加南端,进达太平洋,凡航行三十三月之久,而至马来群岛之息布(Cepu);是为欧洲至东亚西南航路开通之始。墨加蜡旋为土著所杀,其徒众以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越印度洋而归。于是加罗第一以太子非利布之名,名所至群岛曰斐律宾。终加罗之世,西班牙舰队至斐律宾者三,然仅得出入其地而已,未暇占领也。及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年),非利布立(是为非利布第二),益经营四方,逞其远略。其将勒迦斯比(Legaspi)遂以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年)占据斐律宾,定马尼剌为列岛之都会。是时,中国商人往来南洋者获利甚巨,沿海慓悍之民,或以武力恣其暴取。及西班牙人至,斐律宾海陆间遂为两国民之战场。

    李马奔之斐律宾战争明室叔季时代,中国国民有以匹夫之势力,与欧洲雄国为敌者,后则郑成功之与和兰,而前则李马奔之与西班牙是也。李马奔者,泉州人,故海贼渠魁,数出没远近,从事劫夺。会海上有帆船来自马尼剌者,为马奔所掠;马奔即以捕虏为向导,率帆船武装者六十二艘、水陆兵各二千、妇女千有五百,进征斐律宾。万历二年冬(一五七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舰队达马尼剌湾,马奔使部将日本人庄公(Sio-co)将兵六百先入。时暴风起,舟多覆者,溺杀几二百人。庄公以残兵薄马尼剌城外,进殪西班牙副将,西兵走保桑的亚哥(Santiago)。会接军一队至,庄公以为大军也,稍稍引退。西兵乘势追击,血战亘数时,庄公收败卒,退合李马奔之本营。时勒迦斯比已死,其孙温萨尔塞特方经略吕宋北部;及中国兵迫马尼剌,急还谋防御之策。西十二月三日,两军战备已就,马奔集部将,下进击之令。庄公引兵千五百人登岸,纵火市街,围其堡垒,而舰队自港外发炮助攻,庄公遂以所部入城。西军殊死战,庄公阵殁,马奔复发兵五百继之,终无功而退。于是马奔收余众,航吕宋岛西岸。数日,至亚格诺(Agno)河口,降服土人,得河上四里地,筑城居焉。萨尔塞特闻之,复大举来薄,马奔知不敌,乃留兵城中,牵制敌军,而乘间出海遁。其留者走匿深山间,至今斐律宾有伊哥罗德支那人种(Igorrots-Chinese)者,其苗裔也。

    中国与西班牙交涉之始方马奔之据亚格诺河口也,福建总督闻其势盛,发舰队侦之。西班牙人闻中国舰队之至,欲乘机与订通商条约,乃邀使者至马尼剌,谒其知事。使者言通商事当就督臣议之,请俟舰队归国之际,简信使与俱。于是知事以僧侣马丁拉达等为使,赍书翰贡物,附闽舰内渡,求缔商约;是为西班牙遣使中国之始,时万历三年(一五七五年)也。其后万历八年(一五八○年),西班牙王非利布第二复遣马丁伊格奈条(MartinIgnatius)来申前请,而先后并为葡人所间,不得要领。然中国商船往来斐律宾自若,故马尼剌遂为两国之市场。先是,西班牙政府之得斐律宾也,以为墨西哥殖民地之附庸,凡斐律宾行政补助费及商品代价,悉取诸墨西哥,岁额二百五十万圆。以故墨西哥银币充溢马尼剌,复经南洋商人之手以输诸中国。今墨银之通行内地者,由此起也。

    和兰之经略南洋正、嘉以来,东洋商利,殆为葡萄牙人所独擅,既如上文所述。然葡人之经营拓殖,专以暴力制胜;及拓地既广,国力不足以维系之,故不久中衰,而和兰、英吉利两国代之而起。和兰故西班牙领土,以宗教纷争之故,于万历九年(一五八一年)脱西班牙政府之羁绊,宣告独立。方葡萄牙商业盛时,其都里斯本为东洋百货所萃,和兰、英吉利诸商率就其地为稗贩之业。然自万历八年(一五八○年)西班牙王非利布兼袭葡国王统以来,有辖治比勒尼全半岛之主权,以和兰人为其叛民故,务有以困之。遂于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年),下令禁兰人出入里斯本。兰人既失稗贩之利,势不得不自辟商路,直接与东方诸国贸易;而是时林斯哥敦(JanHuigenVanLinsikoten)、好德曼(CorneliusHoutman)之徒,并以游历外国,习识海程为全国提倡。万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年),亚摩斯德登诸商始创「私立东印度会社」,从事探险。好德曼遂以是年回航南非,经苏门答腊至爪哇西岸,巡览而归。自是兰船东渡者不绝。至万历三十年(一六○二年),东印度会社得政府公许,有于殖民地置兵除吏及与所在国君主宣战媾和之权,遂自苏门答腊、爪哇、摩鹿加列岛(Moluccas)逐葡人而有之。寻以万历末年(一六一九年)建巴达维亚府于爪哇,以为诸贸易地之中心。于是西自印度之马拉巴尔海岸、东至日本之长崎,其商港相接,海上权力极盛一时。

    兰人与本朝之交涉兰人既席卷马来西亚群岛,所至排斥他国,恣其独占;而在澳门之葡人,以有中国兵援助故,得保其位置。兰人不得志于澳门,乃经营台湾,以伺利便。会本朝定鼎与内外更始,旧教牧师有马尔底尼者自中国入巴达维亚,盛道新政府之开通。兰人方以广东交涉之途为葡商所遮,苦不得间,及闻牧师言,遂欲遣使北京,与政府为直接之谈判。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兰使哥页(Coyer)及开泽(Keyzer)二人始自爪哇抵京师,觐见世祖,以互市为请。廷议许和兰商船八岁一至,船数以四艘为限,他所请皆不得行。其后,台湾为郑成功所夺,福建沿海连年被其侵略,兰人数遣舰队助大军攻金、厦,削郑氏势力,以是挟功求报酬。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年),其使臣诃伦(VanHoorn)复以巴达维亚总督之命,议约北京,竟略无所得而返。

    英人之东渐英人之从事东洋探险,殆与和兰人同时;惟和兰人所经营者,以马来西亚群岛为主,而英人所注意者则在印度。万历七年(一五七九年),托马斯士德芬(ThomasStephens)者始至印度,英人得自其通信中知商况之梗概,进取之志由是生。方和兰之独立也,英女王伊利萨伯以宗教上之关系为其后援,故英、西交恶。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年),西班牙之无敌舰队为英军所歼,英人于海上之威望坐是骤增;而是时西、葡合并,葡人之东洋商利为西班牙财赋所从出,故英人欲籍战胜之势,进覆其根据。会和兰暴兴,南洋贸易为其所持,其出品之行售欧洲者,价腾贵至倍蓰,英人益不平。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年),伦敦商人集议组织东印度会社,与兰人竞争。至翌年(一六○○年)成立之顷,其资本金仅七万镑而已;而以累次远航之结果,得于爪哇及印度沿岸行其贸易,赢获日富。顾其在爪哇等岛地者,始终为兰人所排斥,不能得志,独于印度大陆所在奏功,其势力远出他国之上。

    中、英交涉之起源中、英之互市,自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年)虎门之役始。先是万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年),英女王伊利萨伯虽尝一遣使节奉书明廷,然不能达其目的。其后,英人以经略印度之故,与葡人相冲突,战争连年不绝。于是卧亚总督以屡败之余,与英人缔休战条约,许英船有出入澳门之权利。崇祯十年,英人威代尔(Weddell)者率舰队至澳门,携卧亚总督书谒其知事,葡人拒不纳。威代尔乃思与广东大吏相交涉,而葡人复谗构其间。当英船之至虎门也,守者遽发炮击之;激战数时之后,炮台遂陷。其终局,英人以所得战利品还付中国,而中国亦允英人通商。然未几鼎革之乱起,海内骚动,故外国贸易为之中辍。至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年),东印度会社遣商船一艘至厦门,无功而返。会郑经在台湾,颇讲外交之策,英人与订约,得以安平及厦门为出入地。而台湾新辟,物产贫乏,故安平贸易不久旋废,而厦门独盛。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年),英人始议于厦门建商馆;然以本朝干涉之故,事卒不成,惟其商船得以时间至而已。

    基督教之传来自基督教入中国,而宗教问题常为近世国际上纷争之要点;故其传来之次第,亦吾人所欲知也。基督教义之最先流布中国者为乃斯德利安宗,当盛唐之世,已风靡一时,所谓大秦景教者也。然乃斯德利安宗之在欧洲,尝为宗教会议所排斥,固非基督正宗。及唐会昌五年(八四五年),下诏严禁,而其徒遂绝迹于中国。尔后,蒙古帝国兴,东欧地方被其蹂躏,罗马教皇及列国君主思以宗教之力怀柔之,数遣教徒为议和使,试其游说。于是若望高未诺(JohnofMonteCorvino)者,以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年)得元廷许可,布教北京,建礼堂焉。罗马加特力宗之入中国,自此始。然元亡,而布教事业亦因之中止。及东西航路既通,欧人东渡者日众,商业所及,宗教随之。而是时加特力宗方以路得宗之抗议,失势力于欧洲;其徒有志者,因欲转入他土收其义法,而耶稣伊德社(Jesuit)传布最力。加特力宗之得蔓延于东洋诸国者,皆此社之为也。

    利玛窦之布教事业是宗之再兴于中国也,实以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Ricci)为其初祖。中国所谓天主教者,即玛窦所倡也。先,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年),耶稣伊德社东洋布教长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Xavier)自卧亚内渡,道死于上川岛。其后任范礼安(Valignani)乃遣玛窦及罗明坚(MichaelRuggieri)入中国,绍其遗志。玛窦等以万历八年(一五八○年)至广东,留滞肇庆,服桑门衣,习华言,以其暇说教。罗明坚寻以事归,而玛窦遂易儒服,入南京,与其徒王丰肃(AlphonsusVagnoni)游说荐绅间,日见尊信。南京礼部侍郎沈■〈氵寉〉奏:『陪京都会,不宜令异教处此』。疏入,不报。万历二十八年(一六○○年),玛窦始与其友庞迪我(DidacusdePantoja)来北京献方物及基督画像。神宗念其远来,礼遇甚厚,令得于京师内外崇建礼堂。朝官徐光启、李之藻辈并服习其说,折节与游。玛窦能属文,颇有所论述。又其布教常斟酌中国习俗、古义而调和之,故成就有足观者。光启、之藻又从之译受「乾坤体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诸书行世。是为泰西科学输入中土之始。

    明末天主教传布之概况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年),利玛窦卒,而天主教徒亦颇为朝议所攻击。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遂下令放逐;终以光启调护之力,至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事得解。是时,宣教师留京者,自庞迪我外,有熊三拔(Sab-bathinusdeUrsis)、龙华民(NicolausLongobardi)、阳玛诺(EmmanuelDiaz)、邓玉函(JoannesTerrenz)等更相应和,气类甚众。而德意志人汤若望(JoannesAdamSchallvonBell)又以后至,能承其业。原诸人之所以见重于当时者,盖非以其宗教而以其学术。彼等皆明习历法,旁通百技,能为时用。李之藻尝称:『其所论天文、历数,有中国昔贤所未及者;不徒论其度数,又能明其所以然之理。其所制窥天、窥日之器,种种精绝』。当时士丈夫既以从善服义之公心盛相推许,而朝廷亦利用之,使当司天之任,或令铸巨炮佐军用,故其布教亦得无阻害。盖至崇祯末年,而臣民之奉教者逮数千人,其中宗室一百十四人、宦官四十人、显者十四人云。

    国初天主教之废兴鼎革之交,布教事业颇为兵乱所间;而宣教师之在北方者,以归命新朝故,得保其位置。若望又以历学受世祖宠遇,掌钦天监事,尊为通元教师。而其在南方者,则以桂藩为之护法,传习不替。当桂藩末路,王太后尝以宣教师之介绍,致书罗马法王祈福,其信仰之深略可推见。然自司天之职为西人所主持,学者颇以废绝古法为憾。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年),回回教徒新安人杨光先上书攻击,若望论磔,以前勋仅得不死,其徒并连坐禁锢。会圣祖亲政,诸连坐者,以大赦被释。于是南怀仁(Ferdinanc!usVerbiest)者复疏论钦天监推算乖谬状,较验得实;怀仁遂以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任监副。朝廷知此辈博习可用,自治历以外,凡外交通译及测量境土之事,悉以任之。而此辈亦谨守玛窦遗法,不强使奉教者尽变中国习俗礼式。以故康熙初年,天主教盛极一时,全国信徒不下数十万人云。